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走过荒凉,走进繁华

时间:2016-10-14作者:张华北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6期

    津南鲁北,荒莽绵延几百里。因了荒凉,临近大洼的沧州故地上,才有了林冲发配的那段历史;留下了昂首威武的巨型铁狮“震海吼”;因了荒凉,才有捻军首领张宗禹隐居大洼的遗恨,才有为了生存“火烧小辛庄”两个村庄械斗的惨烈;因了荒凉,土匪四起,匪首出身的叛徒冯冠奎射出的罪恶子弹击倒了黄骅将军,这个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渤海军区副司令员的鲜血洒满了这片土地,从此在这渤海之滨诞生了烈士命名的新城。这一片大洼,也是昔日著名的泄洪区、蝗虫区、匪患区。寥若晨星的几个洼村,深受这天灾人祸交相残害之苦。
     也许几千年的大洼沉寂得太久,期盼着觉醒的那一天。半个多世纪前,大洼里沸腾起来,开荒大军驻扎进百里荒洼,在几十台拖拉机日夜轰鸣下,人们惊奇地看着那犁铧翻开的土地,黝黑的土垡飘溢着油一般的清香。4万民工在“大跃进”的大鼓声中围堤二百里,蓄洪灌溉、兼兴鱼苇之利。与北大港成为渤海之滨的双璧。
     1958年底,肩负重任的领头人龚玉楼率几十名转业的官兵挺进大洼。从此,一个以南大港命名的农场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创业者们从此与大洼民众开始了创业的接续。
     当创业者们还沉浸在创立农场的喜悦声中,又面临道道关隘。建场初期资金匮乏,年支出是惊人的300万元。于是“向农业要粮,向副业要钱”的口号从这个当家人的喉咙里喊出。大洼里的打苇蒲、捕鱼虾,晒盐、编织、烧砖,几十辆胶轮大车扬鞭催马四出运输,几艘大船乘风破浪沿海航运,开垦的水田有史以来栽种下稻秧。丰收的喜悦、丰厚的收益为襁褓中的农场打下了成长的基石。“大跃进”后的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南大港人始料不及。富足的大洼一时间变得赤贫。为度过饥荒,大洼人勒紧腰带,“一手抓代食品,一手抓生产”。大草洼里还有鱼虾,还有水草,还有数不清的野菜,大草洼竭尽所有拯救着它的儿女们。
南大港人在风雨中跋涉,依靠“穷对付”精神、“硬骨头”精神,一步步走过了艰难。十万亩稻田铺上了金色的锦缎,几十万亩芦荡扬开了如雪的芦花,古老的大洼成了北方闻名的鱼米之乡。大洼里也走来了这重轭下创业的最辛勤的一代。
     历史往往是在风雨晴明交相闪现中走过。当“文革”的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时,大洼又因开采石油停止引蓄淡水,千百年大洼人赖以生存引以自豪的聚宝盆干涸了。一个新的生存发展思路萌生在大洼人的心里。军人出身的地委干部陈凤阁走进了这片大洼,在政治风云和南大港人生存的风浪中平稳着船舵。南大港从蓬头垢面里崭露出新姿。
     兴修水利,是南大港人的一大杰作。上世纪70年代,不仅要派出几千人的治河大军,参加根治海河,还要在45万亩的大洼里进行水利建设。十年间,十几条排干、引水渠,180条支渠,两个中型扬水站修建完毕。陈凤阁又用那只举过枪的大手,在大洼里勾画出蓝图。几千名农工开赴大洼东部,在油田开发的空白区围起了万顷水库。灌溉、养鱼,圆大洼人一个“靠洼吃洼”的夙愿。广袤的土地上沟渠纵横,排灌设施成龙配套,盐碱地变成了良田。高粱、玉米、小麦、大豆,展示着一个大粮仓的丰盈。林带密布、果园飘香、鱼跃苇丰、猪羊成群,农业成功地完成了由水田转旱作的转折。
     陈凤阁是一个具有魄力的农垦开拓者。油田的建设为农场工业的起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石油化工很快成为农场的摇钱树。利用基础产业和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油毡、砖瓦、弹簧、铸件、糖酒、化肥、奶粉等产品走向市场,随之的交通、运输、电力相继成为农场发展的亮点。南大港人走过了风雨中的泥泞,脚步越来越稳健。
     改革开放初期,南大港就率先实行家庭农场。家庭支配着农业种植的经营权,3800个家庭农场土地承包一定15年不变,十多个农工商服务公司也应运而生。利用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南大港人变得精明起来。临海的对虾养殖场建起来了,渤海的对虾从这里摆上了寻常人家的餐桌。规模化的盐场在荒洼里建起,成为现代盐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蓬蓬勃勃。石化、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五大优势产业企业一时发展到60多家,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占全场总产值的2/3。
     上世纪90年代末,也是南大港人在对自己的事业重新审视的时期。工业的优化整合、畜牧业、水产业的产业化生产、商贸业的链接,南大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出昔日窄小的天地,融入全国发展的潮流。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谋划着新的工业企业、谋划着现代农业生产。在这块古老的洼淀区,利用大自然赐予的苇荡。草滩,做起了湿地和鸟类保护区的文章。苇荡苍翠、百鸟喧鸣,留这一片海滨的净土给自己、给子孙;留这一片丰裕的历史遗产给自己、给后人。
    大洼,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千百年的岁月中,沉淀下独特的文学艺术的因子。一批在国内外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从这里崭露头角,从这里走出大洼。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绘画、书法、雕塑、摄影,精品频出、赏心悦目。一个“大洼文化”的群体在为这片故土增光添彩,其文化艺术人才的密集度又令人瞩目。
     半个多世纪,大洼巨变,是几千年沧桑巨变的延续,今日的巨变又要胜过几千年。大洼人以勤劳的双手抹去了荒凉和贫穷。你今天步行在繁荣的街道上,畅游在田间、湿地里,穿行在繁忙的厂矿间,步入机关、学校、医院,徜徉在大型商厦宽阔的琳琅满目的大厅,已再难以勾勒出昔日的沧凉。
大洼,走过荒凉,走进繁华。

     注:南大港农场位于河北沧州东部沿海,建于1958年底,经历50多年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已成为河北沿海具有发展魅力的产业园区、明星农场。场内有1.3万公顷著名的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俗称大洼,风光独秀。

责任编辑:张 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