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保障 科学谋划 推进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3作者:黑龙江省山河农场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12期

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山河农场现有职工2558人,其中管理人员197人,占职工总数的7.7%;机务技术人员392人,占职工总数的15.3%;两者合计仅占职工总数的23%,职工结构不够优化。另外,农场还有非职工劳动力4925人,其中参加灵活就业养老保险1141人,占非职工劳动力总数的26.4%;参加城镇居民保险84人,占非职工劳动力总数的2%,超过70%的非职工劳动力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养老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山河农场以承担“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试点任务为契机,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扎实推进试点,为推进九三管理局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周密部署,抓牢保障机制

一是压实机构,明晰责任,抓牢组织保障。九三管理局党委从垦区改革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成立了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多次召开改革办、人社局、计财处、民政局、社保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推进会议,督促农场配齐人员和办公设备,专职负责改革推进工作。山河农场场长、书记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抓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是广泛宣传,集思广益,抓牢群众保障。通过广播电视、组织会议、基层调研、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讲,让各单位和职工群众认识到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管理局和农场两级改革办多次深入生产一线,召开生产经营和改革相关部门会议,征求基层干部和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推进试点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突出主体,细化措施,抓牢制度保障。突出农场经营国有土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特点,强化农业生产劳动合同管理,明确以农业产业特点和双层经营体制为特征的劳动合同内容,以及签订、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完善农业从业人员招录、考核和培训等制度体系,为逐步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提供了制度支撑。

(二)全面摸排,客观分析,科学谋划措施

一是摸清人员底数,准确掌握数据。2017年1至4月,在九三管理局的指导下,农场对企业职工基本情况、农机装备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面掌握了农业生产、社会管理范畴的在职管理人员、农业职工、专业技术职工的具体情况,为推进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二是完成“两定”和“用工总量”测算,科学调整用工结构。根据农场总人口、土地面积、生产总值,资产负债率、亩均利润、社会负担率指标,将山河农场定性为中型二类农场。依据对农场的定性,科学设定各类指标体系,完成农场的劳动用工总量测定工作:农业生产和社会行政管理劳动用工总量1033人,其中农业生产人员892人(机关管理人员35人,管理区生产管理人员49人,农工808人);社会行政管理委员会141人(农场社会管理委员会为36人,场直单位为81人,管理区居委会为24人)。

三是构建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在九三管理局的指导下,山河农场研究制定了1个方案、1个规划、5个办法和2个合同,即《山河农场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试点方案》《山河农场用工总量控制规划》《山河农场劳动用工总量核定实施意见》《山河农场老职工管理办法》《山河农场新职工管理办法》《山河农场妥善安置非职工劳动力若干办法》《山河农场招聘急需岗位工作人员暂行实施办法》《劳动合同书》《农业职工(承包土地资源)劳动合同书》,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二、取得的成效

(一)优化了队伍结构。山河农场职工年龄断层情况较为严重,职工技术素质较低。通过招聘急需人才,使职工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均衡问题得到改善。2017年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录用的原则,新签订劳动合同18人。随着改革的深入,职工队伍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

(二)突破了传统管理方式。打破了人员身份界限,推行岗位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事相宜”。2017年依法依规解除劳动关系17人。企业注重用人成本的意识不断增强,用工数量和职工收入紧密挂钩机制已初步建立。

(三)减轻了企业压力。一方面通过吸纳、消化、择业、输出、扶持等“五个一批”措施,安置部分非职工劳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引导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减少了就业、保障等企业压力。

(四)增强了企业活力。通过定标定量的用工标准,确定10年内各类人员用工总量控制指标,和当年招聘用工计划总量不得超过全年正式职工退休人数10%-15%的硬性指标。通过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随着老职工逐步退休,同步规划新增职工数量和专业技术机构,夯实人才保障,增强企业活力。

(五)提高了企业效益。随着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场农业用工总量控制平衡体系逐步建立,实现了少数人种多数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经营利润,发挥了高水平集约型农业的优势。通过减少用工总量,人力成本降低,农场效益得到提高。

三、经验体会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在推进试点过程中,根据经营情况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农场用工动态平衡体系,做好用工总量规划和控制,明确“三种人两种办法”的对策。“三种人”就是将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分为农业管理人员、农业职工、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两种办法”就是对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农业职工“老人老办法”,保持现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变,“退一减一”平稳过渡直至归零(即到核定的劳动用工总量);对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新人新办法”,择优录用,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二)分类管理是关键。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员,分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合同管理。农场针对农业管理人员实行国家统一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现有农业职工继续履行现有劳动合同,非职工农业从业人员履行农业职工(承包土地资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随土地承包租赁合同解除、变更、终止。劳动合同报上级人社部门备案。

(三)体系建设是保障。实行竞争上岗制和公开招聘制。严格考核,择优选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和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定期做好继续教育。完善考核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待遇兑现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着农垦改革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场农业生产不需要更多的农业职工;同时,由于社会保险负担沉重,农场也无法再增加更多农业职工。经初步测算,山河农场劳动用工总量需求为1000人左右,而按农场现有职工年龄结构、人员数量和职工年均退休总量测算,要达到这个用工水平,需要用近10年的时间。农场在现阶段重点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劳动合同及相关制度完善的基础上,一要根据农场现有经济承受能力,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非职工劳动力纳入农场劳动用工整体规划中,使优秀的非职工劳动力能够纳入到职工队伍当中。二要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托农场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密集型产业,增加非职工劳动力就业岗位。三要加强综合服务,通过开展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创造条件,输出部分劳动力。四要强化社保宣传,鼓励和引导非职工劳动力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解决非职工劳动力无养老保险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