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统新,今年62岁,1978年退伍后到八五二农场第二管理区,转眼间他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工作了37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他始终每天坚持到气象监测点进行气象数据的搜集。“替北大荒管天”,是他和许多天气预报员的共同梦想。
心比蜜甜,22年的积累第一次开花结果
在部队气象台从事气象观测工作时,李统新就喜欢钻研,一有时间就捧着各种气象观测有关的书籍,经常是茶不思饭不想。到第二管理区,虽然深知气象工作是熬人的活,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才能干好,但他还是主动申请到气象站工作。
光有干劲和决心不行,不断学习深造才是提高预测质量的唯一途径。经过刻苦自学,1984年9月李统新考入吉林省气象学校,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只要一想到能把新知识带回家,让家乡人不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他就充满了干劲,像一块干枯的海绵被投到水缸里,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回到单位后,李统新没放过任何一个实地观测记录的机会,不是他值班也会带上干粮守在观测点。1993年秋,他结合管理区近5年来的全年、阶段、同期的气候变化,得出了当年秋季初霜将在9月中旬出现、较历年偏早的预测,管理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迅速组织种植户采取了促早熟、防早霜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早霜造成的损失。看着一车车粮食被运进晒场、看着一双双饱含感激的眼睛,他的心里比蜜都甜。
下岗心却在,全因放不下、舍不得
1998年农场取消了管理区气象站,李统新下岗了。但是干了20多年气象工作的他一下子撒手,还真是做不到。因此,下岗时他唯一的要求就是管理区能把气象监测设备留下,以便他能够继续气象监测。这样一干又是17年。
土地、收成就是老百姓的命,抢占农时就是抢占先机。
2006年10月初,雨雪明显增多,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秋收进度。管理区领导干部和种植户眼看着当天要放晴,又不知道第二天天气会怎样,都不敢对下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因为即使利用放晴的空隙将粮食抢收到晒场,如果没有两天以上的晾晒就会大面积霉变。管理区领导和职工铆足了干劲却不知道往哪使,只能听天由命……
此情此景让李统新心急如焚。预测!天气预测!对10月下旬天气状况的准确预测!为了这个结果,他三天三夜没有休息,整理历年来的所有观测记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请教同学、战友、老师,对当年10月下旬天气进行分析推理,做出了10月下旬总降水量小于2毫米的预测,并将相应的情况反馈给管理区的领导。拿到这份预测报告,单位领导如获至宝,立即安排部署,利用天气转好的有利时机,快速抢收。后来观测证明,10月下旬实际总降水量为1.9毫米。
农户们越是需要,观测工作就越马虎不得。要想提高气象观测准确性,只能增加定时观测的次数。于是他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定时到距离管理区区部一公里以外的观测站去进行数据记录,每天至少6公里,365天风雨无阻,37年来他累计走了7万多公里。
2007年,管理区成立了增雨防雹小分队,领导考虑到他的特长,第一个把他安排了进去。当时工作量不大每月还有500元的补助,对于本不富裕的李统新来说可算是不少。可干了还不到两年他就辞职了,因为增雨防雹工作的不定时和岗位坚守的要求与他的观测记录活动时有冲突。在他眼里没有什么会比每天三次以上的准确观测更重要,落下了温度、湿度、风向、气压的准时记录才是最大的损失。
苦累不算啥,只愿“管好”那片天
要想作出准确的预测,每天三次的定时记录必须要雷打不动地坚持。遇到当月天气变化异常、突然出现雷电、暴雨、大风、冰雹等天气,时常要半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两三点钟去观测站,大气压力、降水、风向、云、温度、湿度、雨量、雪深,每个数据都马虎不得。
在一次快入秋的夜里12点多,窗外突然刮起大风,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了,他赶紧起来去观测站。他的老伴劝他说:“太晚了,你还是别去了,明早再去看吧。”他倔强地说:“下刀子也得去,这样的数据一定要记录准确!”还没等走到观测站就下起了大雨。回来的路上,雨下得更大了,手电筒根本照不清眼前的路,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走,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摔在了地上,满身泥水,回到家发高烧39度多,可第二天点滴还没挂完就又跑到观测点去了。他的老伴是又心疼又生气,只能自己偷偷地抹眼泪。由于一年四季经常挨雨淋、受冻,他落下了坐骨神经痛的毛病,一到下雨天,经常会腰酸腿疼很是难受,但他吃点药、咬咬牙还是坚持着。
虽然家里没种一亩地,但每当李统新听见农户说“今年好收成啊,种地赚着了”的时候,他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高兴。他的老伴常抱怨说:“人家下岗了都会另寻出路,你可倒好,守着一堆硬梆梆的瓶瓶罐罐和几个大箱子,工作不要、地不种,净替别人瞎操心?人家丰产丰收有谁说是你李统新的功劳了。”每次听到老伴这么说他都一笑了之,但是他都不忘嘱咐上一句:“我那400多本记录可是宝贝,你可得给我收好喽!”
李统新在管理区从事气象工作到现在已经37年了,这37年里,因为不放心别人帮忙记录,他只出过一趟远门。那是2002年在河南的母亲去世,他回老家料理完后事就返回了。兄弟姐妹埋怨他说:“那些记录比老娘还重要?”听了这话他心里酸酸的。
37年了,支撑他走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能用气象知识为农场的农业生产、为老百姓服务尽一点微薄之力。他常说:“搞农业不能不懂气象,北大荒不能没人管天。”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每天坚持做气象观测。他用那种执着的精神,引领着身边的人参与到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来,不断地用准确的气象观测,去成就着心中的梦想。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
责任编辑:张 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