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畔“龙抬头”

时间:2015-11-10作者:关显昌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5期

    “这里的土地长满希望,这里的人们拥抱梦想。”
    用歌曲《龙抬头》中的这句歌词,来歌颂八五一一农场的务实应变和创新发展,一点不过:
    ——培育新市民、打造新事业、顺应新常态,带领职工群众增强发展信心;
    ——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业创效,这里的职工群众希望满满;
    “8511”,黑龙江垦区“八”字头数字最大的农场,在兴凯湖畔风生水起演绎着创新创业之歌!
    昂“龙头”应势而动
    叫响境外大农业
    八五一一农场位于兴凯湖北岸的完达山脚下,大部分土地是丘陵漫岗白浆土,土地瘠薄。而隔兴凯湖相望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平整,有着“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
    一湖之隔的资源禀赋差异,使八五一一农场决策层有着对本场土地短板的清醒判断——农业要“走出去”。
    适逢2011年1月,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走出去”战略,对俄农业开发。
    那年3月,管理局党委主要领导带队,踏上冰雪还没退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实地考察土质。经过与东宁华信集团多次协商,达成合作意向,决定组建对俄合作农业企业,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实施农业合作开发。
    这件大事,筹备了近一个月。4月29日,由管理局4个农场18名队员组成的先遣队,带着7台大马力机车及配套设施从东宁口岸出境,开启了牡丹江管理局农业“走出去”的大幕。
    八五一一农场就在这4个农场之中。
    当年开发、当年种植、当年丰收,首战告捷,实现入俄跨境作业代耕1万亩,增强了八五一一农场境外发展大农业的信心。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为了让境外农业发展成体系、抱团经营,2012年3月12日,牡丹江管理局申请成立的境外“新友谊农场”正式成为省农垦总局下属农场中的新成员,负责境外农业开发。
    只有着眼长远者,才能把握变化之机遇。2012年,人员有所调整后的八五一一农场党政新班子提出了新思路:要抓住‘新友谊农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开展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种植、代耕代收5万亩,成为“境外垦区”的第一种粮大户。
    只有顺势而为者,才能拥有变化之勇气。谁能担得起“第一种粮大户”的重任,着实让农场班子人员煞费苦心。
就在农场研究如何引进社会资金,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开展境外开发的时候,王学先主动请缨,要和农场一同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做点事。
    王学先,八五一一农场的“坐地户”。他从事建筑行业顺风顺水,已在密山、虎林、宝清一带颇有名气。转行去做境外农业开发,确实需要勇气,因为他看到了境外农业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
    把认准的事当做事业去干,必定能叩开成功的大门。2012年4月28日,52岁的王学先带着他的团队进入俄罗斯远东土地,在一个距密山口岸120公里的小村庄尼斯基洛夫卡安营扎寨,开始了北大荒人第二次开荒。
    经过三年奋力开拓,王学先代表八五一一农场在境外完成了代耕作业面积2.5万亩,产值高达400余万元,先后投资2950万元,开发了3个种植区。
    除此之外,八五一一农场在新友谊农场的旗下还采取了合作经营和自主经营两种模式,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8万亩,开荒3.5万亩。
    顶层设计迈开步子,政策沟通热度急升。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在俄罗斯境外农业开发的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新友谊农场的八五一一分场和其它分场因此而升级。
同年,管理局为全面推进农业“走出去”步伐,提出了构建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    对接黑龙江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构建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农业“走出去”蕴含着巨大潜力。
    2014年,距离新友谊农场八五一一分场最近的密山口岸传来佳音,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全国第一批58个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名单中,密山口岸位列其中。
    “借港出海”、“借岸回国”,八五一一农场境外生产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通过密山口岸回运,在境内开展精深加工;境内的货物也可由密山口岸出境,通过海参崴港运往全世界,八五一一农场由此开辟了物流出海通道。
    天赐良机,顺势而上。八五一一农场境内、境外农业互联互动,在管理局“一盘棋、一体化”统筹下,必将成为黑龙江垦区“资源小场”转型升级为“盈利大场”的典范。
    “在经营好境内30万亩本土耕地的基础上,对俄境外开发耕地70万亩,努力实现境内境外100万亩耕地的目标,打造境内境外经济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2015年,八五一一农场新的发展思路让百姓再一次振奋。
    创新“功能”大产业
    牵手“龙头”大商家
2013年6月15日,哈尔滨“哈洽会”北大荒展厅,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当起了推销员。
王福推介的是鑫三双食品公司生产的“龙荞麦茶”。此茶泡水,有“东北大麻花”的香味,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这是咋回事?来往顾客不停地问。
    这是农场生产的功能食品,公司负责人不厌烦地回答。
    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改善健康状况或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食品——这是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家对“功能食品”的定位。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八五一一农场将目光盯在了功能食品生产和基地建设上来。
    农场深入研究人们“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和“舌尖上的安全”的需求后,决定建立“三双”功能食品园,打造功能食品“三双”品牌,并实现“从地头到舌头上”的安全保障。
为什么叫“三双”?
    双营养(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双健康(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双安全(食品安全和信仰安全)——“三双”品牌创始人如此阐释品牌的理念和寓意。
    坚持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全产业链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八五一一农场功能食品产业创新清晰。
    农场加快建立“基地+品牌+市场”体系,采用“农场+公司+种植基地+定制+网店”的经营模式,让城市人真正感受并品尝到“浓缩的北大荒”,也为农场带来了显著成效。
    如今,农场功能食品已成功打造了乳品、粮油、高钙菜和苦荞等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三双”系列功能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双一牌”有机压榨大豆油和“福康牌”牛初乳系列产品被评为“黑龙江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食品”。其中,牛初乳产品2013年实现销售额450万元、2014年实现销售额1400万元。
2015年1月7日14时,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
    一农场与北京康港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三方负责人签订了“十万吨大豆意大利面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牡丹江管理局利用境内、境外农场有机大豆种植优势,以及康港公司在大豆意大利面生产技术、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占领份额等方面优势,合作建设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十万吨大豆意大利面项目。
    这标志着又一个“新字号”功能食品项目在八五一一农场落地生根。今年初,非转基因大豆意大利面生产线开建,总投资2000万元,当年建设3000吨生产线1条,产品全部出口。预计二期工程建成后,生产能力达2万吨,并成为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大豆产业联盟和产业集团的骨干企业。
    在八五一一农场成功运行模式推行下,牡丹江管理局16个农场(包括境外新友谊农场)将全部入股加盟,共同组建新友谊豆蛋白食品有限公司。
    到2025年,随着牡丹江管理局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的转型升级,境内、境外产业联动将带来四个“亿”的大跨越——境内、境外粮豆实现双百亿斤,粮豆销售实现100亿元收入,盈利达到10亿元。
    助“龙头”稳固大畜牧
    夯实奶业大基地
    在八五一一农场新市民广场东南侧,一个醒目的广告语与楼同高,提醒人们这里是“将军关注的寒疆奶都,完达山乳业的发源地”。
    上世纪60年代初,王震将军从上海、北京等地调进了纯种荷斯坦奶牛750头,并找来了畜牧专家张源培到八五一一农场养牛,在这里拉开了北大荒养奶牛的大幕。
    砥砺前行半世纪,牛业辉煌在坚守。遵照将军的嘱托,八五一一农场做强乳业品牌,付出了艰辛,贡献了力量。垦区的第一个乳业龙头企业、全国第一块食品行业银质奖章、乳业品牌“完达山”,就诞生在八五一一农场。
    八五一一农场用33年时间实现了奶牛单产3吨到5吨,用11年时间实现奶牛单产5吨到7吨,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单产10吨到11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完达山乳业集团最优质的畜牧养殖和鲜奶供应基地。
    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农场人像喜爱玫瑰一样善待奶牛。
    在八五一一农场现代化牧场部设有风扇、熟胶软垫卧床、喷淋、自动刮粪系统等,最大程度保证奶牛福利和健康环境。
    现代化牧场如公寓,按照以牛为本的“拟人”理念,采取了饲养生态与生理结合的田园式养殖。
散栏饲养、全混日粮、自由采食、集中榨乳、数控管理、全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和措施得到了普遍应用。实现了从青贮种植、饲料生产、TMR配送、集中榨乳到诊疗繁育的全程专业化服务,奶牛饲养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真正做到了“从乳头到喷头”的全程安全,实现了奶源全程可追溯。
    去年初,垦区首个“奶牛学校”正式落户八五一一农场。
    “奶牛学校”是牡丹江管理局与以色列SCR众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办,聘请了国内外畜牧养殖专家为管理局所有农场的90名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授课,传授最先进的畜牧养殖理念和科技,让全局的奶牛都得到健康保障。
八五一一农场始终用“牛道主义”精神养牛,养牛也使农场职工走上了绿色家庭牧场的富裕道路。
    从2013年开始,八五一一农场全面实施“创新绿色家庭牧场”发展战略。农场采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念,支持职工群众以家庭或集体为单位,组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参股股份制牧场,大幅提升奶牛饲养的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农场已有7个标准化奶牛养殖股份制牧场。
    去年,农场又采取职工群众入股建立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方式,在第十一作业站建设了规模为5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它的名字叫做“将军牧业”,这是八五一一农场养牛人铭记的坚守。
    2015年全场实现奶牛存栏12000头,奶牛单产8吨,销售鲜奶4万吨,这是八五一一农场新年目标榜上给出的题目。
    为了答好这道题,八五一一农场正在围绕奶牛饲养这个中心,着力打造“117”畜牧大产业:
    ——构建一个产业链。形成“饲料饲草生产—奶牛养殖—良种繁育—鲜乳生产—健康产品生产—沼气提纯—肥料还田还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组建一个集团。通过以奶牛为中心的全产业链发展,五年后,农场将以将军牧业为中心,采取联合、联盟、联营组建牡丹江管理局牧业集团,寻求在资本市场上的突破,为农场改革探路子。
    ——全力打造七大产业。围绕“牛”经济打造饲料作物产业、牧草产业、良种繁育产业、鲜乳产业、健康产品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有机肥产业等七大产业。暖风频送送,借势再登高。八五一一农场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将“牛劲十足”,收入指标必将“牛气十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