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农垦现代农业建设

时间:2013-05-07作者:李伟国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期

一、全面总结,充分肯定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来,农垦系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带动这个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促进重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努力促进农机农艺紧密融合,积极开展农机标准化活动,着力提升农机管理水平,农机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积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几年来,农垦系统紧紧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连年大幅增加、农工购买和使用农机积极性持续高涨的有利机遇,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加快了农机装备的购置更新,加大了新机具新装备的应用推广,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农机装备拥有量大幅增加。2011年末,农垦系统拥有农机总动力2284万千瓦,比2005年(下同)增长56.1%;农用拖拉机50.9万台,同比增长45.5%;配套农具57.5万台,同比增长43.9%;农用飞机73架,同比增加14%。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和性能显著改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获机、精密播种机、高速插秧机等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的拥有量大幅提高。如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16.2万台,同比增长102.2%。特别是水稻、玉米、马铃薯、棉花、油菜等作物收获机械有了突破性增长,农用排灌机械、植保机械、种子加工、畜牧机械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初步改变了机型陈旧、结构不合理的状态。
  (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机具和技术,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各垦区结合地域特点,围绕重点作物,紧抓关键和薄弱环节,以新机具新装备为载体,开展机械作业试验示范,着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重点推广了机插秧、精量播种、深松整地、大型棉花甘蔗机械收获和清选、TMR饲喂、智能化挤奶和信息化管理等一批先进技术和机具,农机作业水平和科技水平节节攀升。全系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继2005年和2009年突破70%和80%关口之后,2011年达到了85%,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2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垦区达到97%,新疆兵团达到90.1%。一些原来较薄弱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明显的突破,如:水稻机插、机械深松和飞机病虫害防治面积均超过了2000万亩,精量播种、机械化秸秆还田和化肥深施均在5000万亩左右,棉花机械采收达到了400万亩左右,自动化滴灌技术在许多垦区得到了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获开始在广东、广西垦区试验示范。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既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提高了作业精度、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
  (三)积极开展标准化达标创建,农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几年来,农垦系统不断深化农机管理标准化,通过实施农机管理“六统一”、“十个标准化”以及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一系列达标创建活动,健全农机管理制度,提高“三库一场(棚)”建设标准,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建设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为载体的现代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些农场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农机信息管理中心,实现了农机作业指挥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练兵比赛和现场演示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农机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开展农机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等,进一步提高农机完好率、利用率和生产率。例如宁夏农垦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创建,制定农机技术标准20项、管理标准9项、工作标准6项,在农垦系统率先获得了国家“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
  (四)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农机经营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垦区不断探索农机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完善以“统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管理经营体制和机制。组织形式上,在坚持家庭农场和职工为更新投入与经营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已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60个,比2006年增加了43%。如新疆兵团积极探索构建以公司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5~10万亩耕地面积集中建设1个集“停放、维修、培训和零配件供应”于一体的统一管理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经营方式上,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和服务产品,逐步扩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产品后加工等全程服务,探索“菜单式”、“托管式”、“跨区式”等服务模式,推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基本形成以行政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机制市场化、农机作业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的市场活力和经营服务水平。
  (五)积极开展垦地合作和跨区作业,农机示范带动水平显著提高。各垦区扎实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引领各地区农机化的发展。目前,农垦系统有12个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场,还有一批地方示范场已经成为全国和当地农机化发展的领跑者和示范窗口。同时,创新场县(乡)合作、垦地共建和跨区作业模式,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积极开展机械代耕代种代收、跨区机械作业、共建农机合作社等,使垦区物化输出和服务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国农垦完成跨区作业5072万亩,其中代耕2575万亩、代管193万亩、代收2304万亩。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范围从小麦、大豆、玉米,扩展到水稻、棉花、甘蔗和番茄。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开展“场县共建、跨区作业”最早,目前的规模也最大,2011年实现农机跨区作业4000多万亩,跨区作业创收4.5亿元,为农村农民节本增收10.1亿元,与地方共建农机合作社达到44家,在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农垦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农垦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粮食连年丰收和农工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一五”以来,各垦区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必须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农艺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农机技术和机具;二是必须强化农机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不断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三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开发适用新机具;四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和自身投入相结合,在充分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投入,合力推动农机化快速发展;五是必须创新农机管理经营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现代农机管理模式,来保证农机化作用的充分发挥。
  当然也应当看到,农垦农机化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比如,在种植业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平衡。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蔬菜、甘蔗、水果和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全程生产中,产中机械化程度较高,但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养殖业方面,还处在由传统养殖向设施化、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养殖转变阶段,不少垦区畜牧业混料、喂饲、清粪等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在农机农艺结合上,种植方式、栽培模式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在装备结构上,农机装备结构现状仍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玉米、棉花、马铃薯等机收装备明显不足。在区域上,垦区间水平差异较大,丘陵山地垦区和规模较小农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目前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农机场棚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农机管理人员、推广人员和驾驶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我们要认真总结、梳理,并努力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农垦农机化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机遇期”:
  一是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推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已经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亿元。今后,补贴力度还有可能增加,同时中央财政还在考虑出台农机更新补贴政策,探索拓宽农机作业补贴政策等。各地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必将进一步刺激和调动广大农民(农工)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是有内在的需求动力。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已势不可挡,农业生产上青壮劳力的短缺迫切需要农业机械的替代。另一方面,新生代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期待体面的劳动;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涨,使得机械替代越来越经济。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在水稻机插、小麦机收、玉米机收等方面,等量面积的人工价格平均都是机械作业价格的两倍。而且,小麦机收可减少遗撒损失3%左右,水稻、玉米机收可减少损失5%左右。农业机械作业已经成为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职工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是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拉动和国家对农机工业技术研发改造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升级,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逐步攻克,形成了一批适合中国特色、操作方便、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型高效农业机械,部分产品接近国际水平,为今后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标志。现代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仅是替代手工劳动、减轻劳动强度的一个手段,也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也是农业产业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趋势。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机械化的率先,就不能引领农业现代化。农垦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发挥好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必须把农业机械化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农垦农机化水平,着力突破重点薄弱环节,率先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引领示范我国的农机化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中心目标,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提高农机人员素质为重要任务,创新经营体制机制,落实完善扶持政策,推进种养业全程机械化,发展农业产前产后加工机械化,开展高新前沿机械化的试验和示范,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服务水平和示范带动水平。
  农垦农机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农垦农机总动力力争达到2770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0%;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质量大幅提升,机具结构更加合理,垦区间发展更加协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农机化对农垦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垦农机化对周边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抓住重点,扎实推进农垦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农业的多个方面。从农垦系统来说,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装备水平。要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政策,充分调动职工、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不同农场的生产实际,明确投资重点,通过加快购置和更新,提高农机装备数量,着力提高装备质量,优化装备结构。集团化和规模化垦区,继续集中力量围绕粮食生产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加快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丘陵山区和规模较小的垦区,要结合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引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积极探索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水平低的问题。要继续以全国农垦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切实打造一批领先全国和当地农机化发展的示范窗口。
  粮食生产,要重点推广深松整地、均衡施肥、激光平地、免耕播种、精量播种、工厂化育秧、水稻插秧和收获、节水灌溉、统防统治、玉米收获等技术机具。经济作物生产,要重点推广棉花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机械打顶、高地隙喷雾和棉花、甘蔗、甜菜、油菜收获等技术机具。养殖业生产,要根据农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重点推广全自动化饲料加工、机械化饲喂、数字化管理、粪便清洁处理及综合利用、畜禽舍环境控制、疫病防治、产品收集等技术机械,以提高农垦畜禽养殖机械化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平。
  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装备农业、设施农业的有机结合。树立“大农机”“大装备”的理念,在增加农机具配备的同时,加强农机库房、机耕道路、机械维修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整治等基本建设,为农业机械的广泛和有效使用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要努力实现机械作业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农机装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地选择、配备机具,提高农机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
  (二)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农垦农机科技创新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于农艺技术、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农机化科技含量。一是要加快建立农机与农艺、生产应用与农机科研制造部门的融合协调机制。立足当前,将农业机械设备的改造与耕作制度的改进结合起来;着眼未来,将新型农机具的研发与新品种的培育、新型耕作制度的形成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发挥农垦的优势,加强与科研、制造部门协作,及时反馈生产上的需求,合力攻关,加强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试验,使国有农场成为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二是要加大成熟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的集成配套,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和棉花机械化收获、水稻全程机械化等对增产增收作用效果明显的农机技术,加快推广复式联合作业、水肥一体化、精准农业和循环农业等节水、节肥、节能、节本效果明显的农机技术,加快老旧落后高耗能农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农机化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农机化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扩大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广轻型、简捷、实用、智能的设施农业设备,在总结完善现有的智能育秧、智能浇水、智能施肥等技术基础上,探索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垦区农场生产管理指挥系统。
  (三)强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工作质量。继续深入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切实提高农机管理水平。要结合垦区实际,不断制定和完善标准,构建起以农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为核心的农机化标准体系,加强宣标贯标,切实使标准化管理贯彻于农机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完善农机作业规程和作业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开展以农机具停放保管、技术状态保养维护为主要内容和人、机、场所为主要对象的农机标准化管理与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农机管理制度,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具的完好率。继续加强农机操作、维修和管理人员等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化农工队伍。
  (四)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垦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机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坚持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并存,根据不同垦区、不同农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私有私营、租赁、承包、股份等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现代农机装备。要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按照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组织化的方向,培育多元化经营服务主体,引导鼓励发展农机大户,鼓励农机户通过土地流转或与土地承包者签订作业合同、农业生产代管合同等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引导鼓励发展农机劳动者协会、农机联合体、农机中介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引导鼓励垦区龙头企业发展农机化专业服务公司,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延伸,形成多元化的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服务、合同作业、一条龙作业、租赁服务等服务模式。在建立完善垦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的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开展以代耕、代种、代收等农业机械作业为主的农村跨区服务,逐步延伸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维修、信息、中介等社会化服务,探索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机化服务产业,更好地发挥农垦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本文系李伟国局长在全国农垦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讲话摘要)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