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垦区农业走出去提升垦地融合发展水平

时间:2015-07-03作者: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2期

    十一五”以来,安徽农垦把加强垦地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垦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举措加以落实。通过建立农垦集团领导联系有关地市制度、围绕城郊型农场开发、加强与农场所在地政府的联系接洽、找准合作发展的切入点和地方发展的兴奋点等不同方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现代农业示范、工业园区共建、城市开发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农垦先后与宣城、淮南、蚌埠等7市、14县(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覆盖了垦区12个城郊型农场。垦地合作中,安徽农垦坚持以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为工作重点,加快垦区农业走出农场、走进市场,走出国门、走进国际,进一步提升垦地合作发展水平,增强农垦在“三农”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通过实施“订单”生产,发挥农垦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多年来,安徽农垦把做好“农”字文章作为立垦之本,在垦地合作发展战略指导下,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发挥自身在农业组织、科技、规模等方面优势,增强对所在区域的示范带动能力,从而实现垦地双方协同发展。
    安徽农垦所属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备的种子生产、加工、检验、仓储设施和健全高效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自主培育、研发和经营的麦、稻、豆新品多达40多个,公司不仅拥有40万亩自有研发繁育基地,同时通过良种外繁,扩大良种生产规模,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其中,寿西湖分公司每年通过订单外繁种子2万多亩,不仅解决了皖垦种业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同时辐射和带动了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皖垦”牌小麦原良种供应安徽60%以上的市场,为安徽粮食产量“十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做出了巨大贡献。位于滁州天长市的倮倮米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周边乡镇,水稻种植订单面积达7.3万亩,带动农户8000多户,真正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二、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农垦的社会影响力

    农垦作为国有企业,要勇于担当。不仅要走出农场、走进市场,整合省内国内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还要走出国门,利用国外资源,融入国际发展环境,提升跨国经营能力。
    为响应国家加强中非合作的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要求,安徽农垦立足自身农业发展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于2010年与津巴布韦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发展协议,合资成立皖津农业发展公司。2011年首期2个示范农场试种取得成功,实现当年进驻,当年生产,当年获益。首期试种750公顷小麦获得丰收,平均单产达6吨/公顷,较当地增产70%,初步探索了农垦在境外办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皖津公司经营的农场已拓展为7个,总土地面积达到了1万公顷,2014年又正新开垦1个农场。该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商务部、外交部、安徽省政府及津巴布韦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此次成功合作不仅增进了中津友谊,也为津巴布韦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以皖津公司为首,组建以省内企业为主的赴津合作开发联盟,利用联盟平台,组织省内外国有和民营企业赴津合作开发,已进入津巴布韦的企业有4家。省工商联正在组织民营企业赴津考察,洽谈投资合作项目。农垦“走出去”的成功实施,提升了农垦社会影响力,为农垦发展赢得了政治机遇和经济条件。

三、通过实施土地流转,体现了国有企业勇于担当的责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速度进一步加快,给农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了新机遇。安徽农垦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示范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农场及职工个人走出农场、走进市场,到农村流转土地。截至2014年5月底,垦区13个农场组织到场外(农村)统一流转土地65000多亩,职工自发到场外流转土地70000多亩。
    在流转过程中,各场根据实际,以成立场内混合所有制公司、农场农业公司重新发包给职工大户、与社会上公司合股经营等不同方式,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垦集团把鼓励农场及职工走出去流转土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落实。一是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指导垦区各场到场外流转土地,防范风险;二是通过内部贷款等融资方式,扶持到场外流转土地;三是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典型引路的办法,引导各场到场外流转土地。
    农业走出去,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农垦,进一步拓展农垦发展空间,增强农垦经济效益;可以使农场职工从依赖场内土地向经营社会土地转变,增加职工收入;可以示范带动农村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生产潜力,体现了国有企业勇于担当的责任,增强农垦社会效益。

四、几点体会

    一是要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的工作目标。农垦的主体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因此,在农业走出去方面,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我们始终抓住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在皖津项目中,既要按照省政府实现走出去的政治任务,更要抓住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环节,从方案设计、项目编制、物资配备等方面精打细算,确保经营盈利。在国内流转农村土地中,农垦集团要求各场按照文件提出的“全面启动、形式多样、积极妥稳、分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效益优先,多种形式推进农业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明确经济效益这个工作目标,农业走出去才有生命力。
    二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无论是走出国门还是走出场门,必须要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在合作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国际项目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大的背景进行研究,还要从具体每个项目的控制力、运作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皖津项目中,我们多次到津国进行实地调研,与对方进行多轮谈判,坚持既定原则,最终形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可行性方案。在国内流转土地中,我们不搞行政命令,鼓励而不强求,引领而不干预,由农场根据项目情况,按照市场规则自主决定,否则就有可能给农场造成经济亏损。
    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土地流转是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的系统工程,决不是简单的生产经营。以什么方式搞好经营,必须要结合各场各地实际进行探索。受地域环境、场级经济发展、干部工作作风、职工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各场各地情况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所以推进农业改革一定要切合各场实际,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要通过试点引导,成熟一块,推广一块,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要按照农村土地“三权”(所有权、承租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引导职工参与土地流转,不搞强迫命令,否则可能有引发不稳定的风险。在这方面,要鼓励各场大胆试验和探索,决不搞“一阵风”、“一刀切”。如,正阳关农场在土地流转中采取农场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水家湖农场因人力、物力等局限,则以农场农业公司统一对外洽谈土地,然后交给职工大户及合作社经营;龙亢农场采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方式流转经营,等等。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是现实可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