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农垦新农业的研究

时间:2014-03-11作者:文/赵伯松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7期

(接上期)

四、发展海南农垦新农业

    (一)海南农垦新农业总体构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1.总体构想
    海南农垦新农业要遵循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创建新型农业模式、培育新型农业职工队伍、发展现代农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大功能相结合,深度挖掘海南农垦农耕文化与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打造形成多元化、立体型、知识性和奇特性相结合,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格局,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基地、农耕文化基地、民俗文化博览交流基地和都市生态屏障示范基地。
    2.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发展海南农垦新农业要统筹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功能与都市功能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实现垦区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效果明显的新型农业。
    三是坚持生态循环原则。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四是坚持科技支撑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五是坚持机制创新原则。按照城、场、乡一体化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多元投入原则。创新投资机制,科学策划新农业发展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海南农垦新农业的建设。
    3.总体目标
    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海南农垦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使得农垦新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职工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形成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职工生活富裕新格局。
    ——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提高农业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全面实现城、场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垦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场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垦区农场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人文自然景观建设。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意农业项目。
    (二)海南农垦新农业功能定位
    一是服务功能。根据海南城市规划和农垦特色的要求,建设垦区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的农场场部特色小城镇;建立“农垦新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场具体负责创建农垦新农业和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专设机构。
    二是农业产业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集约型农业,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
    三是生态生活功能。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繁荣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
    四是观光休闲功能。开发休闲度假项目,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满足市民度假游乐的需要。
    五是文化科教功能。注重农业产业功能与文化科教紧密相结合,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直接面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六是辐射示范功能。借助示范区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创新等方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推动海南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
    (三)创建农垦新农业的措施
    1.建设重点项目
    (1)十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省农垦总局提出的十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纲要的中心建设任务,也是创建农垦新农业的基础,必须加大力度贯彻落实。
    (2)建立农垦新农业示范园区。选择2个农场进行农垦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园区重点建设内容:建设农业标准化产业基地,拓展农业衍生产业链,开发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和赢利模式。
    (3)都市农业示范点。在三亚、海口等城市近郊农场建立4个都市农业示范点,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
    (4)休闲农业示范点。选择农业基础、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农场建设4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和农耕体验等服务。
    (5)10 个农业示范观光果园。按照省委省政府“绿化宝岛”行动的战略部署和海南省农业厅《关于推进“绿化宝岛”行动建设100个休闲农业示范观光果园的通知》的精神,在垦区十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10 个休闲农业示范观光果园。
    (6)开发建设创意农业带。将垦区现代农业项目有机串联起来,综合开发采摘园、农家乐、开心农场、生态农园、特色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休闲疗养、农业工艺、花卉园艺、盆景园艺、野营基地等创意农业项目,形成垦区独具特色的创意绿色农业带。
    2.创新农业开发赢利模式
    (1)土地招商引资向农垦新农业项目倾斜。垦区土地开发、农业合作项目,要根据农垦新农业战略定位的要求,开发复合型项目,建立双方赢利模式。新农业复合型项目主要包括:第一种,农业基地+休闲农业+旅游房地产;第二种,农业基地+休闲农业;第三种,休闲农业+旅游房地产。
    (2)建立省农垦总局赢利模式。省农垦总局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要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投资开发农垦新农业项目。农业发展基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收益、出资财产收益、财政性资金等。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的要求,省农垦总局农业发展基金以参股形式重点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都市农业项目、休闲农业项目。农业发展基金项目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确保建设项目落地,二是确保建设项目赢利,三是确保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基金项目承办建设主体和项目经理人要全程承担实现三大目标的责任,坚决杜绝“天上掉馅饼”、“免费的午餐”的投资陷阱。
    (3)建立农场与职工双赢的赢利模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农场新农业的开发和经营,鼓励农场和职工以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农业基地、资金、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农垦新农业项目,以及以互助联保方式融资,加大农垦新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建立农场与职工双赢的赢利模式。在农场方面,以生态蔬菜、有机水果等农产品品牌作为赢利的主要“卖点”,并成为支撑垦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家餐馆或“农家乐”赢利的物质基础;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元素将垦区现代农业基地、特色小城镇、文明生态队等有机联结起来,建设具有农垦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服务产品,扩大垦区休闲旅游农业的赢利空间;创新农业与地产互动的赢利机制,以农垦新农业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垦区旅游房地产开发的价位。在职工方面,主要赢利模式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自营果园入股收益,标准化农业产品,农舍旅馆出租,就业工资,以及土特产、旅游产品小买卖等。
    3.再造国有农场经营机制
    垦区国有农场执行场长负责制已经延续了30年。自10多年前农场整体公司制改造试点受挫后,就农场现状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场长代理制度几乎是一字不提。但是,完善场长代理制度是目前垦区农场终究绕不开的问题。如何完善?还是老生常谈的几招,关键是执行力。一是赋予农场具有受制度约束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决策履行集体民主决策程序,坚决杜绝场长“一个人说了算”;二是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实行场长对出资人和企业决策班子负责的代理制度,坚决杜绝决策权与执行权合二为一;三是监督和约束决策权、执行权,实行出资人委派监事会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决杜绝代理权利无管制;四是建立奖励、问责机制,对农场管理层进行评价、考核,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或问责,坚决杜绝决干好干坏一个样。
    4.落实配套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海南农垦仅仅发展提供农副产品的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态势,要确认农垦新农业为垦区的战略定位,加深理解农垦新农业对促进垦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通过农垦新农业绿化、美化生态环境。
    (2)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不断提高执行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把发展农垦新农业摆上重要议程。同时,要明确工作进度和步骤,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农垦新农业工作的有效推进。
    (3)充分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农垦新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农业建设问题,还涉及到管理体制、小城镇建设、产业升值,以及配套制度等。所以,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鼓励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发挥垦区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4)做好农垦新农业的规划设计工作。邀请和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设计,科学论证,评审各项设计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最终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5)解决好职工就业安置问题。针对土地开发、职工安置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建设农垦新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一定要依法律,讲政策,谋发展,求稳定,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定要按程序办事,处理好土地开发与职工安置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广大职工,尊重职工的感情,重大决策要依照法定程序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或履行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程序。要处理好土地开发与职工安置就业的关系,重点要通过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农垦新农业来拓展就业空间,安置职工就业,提高职工收入,构建美丽幸福家园。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局“双十”工程办公室)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