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国字号种业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安徽皖垦种业正是肩负这个使命,十年磨一剑,如今已发展成为安徽农垦集团公司控股,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安徽国元控股(集团)公司、安徽省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参股的股份制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1亿公斤以上,供种面积1500万亩,社会效益达4亿多元,其中小麦种子生产经营量在全国处于前列,2010年跨入中国种业骨干企业50强行列,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润3000余万元。
沃土孕育的优势产业
安徽皖垦种业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的万源农垦种子公司,是安徽农垦集团经营种子的专业企业。安徽农垦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化程度高、技术实力强和装备先进的优势,为皖垦种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不断完善农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垦种业生产加工装备水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安徽农垦大部分农场在大田生产上实现了旱涝保收,但在种子生产管理上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比较薄弱。进入新世纪以来,垦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不断加强种子生产、加工仓储等现代设备装备建设,十年中先后投入资金达亿元,全面提升科技和装备水平。全系统已建设标准种子生产田40余万亩,建成规范化大型种子加工中心3处;中型种子加工中心10处;大型成套种子精选加工线3条;大中型种子烘干设备110台,日烘干能力达5000吨;大中型机械化金属仓80座,房式种子仓库4万平方米,仓储能力8万吨;水泥晒场6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的改建和扩建,极大地提高了各场种子生产加工能力。
2.市场网络框架形成,经营品种不断丰富,经营成效逐步提高。安徽农垦属于典型的生产型种子企业,种子年产销规模1亿公斤,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但农垦获得的是生产利润,相对丰厚的营销利润让给了原有县级公司和规模经营企业。
国有种子企业的改革,为农垦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带来了机遇。2003年,安徽农垦集团提出“由生产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的发展战略,并在原万源种子公司基础上正式组建皖垦种业公司,开始选择自有产权品种,组建零售代理队伍,实行统一营销,争取市场零售利润。
皖垦种业公司坚持自有产权品种独家面对市场销售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场现有的营销力量,实行农垦专营品种“统一代理网点、统一市场零售价格、统一宣传配送、统一返利政策”等一系列营销政策,快速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框架。
通过统一营销,化解了农垦内部各场直接的利益竞争,加强了与客户的全面沟通,密切了与客户的关系;改变了农场种子公司坐在家中等客户的销售局面,推进农垦农场由坐商行为向市场营销迈进;同时进一步了解基层市场的需求,促进了良种良法的技术配套,提升“皖垦”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品种研发队伍初步形成,品种资源不断丰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种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品种更新速度的加快,品种产权成为种业市场新的竞争焦点。皖垦种业从2008年开始在全系统30万亩小麦种子田布局中,共安排30个小麦品种,其中非保护品种仅有3个,产权品种面积超过90%。
为了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皖垦种业确定了“长短结合”的种源发展战略。短期内,适机购买产权品种,以缓解因缺乏品种带来的压力;同时依托产权品种促进成果转化,统一营销,迅速做大。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坚持科技为先导,一手抓自主研发,一手抓合作开发,为企业的发展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为科研单位的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公司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山东省农科院小麦所、江苏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协作关系。充分利用科研单位的专家、人才优势和公司的资金、基地、技术人员及劳动力优势,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自2003年以来,公司成功推广了由上述单位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扬麦18、泛麦5号、煤生0308、济麦22,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徐旱1号,大豆品种皖豆28、皖垦豆96-1等,并且形成“推广一个,成功一个;推广一个,火爆一个”的效果。其中郑麦9023在安徽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扬麦系列品种累积推广 400万亩,泛麦5号累计推广1600万亩,济麦22累积推广500万亩;水稻绿旱1号、皖豆15分别累计推广400万亩和450万亩,为农民增加效益累计达 26.7亿元。
着眼于长远发展,皖垦种业积极组建研发队伍,开展育种攻关。2006年,公司成立了“皖垦作物品种改良中心”,聘请了安徽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马传喜教授,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张平治研究员为中心技术负责人,联合下属农场农科所,推动农垦育种工作向规模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公司拥有自育品种及产权品种近30个,2011年公司共有58个品系进入国家和省试验。济麦22、皖垦麦1号、泛麦5号成为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安徽省小麦产区主推品种。
4.“五统一”形成合力,提升效益。2009年以来,皖垦种业制定了《皖垦种业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种子发展基金提取方案》、《专营品种统一经营方案》、《营销中心运作及分配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销售工作进行明确的规范,初步在系统内实现了种子生产经营工作的“五统一”,使得皖垦种业“统”的功能得到加强,切实保障了产权品种的合作、引进、开发。例如通过统一代繁,降低了预约方繁殖材料价格,每年仅繁材一项就为农垦各场节约成本百万元。“五统一”目标的实现,加强了内部管理效能,巩固了农垦种业的聚合力,增强了皖垦种业的市场话语权,有效提升了皖垦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全系统常规作物良种产销能力逐年提高,目前已形成“皖垦”牌常规农作物原良种每年达1亿公斤以上的产销能力,产品销往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江西、湖北、浙江等省份,并一直稳据安徽4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1年销售额逾3亿元。
“皖垦”品牌1998年、2002年和2005年连续三届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皖垦种业公司先后获得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农产品、省诚信种子企业、农发行黄金客户和AA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2009年获得农业部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认证、中国种业AAA级信用企业。
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2008年,在小麦种子生产后期和收获期,出现了20年来极少见的低温、寡照天气。由于缺少烘干设备,堆积如山的种子粮无法达到入库水分,造成社会上中小型种子公司合格种子量大幅下降。安徽农垦系统通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较好地完成了保种任务。当年小麦种子生产量为9500万公斤,合格种子量达到8900万公斤,保种合格率为93.5%。
面对全省质差量弱的严峻供种形势,安徽省农委多次要求农垦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全省小麦良种补贴招标工作。按照省农委的要求,安徽农垦集团全力参与省小麦良种招标工作,担当起农业国家队的作用。2008年,农垦直接进入良种招标总量达到了3216.4万公斤,是上一年的2.3倍,占全省招标总量的54.9%,且招标价格控制在2.76 ~ 2.96元/公斤,即使是最高价格时也比河南省小麦招标价格低0.20 元/公斤,比山东省低0.27元/公斤,比江苏省低1.09元/公斤。农垦系统由此减少直接利润643万元,间接参标减少利润1843万元,相当于让利2000多万元给农民,确保了省政府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
在连续多年的政府招标采购中,皖垦种业不断放弃零售市场的利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自有品种投放到招标项目中,未出现一例弃标,而且对流标的项目区主动接标。虽降低了公司利润,但每年仅此一项为农民节省成本上亿元,带动86.7万农户增收18.96亿元。
皖垦种业还依托自身的优势,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和“玉米振兴”一系列高产创建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只为“让农民买到致富的种子”
今年3月,初春的皖北大地还是寒气袭人的时候,皖垦种业公司就携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的小麦和玉米专家深入蒙城和萧县的农村田间地头,向村民们介绍春耕知识。村民们一边听专家们的讲解,一边兴高采烈地领取皖垦种业送来的装有当前春耕田管措施、当地主栽品种种植栽培技术手册、明白纸、相关影像资料碟片等内容的“春耕大礼包”,部分特困村民还免费得到了皖垦种业提供的玉米种子和农资,活动现场热闹地像过节一样。
为了组织好这次“新春科技支农惠农”系列活动,皖垦种业拿出20多万元,先后邀请数十位省内知名农业专家和本公司的高级农艺师,历时一个月深入皖北小麦主产区进行农技服务和资助贫困村民。这样的活动公司每年都要利用农时茬口举办几次。
公司成立之初,董事长李卓民就掷地有声地告诉全体员工:皖垦种业的理念就是“让农民买到致富的种子!”品质有保证、服务细心周到,农民买到的才能是致富的种子。
好产品才有好品质,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皖垦种业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是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公司按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以“安徽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为科研平台,“一院六所十一站”的“1611”院所站三级科研体系。公司现有员工约300人,科研工作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0%以上,为生产好种子奠定了人才基础。
其次,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种子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在种子质量管控中,实现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通过使用信息防伪标签,皖垦种业对农垦系统种子生产加工质量和销售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制约,这样一方面可以准确追溯到问题产生的责任主体,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正确措施,加强内部统管的力度,同时更有利于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通过从生产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控系统和追溯制度,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质量追溯,有效避免了种子经营过程中的串货行为,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用种风险。
三是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公司实行营销区域经理负责制,采用直接销售加间接销售的方式,不断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坚持以品种带动市场,根据销售市场划分销售区域,分别设立了皖豫苏鲁鄂陕等省销售区域。
四是定期举办良种良法培训和跟踪服务。2009年以来,皖垦种业各分公司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开展“百场、千户、万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3年共开展培训1171场次,培训周边农民和农场职工11.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万份、教材8770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3200场次,取得了地方政府欢迎、农垦受益、农村农民得实惠的良好社会效益。
宿州埇桥区村民王化东曾两次获得“全国十大种粮能手”称号,2008年他在宿州市五四青年表彰大会上说:“我们村这几年的粮食产量大增长,皖垦种业的好种子和好服务可是帮了大忙!”
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今年种植了4120亩麦子,位于小麦粮食丰产工程高产创建、高产试范区,在省、县粮丰高产工程专家的指导下,他选用了皖垦种业的济麦22和皖垦麦1号。麦收前老徐就逢人便说他种植的济麦22亩穗数多达60万穗,穗粒35,千粒重45克,亩产量不用担心。麦收结束,即使今年小麦的纹枯病、赤霉病严重,但由于老徐严格按济麦22生产技术要求及时防控,产量一点没受影响,2000亩济麦22仍然达到了亩产 700公斤。
太和县粮丰工程首席专家曹军说:我们县是小麦粮丰工程超高产攻关区核心试范区,连续几年产量处在全省前列,去年最高单产量达到741.7公斤,立下汗马功劳的品种就是皖垦种业的济麦22,今年平均产量仍达到650公斤。
省农科院小麦丰产科技工程课题负责人曹承富在今年全省麦收测产检查时表示,这两年课题组对小麦粮丰工程主推的皖垦种业济麦22、泛麦5号、皖垦麦1号三个品种进行超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通过在太和蒙城两个小麦主产县的示范验证,尽管今年小麦遭遇多种病虫危害,大面积平均亩产仍达到了650公斤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工程合同规定的产量任务指标。
种业高地再辟蹊径
火红的事业总是激动人心、催人奋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皖垦种业人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和进一步形成资源、管理、科技、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育、繁、推、销”一体化经营能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皖垦种业成功引进了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安徽国元集团公司、省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等行业的战略投资者,2011年3月26日组建了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常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皖垦种业股份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皖垦种业顺利地实现了由单一的生产型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和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由单一实体经营向多元化经营并重发展的现代企业转变。
股份公司的组建将使皖垦种业现有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从而带动安徽全省种业健康快速发展。公司将利用完善的技术物资服务体系,综合种子经营和农资服务经营,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经营利润8000万元以上。同时新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将依托股东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先进的资本运作经验,实现上市融资,进一步做强做大皖垦种业。
扬帆起航,皖垦种业正昂首迈向新征程。
(作者系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