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困难壳体企业的完美蝶变

时间:2014-12-23作者:方 霞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7期

    “努力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提供优质生奶和牛饲料供应商之一的牧业集团,打造行业内具有安全奶源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具有较高运行质量的百亿牛奶集团”,这是上海牛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沈伟平给企业的顶层设计目标。
    在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饱受质疑的形势下,沈伟平秉承着国企的责任担当和坚守,带领上海牛奶集团进行“二次创业”,通过实施全产业链战略转型,盘活了曾经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的困难壳体企业。截至2013年底,牛奶集团资产总额达到60.5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34亿元,实现利润2.85亿元,分别是二次创业之初的20.35倍和11.86倍。现在,上海牛奶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奶牛饲养专业公司之一,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上海牛奶集团这一老字号国企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然而,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10年前的牛奶集团却曾经面临着关门的艰难处境。

二次创业,埋头转型搞养牛

    上海牛奶集团的企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1956年1月23日,上海市农业局撤销地方国营上海市牛奶公司和农业局第一、二、三牧场,对私营牧场进行合营改造,正式成立上海市牛奶公司,负责全市的奶牛生产,公司成为领导全市国营牧场和公私合营牧场的专业公司。在计划经济年代,公司承担着上海市民的喝奶任务,为解决上海市民“吃奶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上海市民中享有较高声誉。
    在上世纪90 年代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牛奶集团经历了关停并转的改革阵痛,核心资产被剥离出去组建光明乳业上市,公司一度成为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的困难壳体企业。一时间,牛奶集团面临着资金短缺,企业亏损,数千工人下岗的多种考验,企业发展进入了踯躅不前的“休眠期”……
    2003年,沈伟平走马上任,到牛奶集团担任总经理。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寻找转型机遇、开启转型空间、做活牛奶集团?面对公司发展的“烂摊子”,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在对企业进行内外把脉问诊后,他果断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理念。沈伟平带领着当时的壳体企业埋头转型一门心思搞养牛,牛奶集团的养牛事业从此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做“牛”文章,打造牛头至牛尾的全产业链
    在奶业产业链中,奶牛饲养是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最大的环节,也是很多大企业不愿过多涉足的领域。而沈伟平认为牛奶集团自身有规模养殖、技术、设备及经营管理上的多种有利条件,是发展养牛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牛奶集团把奶牛业定位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明确了所有产业都以牛为主线,产业链的拉长和延伸也都要围绕着“牛”进行。横向链条上,主攻优质原料奶;纵向链条上,在饲料、畜牧机械、肉牛、牛粪处理、牧场建设、奶牛用品等环节进行深耕,以此构建起立体的全产业链,做足“牛”文章。
    从2010年开始,在光明食品集团的支持下,牛奶集团加大转型力度,对单纯的奶牛饲养业进行改造升级,从奶牛饲养开始向产业链的前端和高端延伸。在上游新建饲料原料基地,在中游致力做牧场工程建设和奶牛种群改善,在下游探索淘汰小公牛的养殖以及牛粪的综合利用。至此,公司初步形成从奶牛的繁殖育种、饲料生产经营、奶牛饲养和生奶生产、牧场工程建设、肉用牛养殖到牛粪处理等全产业链经营格局,成为国内领先的“从牛头到牛尾巴”的产业链完整的牧业集团。目前,牛奶集团有规模奶牛场24个,存栏奶牛4万多头,占上海现有奶牛总量70%左右。
    围绕养牛,牛奶集团不仅找到了企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也拓展和延伸出了新的产业空间,为做活“牛”经济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一是找准了奶牛饲料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从产业链的上游转型抓起,掌控好源头,发展奶牛饲料产业,是牛奶集团商业模式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成功典范。2008年5月成立的上海鼎牛饲料公司,仅用了5年时间,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产业,把一个部门发展成一个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从5000万元到25亿元的飞跃,圆满完成了光明食品集团“五三行动计划”中“百万吨”饲料的各项计划任务。现在,鼎牛饲料全面集成了奶牛精、粗饲料、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料、发酵FTMR饲料的研发、种植、采购、仓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奶牛饲料全产业链的价值成长体系。公司生产的TMR饲料,也就是奶牛“营养配餐盒饭”,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如今,鼎牛饲料对牛奶集团主业的贡献率已经高达35%,成为牛奶集团经济主阵营中的一匹黑马。
    二是找准了标准化牧场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行规模化饲养是中国未来奶牛饲养业的发展方向,奶牛场的工程设计和制造是一个新生产业。一方面牛奶集团依托自身几十年积累的传统经验优势,另一方面依托上海久伟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的设计和施工资质,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牧场建设团队,正在向着标准化牧场建设商的方向迈进。现在,牛奶集团系统内所有牧场的新建和改建,全部由公司自己承担。由牛奶集团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海丰生态奶牛养殖二期工程,集成了当今世界多项顶端工艺和技术,成为国内外现代化牧场的典范和样板。现在,标准化牧场的工艺设计和建造已成为牛奶集团的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公司将会更多地承接社会化牧场建设任务,以充分发挥上海牛奶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找准了改善奶牛种群质量的发展方向。好牛才能产好奶。牛奶集团积极探索奶牛种群质量改善工作。通过引进最好的冻精和胚胎,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奶牛种群改良。目前,已和澳大利亚合资组建了中澳奶牛胚胎研究实验室,开展奶牛胚胎基因合作研究。届时,对改善牛群的生物性能将会产生新的飞跃,也将形成新的经济亮点。
    四是找准了发展牛肉产业的方向。奶牛养殖中,母牛一向受偏爱,因为它们产奶多,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公牛则被“打入冷宫”,无暇顾及。在一次外出考察中,沈伟平和外国专家交谈中得知,用公牛生产牛肉,饲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较高,在国外很流行。他敏锐地意识到用公牛培育肉用牛、建设肉牛产业链的良好商机。在经过调研论证后,沈伟平果断拍板,在扩大奶牛养殖这片“红海”时,积极发展公牛养殖这片“蓝海”。于是,金博奶牛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定位于专门负责牛奶集团的肉牛养殖,目前公司以上海崇明、河南商丘、江苏连云港为中心,建成了四大区域的公牛育肥基地,饲养肉牛规模已达7000头。在解决了肉牛牛源的问题之后,牛奶集团随即在牛肉产业的市场拓展和渠道深耕上进行布局规划。集团通过整合系统内光明商业公司等内部资源,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形成了从肉牛养殖到牛肉加工和销售的肉牛板块业务。现在,牛奶集团已在上海开设10家澳洲进口牛肉专卖店,联豪牌牛排深受市民喜爱。集团计划到2015年在上海开设50家直营店。
    谈及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沈伟平说到:“做企业,我感觉到,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实际,科学定位,做自己能做和善做的事情。实施全产业链布局,最重要的是尊重发展实际,聚焦核心主业,打通与养牛有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使之很好地链接贯通,通过产业链的补位、延长、做粗、增高,实现产业链纵向关联与横向融合发展,形成‘抱团效应’和‘链条效应’。”
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经济新能级
    在推进商业模式转型过程中,牛奶集团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因为产业链长了以后,各个产业链条之间势必会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动,如何协同好、利用好很关键。
    对此,牛奶集团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了集团内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一是注重发挥与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主业单位的服务、管控、协调作用,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运作体系。按照突出主营业务、兼顾相关业务的原则,牛奶集团进行了机构、资产、债务和人员重组,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同时以资源控制为手段,探索产业合作与联动,实施收购兼并,形成组团式资源整合模式,先后在山东、天津和武汉收购了多个牧场和饲料企业。
    二是注重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来布局重点项目、安排重点工作,挖掘与释放经济潜力,构建产业链经济成长的引擎。鼎牛饲料公司致力奶牛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设高效牛饲料产业体系和优质粗饲料产业体系。上海奶牛研究所以提高奶牛舒适度为宗旨,不断完善健康牧业产业体系。金禾公司利用牛粪制作成牛床垫料和生物燃料,有效解决牛粪污染,化废为宝,生物质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技术中心把控生奶源头质量关,冠牛物流运输公司严控生奶流通环节质量关,牛奶集团现代奶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日臻流畅。
    三是注重引导非主业单位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引领他们朝着产业链核心环节转型发展。如:牛奶集团下属乳品机械厂由单纯乳品机械向畜牧机械与品牌代理业务并重转型;新泰杰变规模经营为效益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由生产不锈钢制品向畜牧钢结构不锈钢配件制造转型。
    在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经济新能级中,牛奶集团认为把控好技术、人才、管控、品牌四个要素是关键。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是打造全产业链经济的基础。对于奶牛养殖全产业链来说,奶牛品种繁育和养殖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产业链的生命力。依靠上海奶牛研究所这一技术平台,使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建立“6+1”(6个中心,1个实验牧场)的技术创新体系,向前辐射种植业,向后辐射养殖业,形成了以畜牧业科技信息和牧场数据管理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了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组织架构,使科研进步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培育人才团队是打造全产业链经济的关键。打造全产业链建设必须把人才建设提到新高度,牛奶集团充分利用牛奶集团培训学院以及中美奶牛交流培训中心的平台作用,开展全员培训工作。公司注重把领导班子培养成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领头雁,把一线员工培养成为实施转型发展的“大雁群”。并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引进关键技术持有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建立了三个人才梯队,有后备干部281名,构筑了人才的蓄水池,备足了发展的源动力。
    严格的内部管控是实现全产业链经济的保障。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下,严格的管控是保障。牛奶集团重点强化过程控制,突出强调四个统一:所有牧场实行统一奶牛配种、统一饲料生产供应、统一奶牛饲养考核体系、统一生奶销售管理,实施对产业链全过程的管控,从源头保障生奶质量安全。
    品牌的培育协同是实现全产业链经济的核心。在转型过程中,牛奶集团切身感受到,知名品牌是开拓市场的“稳定器”,是经济效益提升的“加速器”,是深化协同营销的“助推器”,也是做强重点骨干产品的“探路器”。近年来,牛奶集团大手笔的进行品牌培育,在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为全产业链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增值潜力。从光明乳业的悉心孕育,到爱森品牌的一手培育,再到“牛朋(牛奶棚糕点)、联豪”品牌(牛排)的精心扶育,上海牛奶集团形成了SDG母子品牌系。同时进行品牌输出和布局,基本做到了品牌延伸到哪里,营销就开展到哪里,服务就紧跟到哪里。以品牌享誉沪上的“牛朋”品牌来说,牛奶棚门店开设到哪里,牛奶集团的牛肉、牛奶等产品就布局到哪里。2013年,牛奶棚在哈尔滨、黄山等地开设了多家门店,成功复制和输出了产品和品牌。形成了内部的联动互促发展态势,打牢了品牌的市场基础和消费基础,拓展了品牌的成长空间。

圆牛奶梦,积聚优势绘制发展新蓝图

    2012年,牛奶集团经济总量顺利突破50亿元大关,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完成”的喜人业绩。2012年,牛奶集团还获得了国家级第五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到牛奶集团工作近10年,沈伟平带领公司实现了经营业绩从3.8亿元到50亿的大跨越、大发展。
    有人说,优秀的企业家往往都是一流的企业规划师,沈伟平也不例外。审视牛奶集团实际,他给出了公司今后发展的顶层设计路线,那就是布局四大板块,推进规模化与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第一板块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奶牛养殖、饲料、食品连锁三项,占集团销售规模的75%;第二板块是公司制定的战略培育性业务,包括肉牛养殖和畜牧工程机械,也是预计未来增速最快的业务;第三板块主要是商贸服务业;第四板块则是为主业提供源源不断现金流的现代租赁业。
    “产业链一体化”是针对畜牧生产配套服务环节设定的目标。据此,牛奶集团建成了饲料、畜牧机械、繁殖育种、牧场工艺设计与规划、生奶质量管理、小公牛养殖、肉牛加工与经营、牛粪处理系统等一系列子公司,完成了产业链一体化的“1+10”布局,即围绕养殖业发展与之配套的多方面产业服务业。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上,沈伟平认为养殖业应专注做精、相关产业链应专注做大。养殖业朝着做精的方向发展,就是设备设施要精耕细作、产品要精品追求、市场要精细开发。相关产业链朝着做大的方向发展,就是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若干个产业链一体化业务板块,构建“价格+渠道+伙伴+员工+品牌”等系统竞争力。最终在牛奶集团形成上控资源、中接加工、下连网络的产业链一体化运作体系,打造和形成企业产品高端化、个性化竞争的新优势。
面对成绩,沈伟平一如既往地低调和含蓄。对企业经营的执着,对牛奶集团事业的热爱,让沈伟平始终奋力行进。在他的引领下,牛奶集团的新三年“16534”发展战略正在加速进行。预计到2015年,在规模化养殖与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下,牛奶集团自有牧场奶牛养殖规模计划达到8万头,肉牛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养殖业上预计形成20亿元的销售规模,产业链上形成80亿元的销售规模;牛奶集团总销售规模将会达到100亿元。届时,百亿光明牧业的“牛奶梦”将会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上海牛奶集团)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