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殷实农场

时间:2019-05-13作者:蔡基松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11期

风从海上来,潮涌天地宽。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缓解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上海市举全市之力发起了一些列围垦战役。围垦大军喝咸水、睡茅屋,艰苦创业,创建了一批国营农牧场,把昔日“潮来白茫茫,潮退见荒凉”的江海滩涂,变成了上海的“米袋子” “菜篮子”“奶罐子”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垦从首批试点农工商综合经营开始,在全国农垦系统率先跨出了推进改革、强化管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步伐,改革发展一直敢为人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上海农垦整建制组建光明食品集团,并相继吸收合并了与农业、食品产业相关的市属国企和域外司法农场,成为拥有近100万亩土地资源、年营业收入逾16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食品控股集团。

农场始终是光明食品集团的基础和底板。光明食品集团在农场资源资产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殷实农场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场一策”开展殷实农场建设,不断深化农场公司化改造,推进农场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勾画出了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

五四农场:

突出“3+1”产业,打造“湾区农场”

“集团对五四提出的战略定位是‘湾区农场、全域生态、临港腹地’。”五四农场党委委员陈志贵说。

五四农场位于奉贤县东南部的杭州湾畔,是上海市郊最早建立的国营农场。五四农场现区域面积63.8平方公里,2000年由原五四、燎原、星火三农场合并组成。

当时正是农场形势最艰难的时候。陈志贵说:“当时集团公司成立了专业公司,农场的情况是,只保留了种植业,单个农场经济总量小,管理人员多,职工收入比地方差得很远。”

关于收入差距,陈志贵讲起了自己的实例。他2000年前后在农场连队任技术员,每月工资仅700多元,妻子是农场学校的教师,工资每月仅1100元出头,而当地普通学校的教师工资达到4500元。为此,妻子选择了“跳槽”。“当时农场的路都修不起,人才更是留不住了。”陈志贵说。

形势倒逼改革。2002年农场组建了五四社区,将农场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类单位划归社区,实现内部政企分开。2005年市政府批准设立海湾镇,五四社区整建制移交海湾镇,农场办社会职能彻底剥离。

据集团战略企划部凌兵介绍,上海农垦2000年起先后把市郊南片农场、东片农场和崇明岛片农场整合为五四农场、东海农场和长江农场(现名崇明农场);2003年起,开展社区分设试点,至2008年,市郊农场社会事务全部实现属地化管理。

经过剥离办社会职能“卸掉包袱”和农场整合“强筋健骨”两个改革“大招”,五四农场生产经营轻松上阵、迅速前行。五四农场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27亿元,利润总额2.4亿元,如今已基本形成了“3+1”的产业格局,即以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以上海方信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食品包装业,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小木屋会务中心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和以上海滨海古园、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为代表的都市服务业。

保障都市绿叶菜供应是五四农场首要任务。五四农场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都市农商社”为龙头,聚焦蔬果种植与加工、工厂化食用菌、工厂化绿叶菜产业,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公司拥有3万多亩蔬菜基地,其中集中连片的设施大棚基地3000多亩。设施大棚里利用营养液栽培技术,自动控制温湿度,叶菜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2天,芽菜仅需7天。公司还建设了众多域外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种源、标准化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生物有机肥、观光农业、连锁销售终端等全产业链经营,蔬菜工厂化、机械化生产技术领先。公司年产30多万吨各类安全优质的蔬果产品,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称号,“星辉蔬菜”是“上海市名牌产品”,“星辉”商标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在河北临西建设了单体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公司以生物措施进行灭菌杀虫,基质以玉米芯、面子壳为原料,废料可作为绿色农业肥料,形成农业生态循环,生产全过程无污染。与传统方法相比,“光明森源”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九道菇”品牌的配料、装瓶、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菌丝、搔菌、出菇管理、采收包装等九道工序的高科技含量,也体现在智能化、标准化、精准化、精细化的管理上。

光明森源公司实现年产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鹿茸菇等“九道菇”品牌食用菌鲜品近10万吨的生产规模。“九道菇”品牌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场,先后荣获“中国工厂化食用菌十大品牌”、“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小木屋会务中心,前身是农场招待所。如今是五四农场的一张亮丽名片。2008年小木屋会务中心开始走向市场化经营。但是头几年可谓“不温不火”,直到2011年,小木屋还只有64间客房、300个餐位,全年营收最高峰也仅有800多万元。

如何打开局面?小木屋强化“主动觅食”的市场意识,提出“开门迎客、走出农场、融入市场”的理念,实现营销模式转型。通过不断的市场拓展,如今小木屋已经成为在上海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集餐饮、住宿、会务、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2011年至2017年,小木屋的客房数量从64间增加到178间,餐位从300多个增加到800多个,主业营收从800多万元到2017年的3200万元,翻了近4倍,企业员工的收入也翻了3倍多,实现了华丽转身。

进入新时代,光明食品集团提出了打造“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殷实农场战略目标,勾画出了乡村振兴的“光明”版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是明芳对五四农场提出了“湾区农场、全域生态、临港腹地”的战略定位。

面对新目标新任务,五四农场将弘扬农垦精神,加快殷实农场建设谋篇布局步伐。继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路径,着力打造高水平、高科技精致体验农业,为殷实农场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充分整合区域内现有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旅游企业等各种资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积极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区、世界级的湾区农场,充分展示光明品牌形象。届时,一个集农业观光、生态游憩、休闲度假、餐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旅游“大花园”,一个核心主业突出、企业有知名度、行业有话语权、职工有幸福感的农场型龙头企业,将璀璨绽放于东海之滨。

上海农场:

三维循环农业夯实“上农模式”根基

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坐落着一个由上海市管辖的面积达303平方公里的国有农场。这里就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海农场,每年生产100万头生猪、18万吨粮食以及食用菌、禽蛋、水产品等,是上海市域外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光明食品集团现代农业板块的主力军。

沼气发电输送至各个猪场;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沼液直接还田;稻麦秸秆微贮发酵制作牛饲料;以米糠、麸皮等做基料,培育的金针菇销往全国各地……上海农场用“三维循环”串起了现代农业“绿色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上海农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装备先进、源头可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广受关注。依托20万亩耕地,建立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并开发秸秆饲料、有机肥、食用菌等生态产业,构建集种植循环、养殖循环、微生物循环为一体的“三维”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利用。

生猪养殖是上海农场的核心主业之一,养殖规模达100万头,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饲养、肥猪和肉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化养猪的巨量废弃物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甚至资源化利用?上海农场借鉴欧盟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形成了“一匹配二分离三配套”的模式。

“一匹配”即按照“1亩田匹配5头猪”的废弃物标准布局生猪产业,配套相应农田消纳粪水或沼液;“二分离”指雨污分离、固液分离;“三配套”指配套沼液存储池、厌氧发酵池和沼气发电站。此外,为解决沼液季节性使用矛盾和沼液储存压力及农田匹配问题,新增了两套污水净化装置,水质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

在“一匹配二分离三配套”粪污处理模式下,猪粪尿通过干湿分离后进入发酵池,产生的沼气年发电550万度,满足了养猪基地一半以上的用电需求;沼液通过地下管网和灌溉渠系进入农田,可替代化肥投入量15%以上;同时,沼渣与秸秆、食用菌渣等生产有机肥,年生产量2.5万吨。

种植业是上海农场的基础产业,稻麦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与此同时,每年的“三夏”、“三秋”,大量的秸秆着实成为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丰收的“烦恼”,上海农场通过引进和自主改造,实现了秸秆收集、打捆机械化;将秸秆收集打捆后,销售至附近的发电厂;通过添加糖蜜等物质,并进行堆闷发酵实验,生产出了达到奶牛适口性良好的黄贮饲料,供应场域内的奶牛场。

上海农场副总裁贺泉告诉记者,农场稻麦秸秆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辅料+青贮黄贮饲料+生物燃料”四位一体的综合利用模式,已经实现100%的资源利用,与农场内的2.5万头奶牛场形成了良性循环。其中,利用稻麦秸秆进行微贮发酵后制作牛饲料,年可分别销售青贮饲料和黄贮饲料15万吨和2.5万吨。与此同时,上海农场将黄贮饲料技术向周边推广,并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秸秆加工成奶牛饲料,既解决了农村秸秆处理的问题,也让农民多了份收入。

上海农场以自产的米糠、麸皮及周边农户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做基料,进行菌菇的工厂化培育和生产,建起了日产25吨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这使得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集种植循环、养殖循环、微生物循环为一体的“三维”循环产业链。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金针菇的下脚料菌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农场成功试验出把菌渣作为动物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再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可全量处理食用菌厂产生的金针菇菌渣,实现菌渣变废为宝。

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和经验总结,上海农场已经建立了产业布局科学、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夯实了打造殷实农场“上农模式”的根基。

“这几年,为了做好循环农业这篇大文章,我们鼓励基层单位和一线员工创新创业。目前,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鳝、林下养蝉等一批创新试点项目纷纷落地,这些为进一步完善种养循环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贺泉说。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