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农垦人更应该把握机遇,找准位置,先行先试。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在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作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有新贡献,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有新亮点,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有新成果,团结带领广大农垦职工攻坚克难,让农垦企业的发展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地处豫东平原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农场,经过改革、创新与完善,逐步成长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和商丘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场下辖9个分场,1200多名职工,2.6万亩耕地,其中,1.4万亩土地在地方政府规划区内。正在筹建的郑徐高铁火车站就坐落在农场境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旅游、文化和自然资源,使民权农场先后获得了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五一”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等殊荣。
制度改革谋出路
农场,是一个主体,也是一个个体。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集体“大锅饭”向家庭农场“作坊式”、分散土地向区域化和规模化“集合”的转变之后,民权农场的场容场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职工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农民日报》、《中国农垦》、《河南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也多次对农场发展进行了报道。
1.在“两田制”基础上,重点搞好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小块并大块推进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是向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种养大户转移集中的必要手段。因此,民权农场不断加快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由多数人经营向种粮大户和种养大户转移,使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大农业方向发展,使更多的职工从“小农式”的农业生产经营中解放出来,投身到第三产业上,拓宽发展空间。围绕此项工作,农场出台了土地承包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工与技术人员参与承包经营土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工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条。
五分场职工姜文亭在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区域规划和市场行情,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26亩耕地,利用温室大棚及冷棚进行花卉种植和苗木栽培,自繁玫瑰花苗1万多株,扦插绿化苗木红叶杨2.4万株,密植连翘苗木20万株,种植栾树苗木6000多棵,产值达30万元。目前,已销售玫瑰6000多盆,获利2万余元,红叶杨、栾树、连翘等绿化苗木销售势头看好。与姜文亭一样,职工朱公社、陈霞依托土地流转,利用设施农业新技术,建起了中、小拱棚,实行保护地瓜菜套种,不仅品种繁多,上市早,而且打出了农场品牌,亩均收入8500多元,最高亩收入达到12000元。 通过土地流转,更多的职工实现了“致富梦”。
2.体制创新与机制转换。在发展过程中,民权农场逐渐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与兴盛根本在于一个好的体制、好的机制。国有农场应该是推动农业发展、孵化人才、传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载体。通过学习外地国有农场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民权农场集思广益,大胆改革,在体制创新上做文章,在机制转换上巧布局,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对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仅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人才、信息、机械等服务,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营销、大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而形成支柱性产业、“拳头”性产业。
3.以技术培训为抓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民权农场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并逐一落实,完善形成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应用新机制,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工作,仅2012年就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职工1000人,发放明白纸5000份,印制《农园管理》11期。从2008年起,农场组织生产技术人员编写了《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小麦、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规程,印刷成册,免费发放职工,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操作,着力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农场生产的无公害花生、西瓜、小麦、苹果、梨等5个农产品,已获得国家质量安全中心的认证。
开拓创新增效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创新,农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发展的路径。民权农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一直以农业为主,这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的。不放弃农业,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现代农业、人才、信息、物流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出口”,在规模种植、统一经营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职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种子生产是农场的支柱性产业,在全场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场上下齐心协力,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实行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入仓,收到了良好效果。2012年全场夏秋农业实现“十年增”。小麦总产671万公斤,平均单产610公斤,最高单产达到616公斤,产值1543.3万元;示范、带动周边农村繁育小麦良种1万亩,亩产量均在608公斤以上,相当于农场又开垦了1万亩的土地;为黄淮海农区提供优质小麦良种1200多万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良种率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农业基础上,农场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创新产业发展方式,仅2012年就新建、扩建大型养猪场3个,年出栏生猪18600头;养鸡场3个,出栏蛋鸡25000只;养牛场1个,奶牛存栏1200头。发展水产养殖200亩。畜牧、水产养殖年产值近7000万元,养殖收入较去年增长18%。五分场职工刘家安利用设施农业新技术饲养八胡鲇鱼,2012年国庆前夕,产八胡鲇鱼9000多公斤,收入7万多元。
因为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的需要,以及地方政府城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要,农场有14000亩土地在地方政府规划区内。失去了土地,职工怎么生活?为此,农场进一步强化了对失地职工的安置力度,通过成立民权农垦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培训、协调用人单位、中介等各种途径,使失地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些职工,通过第三产业、租赁性收入和再就业增加了收入。职工祁军通过技术培训,到陕西一家工厂当起了电焊工,年收入6万多元。他说:“有农场做后盾,咱农场人出门在外,靠劳动致富光荣。”
以提高职工收入为宗旨,以建设小康农场为目标,以建设生态农场、美丽农场为着力点,是民权农场一以贯之的核心。为了让更多的职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农场先后在职工居住区建起了设施完善、环境优雅、亮化美化、公共服务到位的滨湖小区、农垦公寓,在人口多的十、十一分场,建设了可以供724户职工群众入驻的住宅小区。当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当一户户职工群众乔迁新居,当一幅幅大红的“喜”字对联贴在墙上,一幅和谐美满的幸福画卷在民权农场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