实施“兴机富民”战略打造现代化农机强场

时间:2014-09-25作者:杨丽秋 申旭翔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3期

    在拥有世界顶尖水平农业机械的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群,胜利农场可谓璀璨群星中光耀夺目的一颗。这里是共和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窗口,全方位展现着中华大粮仓的飒爽英姿;这里实现了从地面到天上的立体化作业,挺起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钢铁脊梁。
    近年来,胜利农场以“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兴机富民”战略,不断加快现代农机更新步伐,粮食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农户收入不断增加。胜利农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0159台(件),农机总动力达18.3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8%,已成为全垦区农机更新、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佼佼者与领跑者。

更新观念 转变传统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点。近年来,胜利农场审时度势,以典型引路,首先着眼于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加大机械更新力度,强力推进“兴机富民”战略,构建现代化农机强场。
    多年来,胜利农场的一些农户的农机趋于老旧,更新和升级缓慢。为了让职工群众接受和使用大机械,农场通过以会代训、电视讲座、现场演示会等形式,让农户充分认识到机械更新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从而自觉淘汰老旧农业机械。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它可以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农场提出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打造典型、推广典型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农场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重点地开展“典型培树”工作。几年前,第二管理区第五作业站党员何加明第一个起了1.1米宽的垄。当时遇到了连续7天降雨超过150毫米的恶劣天气,其他职工65厘米宽的垄都被雨水冲平,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而何加明1.1米宽的大垄作物未受影响,长势旺盛。职工群众看到1.1米宽大垄的优势,无不感慨地说:“以后农场再有啥好措施,我们一定争先应用,跟着农场走,错不了!”通过典型的引领示范,职工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大农机作业的好处。
先进的机械设备固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农机队伍,创建现代化农机强场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每逢备耕、播种、收获等作业环节,胜利农场都采取室内授课、现场观摩、实地演练等多种形式对农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派专人“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的现代化机械管理经验。农场还充分利用农闲时节,聘请插秧机、收割机等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到农场进行现场教学,使全场有机户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两年来,农场举办农机培训班70余期,召开现场会50余次,受训机务人员及农户达12000人次。
加大投入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职工康丛志指着自己新买的迪尔7830大马力拖拉机说:“这台价格超过100万元的拖拉机,政策补贴51万元,我只花了50万元就买到手了。”像康丛志一样,农场绝大多数农户通过优惠政策都有了自己的得力“助手”。
近年来,胜利农场不断加大对农机更新的投资力度。他们采取农户自筹、农场补贴、优惠贷款和争取上级政策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农户更新、购置大型农机设备的积极性。2013年该场共投入农机更新资金6600万元,政策补贴达到2000万元,购置迪尔7830、凯斯195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1700多台(套)。通过引进新机具、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标准和效率,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旱田达到了作业标准化,为抢农时、创高产、增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年,全场粮豆总产突破46.2万吨,企业增效和职工增收效果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为强化农机管理,胜利农场加快了“三库一场”建设步伐。几年来,农场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达到1000万元,现拥有标准化农具场25个,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各类库房面积达1.9万平方米,“三库一场”建设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式化。为加强场部地区的农机管理,2013年,农场又投入700多万元,在场部建立了集农机具停放、展示、维修、检测以及零配件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模式化农具场,使其真正成为农机停放休养基地、新技术推广基地、标准化作业基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和安全生产教育基地。?
科学管理 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2013年,我按照农场要求,淘汰了普通插秧机,新购进了这台洋马VP6插秧机,我家的400亩水稻仅用6天就插完了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标准。”第六管理区水稻种植户刘林对笔者说。2013年,胜利农场31万亩水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为加快机械更新步伐,胜利农场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将大马力机车、浅翻深松犁、插秧机、搅浆平地机、割晒机、水田收割机等先进机械更新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到管理区,作为考核基层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实行机车定编准入制度,对达不到《质量效益农业技术措施》标准的机车,不得进入农机编制;不在编制内的机车,管理区不安排作业;完善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凡是整地达不到深度、碎度及质量标准的,以及低于百分考核最低分数线的,一律退出整地作业。农场彻底淘汰了80马力以下性能差、效率低、能耗大的机车及陈旧农具,并大批量使用GPS自主导航系统进行作业,农田标准化作业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
    为提高作业标准,农场还将机械更新与土地承包挂钩。该场对旱田耕地的所有农户实行“五统两分一单独”管理,即统一地号设计、统一供种、统一大机械作业、统一植保、统一供肥;分管、分收;单独核算。农场引导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吸纳各有机户的大型机械为主,统一管理,统一作业,进行实质性经营,全面提高了机械标准、作业标准,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蓄势发力 振起现代农业双翼
    “农业能否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胜利农场场长俄立生一语道出了发展现代化大农机的重要性。
    胜利农场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在全国首家大批量使用了GPS自主导航系统进行农业作业。这些农机装备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等功能于一身,在浅翻、深松、整地、起大垄、播种、植保等作业环节。全面应用GPS自主导航系统,使农场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过去20天的活儿,现在三五天就完成了。
农业发展,农机先行。秉持这一理念,胜利农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不断加快农机更新升级步伐。2014年农场计划投资7700万元,更新农机具648台套。
    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组织化、制度化的大农机,为现代化大农业保驾护航,更为胜利农场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