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或不可能,取决于人的决心。
在黑龙江垦区曙光农场,就有一位用勇气承担命运的“英雄好汉”——52岁的普通党员陈山。他用对党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坚守,带领一群渴望共同富裕的农场人,成功地在安哥拉挑战了当地玉米单产不可能超过200公斤的极限,为中国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争得了话语权。莫桑比克、科特迪瓦两个国家向农场伸出了橄榄枝,中亚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也来寻求农业项目合作。
党性在异国他乡升华
1.7米的个儿、身材瘦瘦、长相平平的陈山,凭借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一名普通农业种植职工成长为农场畜牧科副科长,并光荣地入了党。
2012年,拥有1.3万人口的曙光农场,为摆脱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15亩)的束缚,解决职工群众收入较低的问题,决定与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合作,开展非洲农业项目开发。项目所在地为安哥拉库内内省。陈山有幸成为项目考察组成员。
陈山随同考察组,在安哥拉先后走访了当地人认为非常先进的、由南非和以色列合作经营的5个农场,了解到玉米亩产居然没有超过200公斤的。以色列的农业专家介绍,这里的土壤全部是沙化严重的高坡地和含有腐殖质的沼泽地,种庄稼的成本太高,可以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项目不可行。听着专家的介绍,陈山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能高产,安哥拉就自己开发了,何必寻求国际合作。但是,既然能长出粮食,就应该有高产的可能。”
在60多天的考察中,陈山想了很多,总感到北大荒利用70多年将茫茫荒原建成祖国粮仓,拥有着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非洲进行农业开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有责任带领职工在非洲闯出一片天地,只要有一点可能,就决不轻言放弃。
考察结束,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提出,先期合作农场只承担技术劳务输出,负责种植、加工、培训、管理等事宜,利用两年时间进行试种,支付劳务费280万元。如试种的玉米亩产达到200公斤,则继续合作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若达不到标准则项目结束。
陈山暗自算了一笔账:两年下来,这个项目至少能挣280万元,如果项目要继续,至少需要60人,每人每年20万元,一年就是1200万元。再做大的话,能让农场走出300人,一年就是6000万元,相当于农场一年的土地承租费。
“场长,项目就交给我吧!我保证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按时获得报酬,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命、生产、生活安全。”陈山没有任何犹豫,表态十分坚决。
当农场人得知陈山承担了这个项目时,很多人都说放着好好的干部不当,撇下妻子和年迈的父母,去那又热又危险的地方干啥?
陈山回答只有一句话:“为给职工群众闯出一条好出路。”
担当在艰苦环境中体现
“我带大家出去,就得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就得为北大荒争光,不管在非洲遇到任何困难,大家决不能撂挑子!”临出发前,陈山对参与安哥拉农业开发项目的4名职工说。
2012年8月,陈山与4名队友抵达项目地。面对眼前的景象,队友们露出了畏难情绪,居住的条件十分差,吃水要到7公里外取,洗澡和吃蔬菜更是奢侈的事儿,尤其是项目地一台农机没有,全靠手工作业。有的埋怨陈山没把环境说清楚,有的后悔当时没把困难考虑充分,有的直接了当说干不了。面对队友种种疑虑,他说:“你们以为咱们出来就是为自己吗?咱们是为了让以后出来的人不再受这个罪!”
作为先遣队,他们顶着近40度的高温,用镐清除树根,手磨出血泡、脚被扎伤,还要抽出时间搜集牛粪自制有机肥改良土壤,研究改装播种器、自制气象监测仪等设备,为试种做准备。他们用两天半的时间,开垦出符合试种条件的50亩沙土地,播下了20多个品种的玉米。没成想,播种后没有降雨,他们只能用水桶人工灌溉,20天后竟然没长出几棵苗,大多又都是弱苗。就是这样,反复试种了10多次,一年下来没打一粒粮。
队友们开始动摇了,都说这红色的沙土地种不出庄稼来,不如拿到这一年的工资就回家吧。陈山耐心地对他们说:“放弃就是断致富的后路。再说了,试种的期限是两年,时间才过一半,只要不放弃,我们就还有成功的希望!”
在陈山的鼓励下,队友们再次安下心来。大家在一起商量,一致认为要想实现高产,就必须充分了解土壤结构。他决定把土壤带回国化验,可土壤属于海关严禁品,多次被海关扣押。没办法,他只有通过当地政府协调后才将土壤带回国内进行化验。结果出来了,是金属铝超标、酸性强,导致苗弱不结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通过施用生石灰调酸。可是用多少、什么时候用,全无经验,只能靠试验。陈山和队友们历时130多天,精细记录了60多个品种在生长周期内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情况,最终成功筛选出6个单产高、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摸索出生石灰用量、肥料配比最佳的种植技术,当年玉米亩产440公斤,比过去的最高产量高出两倍多。
试种成功得到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赞誉,也让农场拿到大面积扩种权。
初心在日益发展中坚守
试种成功后,陈山总结出了“2+3”种植模式,即2年试种、3年大规模种植。他的种植模式得到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的高度认可,决定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2014年6月,现代化农机设备全部到位,气象站建设、仓储烘干建设、生猪养殖基础建设全部完工,团队由5人发展到36人。
为提升团队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陈山经请示农场党委批准,正式成立了域外党支部,并与党支部书记定期向农场党委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和队友的思想动态。
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使陈山带领大家继续发展水稻种植项目的决心更大了。他在项目地搭建了简易淋浴间、厕所,建了菜园,栽种了竹子、菠萝,还养殖了土鸡和野猪,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经过5年的努力,完成种植面积2.4万亩,玉米单产超440公斤、水稻单产超410公斤、生猪存栏超400头。团队人员增加到64人,人均收入超过20万元,为农场和团队实现年均增收2000万元。
安哥拉华人报和安哥拉电视台报道称:“曙光农场与安哥拉的农业合作开发创造了国内粮食产量最高纪录。北大荒人了不得!”
陈山的成功,让很多企业看到了他的能量与价值。一家国字号公司曾四次找到陈山,开出了年薪100万的优厚待遇,但他坚定地说:“我是向组织有过承诺的,不仅要把项目开展好,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所有人在非洲的安全。”
今年春节刚过,科特迪瓦派出国家考察团来到曙光农场,寻求占地7500亩农业科技园的合作开发;莫桑比克正式提出12万亩水稻种植合作开发项目。
征程未尽,担当不弃。陈山说:“我要带出来300人,让他们都富裕起来,这是我的梦想。在非洲,我要依托安哥拉项目的成功,去寻求更多更大的合作机会。”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 黑龙江农垦曙光农场)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