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北京市在外埠最大的国有农场——双河农场交由首农集团托管。两年来,农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和品牌为驱动力,推动农场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农场加大改革力度,改善和保障农场民生工作,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驾齐驱,赢得了双河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项目建设实现新跨越
两年来,双河干部群众感受最深的就是农场的项目多了。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育秧基地,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年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京双粮库20万吨仓储扩容、北京黑猪养殖场……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填补了农场的历史空白。
黑龙江省西部唯一的现代化稻谷加工园区是最让双河人自豪的项目。园区集大米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于一体,配备国际先进的日本佐竹VTA10系列碾米机及瑞士布勒Z4V系列色选机,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设备最精良、副产品加工利用最充分的生产线。园区可实现年加工稻谷30万吨,生产大米20万吨,配套的米糠油开发生产和稻壳发电,实现了稻谷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
京双粮库是现代化国家标准储备库,农场利用国投资金2300万元,对粮库二期1.5万吨罩棚仓和2.5万吨五栋平房仓进行扩容,使粮库的仓储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粮库还配备电子测温、远程监控、环流蒸熏、机械通风等自动化保温检测系统,保证农场产出的粮食安全存储。
农场综合科技楼涵盖了科研、培训、展示和办公等功能,作为双河农场农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科技成果的展览与展示中心、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中心,将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外,农场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配套铺设油渣路面2000平方米,混凝土广场8000平方米,铁艺围墙800延长米,沿围墙安装路灯28盏,让农场办公区环境焕然一新,为农场带来新气象。
“三个主业”成为新支柱
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丰富的土地和农产品资源,双河农场领导班子逐步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将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作为农场的三个主业,把农业科技、市场营销作为“两个支撑”,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加快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把双河农场建设成为北京的“大粮仓”,这是北京市政府对双河的期待。为此,双河农场把粮食种植业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农场投入资金建设了黑龙江省西部最大、最先进的水稻智能化芽种生产车间,可一次性浸种催芽600吨,供应20万亩水稻芽种,农场水稻种子统一催芽率达95%。引进种子生产线一条,生产能力5吨/小时,2014年生产加工种子1300吨。新建10栋育秧大棚,在生产队落实试验、示范种植玉米新品种5个,种植面积73公顷。
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的粮食产业,必须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农场设立了万亩高产水稻示范田、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田、万亩有机水稻示范田和万亩高产玉米示范田等四个万亩示范田,实施统一良种、统一催芽育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储、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全场上下形成一个全产业链。同时,重新修订了《农时阶段考核方案》,加强农业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建设北京新型远郊区县的思路,农场积极争取北京市各项政策,农场的农业已纳入北京市农业保险范围,在北京市农机局的支持下,新购进约翰迪尔C230型水稻收获机械5台。
2014年,全场落实播种面积393157.69亩,粮食总产24090.9万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高出近5000万公斤;水稻亩产623公斤,比上年增加64公斤,亩增效益100元;玉米亩产653公斤,比上年增加181公斤,亩增效益145元。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推算,北京市目前常住人口为2114.8万,双河农场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保障北京市1/10以上常住人口一年的口粮供给。
种好粮,还要抓市场。双河农场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坚持绿色、有机、高端产品发展路径,利用隶属北京的优势,依托首农集团的销售渠道,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双河大米已成为国务院机关食堂的合作供应大米。在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双河农场被评为食品安全突出贡献单位和食品安全十强企业,旗下北京首农双河米业被评为食品安全百家诚信示范单位和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双河”、“京双”、“京双御粮”等3个商标9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标志认证。
畜牧业也是双河农场发展的重头戏。农场与北郊农场“黑六”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引进“黑六”猪养殖,填补了“黑六”在高寒地区养殖的空白。与富裕县龙腾生态温泉度假庄园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合作,养殖特种雁5000只、林地鸡24000只;与阿荣旗科羽禽业有限公司签订大鹅供雏及保护价回收合同,发展大鹅订单养殖9000只。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场肉羊存栏12560只,肉鸡饲养总量34100只、大鹅饲养总量20400只。畜牧业逐渐成为农业的半壁江山,农场“南禽北畜”新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民生呈现新局面
作为北京市的一块“飞地”,双河农场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方面有很大的历史欠账。两年来,农场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民生保障投入,保障农场和谐稳定。
十七队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职工牛加成种植70亩地的收入刚够温饱。2013年8月,农场扶贫办了解到他有过养牛经验,鼓励他发展肉牛养殖,并提供2万元无息借款买4头肉牛犊,他又自筹部分资金买了10头,扶贫办还协调生产队帮助他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他送去了饲养肉牛的书籍。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小牛犊长成了成年肉母牛,纯收入达到11万元,牛加成彻底摘了贫困户的帽子。
十八队职工胡玉环身有残疾,不能种地,看到周围生产队有职工养羊致富,她也萌发了养羊的念头。2013年8月,在农场扶贫办的帮助下购买了40多只小尾寒羊。扶贫办跟踪服务,协调农场畜牧科减免羊防检疫的费用,解决她饲养中的后顾之忧。今年7月,她卖掉50只小公羊,净赚12.5万元,成了农场脱贫致富的典型。
两年来,农场帮扶和救助30名职工家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和病痛之苦,帮助7名困难职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农场成立了帮扶解困基金委员会,出资40余万元,为生活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资金保障。农场还在保障职工利益上下功夫,全面完成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收缴工作,2014年9月份实现职工住房公积金可提取,老工伤人员重新鉴定后,正式享受齐齐哈尔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生活田分配不均,是农场沉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业规模化生产进程。为了化解社会矛盾,规范国有土地资源管理,农场经过大量的调研、风险评估,召开数次专题会议,对职工生活田进行调整,涉及5868人,并按照每人10亩生活田标准,为2910名无业青年解决了生活来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场投入资金263.5万元,新建和维修生产队办公室12栋,为115台套农机具办理了农业机械保险,及时整修各生产队的涵洞、桥梁和上堤路,保障汛期安全。制定了农田道路维修三年规划,已投资253万元,修缮道路110公里。2014年,农场出资100余万元,经过两个月的集中整治,全场清理垃圾9045方,挖排水沟42796延长米,铺设道路28559延长米,增设围栏1053.2米,增设垃圾箱30个,并对验收合格的生产队主干道路安装路灯201盏。
粮食丰收了,设备先进了,马路平整了,生活有保障了,双河人的心越来越敞亮。未来,这里将成为繁荣、富裕、和谐、文明的北京新型远郊区。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双河农场)
责任编辑:张 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