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江苏省黄海农场党委遵循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积极开展适用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的培养,锻造了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干部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今年,黄海农场在提速转型中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苏垦农发股份公司黄海分公司实现利润有望比去年增长20%以上,并成功开启了农发公司外拓基地的“第一犁”,显现出了跳跃式、超常规发展态势。
一、主要做法
1.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竞争式”选拔,让各类人才“显得出”。黄海农场党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使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抓好现有人才的竞争选拔。农场党委制定干部人才选拔制度,完善干部人才选拔程序,为心存大志、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勇担责任的现有干部人才队伍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近三年来,共有45位干部人才得到提拔。二是做好优秀大学生的招聘。农场党委主动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对接,通过开展校企联谊,参加校园招聘会、网络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大学生。今年,已陆续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60余人,在满足当前黄海本部人才需求的同时,还为外拓基地宿迁分公司输送人才50余人。三是从职工子女中进行选拔。农场建立了以30周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退伍军人的农场职工子女为主体的人才档案库,在需要招聘人才时,随时择优录用。近三年来,已通过人才库选拔优秀职工子女(大学生)25人。
2.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开展“自选式”培训,让各类人才“学得进”。黄海农场党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干部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一是找准结合点,解放干部人才思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工作创新的需求,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以及道德讲堂、流动党课等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行善”群众性主题教育、弘扬雷锋精神等系列活动,增添红色基因,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扩大覆盖面,延伸人才培训触角。农场党委积极为干部人才创造学习充电机会,采用“职工点菜、专家下厨”方式,聘请专家教授来场举办种植业、养殖业、现代农业及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能培训。另外,每年还集中组织100多名农业生产一线的管理干部赴高校参加为期一周左右的封闭式研修学习,使培训覆盖面扩大到每一层级人才队伍。三是增强针对性,规避干部廉政风险。近两年来,农场党委在提高干部人才清正廉政上下功夫,每年都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等廉政教育系列活动,同步强化纪律监督、效能监察和专项审计,参与学习干部人才队伍累计达600多人次,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3.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各类人才“干得好”。 党的组织优势就是集中各个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让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营造干事创业宽松氛围。黄海农场党委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全面实施人才动态管理,积极打造能上能下、有为有位的用人环境。去年,农发分公司排名前15名的主管队长被提拔至主任助理兼队长岗位,效益领先的2名队长和4名生产区副主任被提拔至生产区主持工作。二是坚持客观公正选人用人。农场党委在用人上一律平等,贡献大小、能力高低一律凭数据说话,促使各级干部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在干事创业、创新发展上。三是争当行业领域标杆旗帜。无论岗位重要与否,农场党委都倡导争创一流的业绩意识。农发分公司农机团队立足岗位搞科研,研制的“全方位深松犁”、“配套JM1065收割机对行玉米割台”等新型农机具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其中4项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分别获江苏农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4.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实施“亲情式”管理,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黄海农场党委把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放在重要议程,予以亲情式的关心照顾,激发了各类人才奉献农场、农发分公司的热情与决心。一是生活上照顾,让各类人才不想走。对引进的大学生,农场党委不仅统一安排吃住,还给农业单位大学生专门配备了摩托车或电瓶车,方便其开展工作。组织部门与所在支部定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和工作情况,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据统计,近三年来招聘的140名大学生,离场率仅为3.3%。二是工作上关怀,让各类人才不愿走。对引进大学生工作满三个月的,经考核合格后,专业对口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分别给予队级、副队级和一般管理人员待遇。专业不对口的若到生产一线,可与专业对口的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政策上倾斜,让各类人才不早走。农场党委于2013年出台了新的退养政策,规定“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群众认可”的在职管理干部,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和组织考察合格后,可延迟两年退养。近两年来,农场及农发分公司已有6名干部人才开始享受到了这一政策惠顾。
二、存在问题
1.人才获取的途径不宽。黄海农场党委在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人才获取的途径还不宽,仅仅局限于内部培养与对外招聘大学生两个渠道。内部培养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人,长期在生活、工作在一个环境里,容易导致风格过于一致,创新能力下降;新招聘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尚需培养过程。对与发展战略相适应、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特殊人才还缺乏有效的引进举措。
2.人才结构还不合理。在目前黄海拥有的407名各类干部人才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平衡状况,农业、政工、财务、工程各类专业分别占比66.3%、13.7%、14.2%、3.2%。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其中拥有各种职称人员仅占干部人才总数的42.7%。金融、建筑设计等专业人才较为紧缺,短时间内还无法破解制约农场转型发展的人才瓶颈。
3.人才大龄化比重偏高。据统计,目前黄海各类干部人才平均年龄达43岁,40岁以下的干部人才120人,40-45岁之间干部人才114人,45-50岁93人,50-57岁之间80人,分别占比29.5%、28%、23%、19.5%。其中45岁以上干部人占才整个人才总数的42.5%。大龄化偏重导致场域内企业干部加快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足够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朝气。
三、几点启示
1.加强载体建设,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对高素质人才来说,物质待遇并不是第一选择,人生成长的舞台才是第一位的。黄海农场党委为优秀干部人才搭梯子、建舞台的实践表明,让优秀干部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加强载体建设。一要在准确定位中探寻载体。目标是动力之源,要根据农场、农发分公司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围绕企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走引进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路子,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二要在提升能力中优化载体。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人才队伍经常性教育机制、大规模培训机制和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和紧缺行业的需求,大力推进“产业·项目·人才”对接工程。三要在关爱成长中健全载体。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激励保障、实施党内关怀、搭建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引才用才机制等各类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帮助解除后顾之忧、逐步激活发展动力,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
2.创新人才政策,挖掘人才活力迸发的“源泉”。政策是集聚人才的有效手段,是人才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海农场党委出台的大学生引进政策、职工子女(大学生)就业政策、新的退养政策表明,激发各个层次人才竞相发展的活力必须创新人才政策。一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围绕黄海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实践导向,打破体制壁垒,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促进现有人才“红利”充分释放。二要创新人才评价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积极发挥企业、市场、职工群众的评价主体作用,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工作宣传,着力营造“重才惜才”良好氛围,建立“亲才留才”人文环境。三要创新人才内外流动政策。以挂职锻炼为契机,积极选派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干部人才进行交流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在一线“墩苗”成长,加强引进大学生的基层锻炼,构建“下得去、上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的基层人才工作新机制。
3.围绕产业资源,形成人才汇聚的“磁场”。近年来,随着农场、农发分公司转型发展,新的课题、新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担当。一要合理利用“大农场”、“大基地”资源优势。黄海在江苏农垦属于大农场,外拓的宿迁基地也是垦区各单位拓展的最大基地。“大农场”、“大基地”吸引力更大。要创新方式吸纳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着力破解“大农场”、“大基地”产业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等问题。二要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和配套服务人才发展工作,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资源利用。黄海目前拥有各类干部人才407人,其中拥有职称的有175人,他们大多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要盘活“存量”,立足岗位实际需求,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运用继续教育、项目跟进、岗位锻炼、评先激励等多种形式,提升人才档次,挖掘人才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本。
4.强化人才意识,培育人才健康成长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黄海大学生离场率少、干部人才干事创业激情高、取得成效较好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农场党委精心营造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一要着力营造“重才敬才、有为有位”的社会环境。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农场人的普遍共识,千方百计为人才创造“有为”的工作环境、“有位”的理想追求。二要着力培育“没有束缚、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继续发扬黄海人的包容大度精神,努力建立一个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激发农场、农发分公司的各类人才竞相迸发发展活力。三要着力建设“我为人才、人才为我”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让有志成才的人健康成长,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各类人才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不断创新举措,积极释放潜能,把汇聚的各类人才搅动起来、盘活起来、调动起来,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宽广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乐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