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幸福农场通过集中连片整合土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政策扶持、引导职工家庭农场扩大岗位承包经营面积,探索“模拟股份+职业经理人”经营、 “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股经营等措施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努力增强农场统一经营功能,提高农场农业服务能力,加大先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幸福农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幸福农场地处湛江市雷州市南部,北距湛江市110公里,南距海安港50公里,国道207线、粤海铁路和湛徐高速公路都从农场经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区域优势明显。幸福农场创建于1952年,是隶属于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的一家中型国有农业企业,主要种植甘蔗、橡胶、剑麻等三大亚热带经济作物。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12.2万亩,其中耕地7.59万亩。农场设置11个职能部门,下辖32个基层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037人(含机关、学校、医院),离退休人数1586人。
幸福农场是农业部落实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督导工作、广东农垦“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工作基层联系点。近几年来,幸福农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广东农垦深化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方案》(粤垦函字〔2016〕390号)和《湛江农垦深化改革专项试点实施方案》(湛垦函字〔2017〕4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幸福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幸福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79—1983年)。幸福农场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政策,农场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分配政策以及科学试验等各种计划,皆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农场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其中1981—1983年,农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
二是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4年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兴办以职工家庭为个体单位的小农场,逐步确立家庭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1986年农场实行职工家庭农场“三自”经营(即自费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是本世纪初按照垦区“调整布局、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结构”的总体要求,实行市场化导向改革,对剑麻等部分长期作物实行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两费”自理的范围,对二三产业中亏损的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租赁、重组、转让和拍卖,甘蔗实行“双联动机制”(垦区内部甘蔗价格,实行与甘蔗质量、糖价联动,如果甘蔗质量好、糖份高、糖价高,则甘蔗价格高,反之则甘蔗价格低)。
四是2015年以来,幸福农场紧跟农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积极谋求与各产业集团对接,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着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幸福农场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
主要做法
1.集中连片整合土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近两年来,农场以适度规模化为导向,切实抓好土地资源整合工作,平整了5个超过1000亩的连片地块,加快推进了农场产业园区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已建成10000亩甘蔗高产高糖示范区、1000亩剑麻高产示范区、1000亩果蔬产业园区、500亩菠萝高产示范区和1600多亩特色生态林区,初步形成了区域分布科学合理、具有显著农垦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同时,农场充分利用项目财政资金,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等工程建设,加强耕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2015-2017年,共打机井58口,修建水塔5个,蓄水池15个,灌溉覆盖面积21000亩,铺设耕地硬底化道路5公里,有效解决了农业灌溉和田间作业问题。
2.政策扶持、引导职工家庭农场扩大岗位承包经营面积。
农场鼓励职工推广规模化种植甘蔗。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对1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的甘蔗,每亩补贴有机肥100公斤,钾肥、尿素各20公斤,同时农场负责统一安装和支付节水灌溉地面管道费用。二是提高岗位定额,甘蔗岗位由原来的36亩/岗提高到45亩/岗。目前,农场有100亩以上连片适度规模经营种植户52户,与上年度同比增加21户,增长68%,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到183亩。通过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节约了劳动力,推动了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增加了职工收入。经测算,2016年职工岗位承包地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1.26万元。同时,农场加大剑麻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为经营户规模化种植剑麻提供资金保障。第一批贴息贷款发放到经营户资金达22.58万元;农场种苗每株补贴1.5元,每亩补贴444元,到2016年止,共补贴179.9万元,充分调动了农场职工种植剑麻积极性。
3.探索“模拟股份+职业经理人”经营,创新经营体制。
幸福农场推行以农场控股、干部职工参股,农场委派种植能手为职业经理人的“经理收益风险制”经营模式,与广垦绿色农产品公司联营,建设千亩绿色农产品果蔬基地。在推行股权多元化经营中,农场占60%,民营企业占40%;其中农场所占股份,国有资本和干部职工自愿参股各占50%,农场委派种植能手为职业经理人贴身经营。2016年下半年基地种植香蕉560亩、辣椒388亩,台湾凤梨52亩,全部使用育苗盘、营养土、微喷等工厂化式育苗及大棚、机械化覆膜、膜下滴灌等大田种植新技术。产品亮相第六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并在佳鲜农庄同步上市,获得各界一致好评。据统计,2015年以来,示范带动农场职工科学种植果蔬面积7800多亩,周边村民大棚种植辣椒等蔬菜面积16600多亩。
4.探索“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股经营,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幸福农场积极对接广垦糖业集团,充分利用广垦糖业集团技术和设备优势,由糖业集团出资51%、农场出资49%,共建甘蔗高新技术示范基地,2017年已经完成899亩种植任务,计划2018年新种面积3300亩,2019年到达9200亩。探索与湛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规划建设和合作经营优质标准化菠萝示范基地。首期实施建设200亩,目前已全部完成种植,将农场生产的农产品纳入“湛垦佳农”品牌旗下,依托实体市场和电商平台推向市场。
5.以“线上打品牌,线下为保障”为主线,全力突破农产品销售瓶颈。
2017年8月幸福农场正式申请注册“福绿香”品牌,提高幸福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积极探索对接湛江农垦现代农业公司、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幸福农场“福绿香”品牌果蔬走向千家万户。9月幸福农场投入20万元在农场附近207国道旁建设果蔬农贸市场,首期已完成交易摊位建设10个。农贸市场交通便利,通过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吸引雷州、徐闻乃至湛江、周边地区批发零售商进场交易,有力地促进了幸福农场农产品的销售。10月幸福农场正式成立微信电商销售平台,加大“福绿香”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幸福农场农产品品牌形象,千方百计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产品远销珠三角、湖南、福建、上海、北京等地。
通过以上措施,幸福农场农业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6年农场甘蔗种植面积达21344亩,当年完成工业蔗产量10.287万吨,比上一榨季增产3.04万吨。大田剑麻到达面积4247亩,剑麻叶片产量1118吨。2016年实现农垦社会总产值3.69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871亿元,营业收入1.3亿元,利润总额903.23万元;职工劳均收入3.96万元,人均年收入2.09万元。
四、幸福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的
若干思考
1.坚持职工家庭经营是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
中发〔2015〕3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垦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是在我国农村、农垦农业经营多年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中必须要继续坚持。家庭经营是经世界各国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率的基本农业生产组织单位,无论是发达的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印度等国农业,农户家庭都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单位。究其原因,家庭是最佳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家庭成员无须监督便能努力干活,能够较好地解决其他组织形式难以解决的劳动监督问题、激励问题。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是国有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它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不矛盾,二者统一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使农业增效、农工增收、农场增强。职工家庭农场有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和现实需求。适度规模经营在表面上表现为职工家庭经营面积的扩大、经营数量的增加,其实质则是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装备的使用、规模化的购销等带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工劳动生产率、市场议价地位的提高。
2.增强农场统筹服务能力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关键。
国有农场在土地实行租赁经营后,特别是新世纪初国有农场普遍实行“生活费和生产费”两费自理后,逐步确立了职工家庭农场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家庭农场的自主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得到显著加强,另一方面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统筹、服务功能弱化,职工家庭农场小户分散经营使他们依然面临着农业经营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有农场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先天的组织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引导职工家庭走联合、联营、合作发展之路。可以通过政策讲解、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家庭为主组建农机合作社、生产资料采购合作社,聘请能人(职业经理人)进行合作社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增加职工家庭收入。民主决策、规范的财务运行和有效的监督是合作社管理的关键。国有农场在农工合作社成立之初要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保证农工专业合作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国有农场要加强对合作社财务运行的监管和审计,合作社财务情况要向社员公开,确保财务运行公开、透明、合法合规。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和形成品牌,合作社可以跨农场、跨地区在更高层次上形成联合与合作。如果合作社之间进行再联合,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职工家庭以整体的力量进入市场,在产前生产资料、产中植保、机耕机收等生产性服务的购买和产后农产品的销售等环节,可以提高和其他市场主体谈判的地位、议价的能力,能够简化交易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收益。
3.采用多种形式引入先进农业生产要素是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是指大田生产)农户家庭经营是有效率的农业组织形式。但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环节,工商资本则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设施农业领域,由于投资大,回报期长,职工家庭农场难以有实力进行投资。这时适时引入农业加工企业、酒店餐饮业、农贸批发市场等工商资本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持进行股份合作经营,可以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引入的工商资本可以入股农工农机、生产资料采购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实力,实现互利双赢。要注意的是,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可以按入股的股份分享收益,分担风险,但在合作社管理上要坚持一人一票的原则(可以适当灵活变通),防止合作社被工商资本控制,损害大部分入社职工家庭的利益。幸福农场目前与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作系合作,每年落实2000亩甘蔗地施用专用配方肥对比试验工作,为土壤改良工作提供科技支撑,这就是引入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很好举措。今后要加大和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公司的合作,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合作双赢。
4.降低农业经营市场风险、破解销售难题可以走农场间合作发展之路。
农产品销售是业界公认的难题。幸福农场种植的香蕉、辣椒、菠萝等水果很靓,采用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技术,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科学管控,口感、营养、外观均比周边同类农产品要好,但就是这样的“好姑娘”,却“养在深闺无人识”,难以“嫁出去”。破解农场农产品销售难题,必须下大气力不拘一格引进销售管理人才,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创建品牌,大力推广,走联合联营联销之路。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很多农场都地处穷乡僻壤,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而农产品销售是一项对保鲜、储存、包装、物流等技术要求很高、投入很高的工作,必须要配套建设高投入的冷链物流设施,而且广告宣传、产品展销、品牌打造有着很高的成本,单个农场难以承担。同时,为了防止农垦系统内部的内耗和重复建设,地理位置相近、产品品种相同、质量相似的农场,可以联合起来,在产地附近联合构建冷链物流设施,对产品进行保鲜、储存、包装等初加工处理;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共同入股整合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选聘高素质营销人才,共同投资建设农贸批发市场,共同进行品牌营销,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努力开拓超市、学校、餐馆酒店、城市社区市场,实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社对接,多措并举做好垦区农产品销售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