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来说,2018年注定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农场整建制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场;这一年,完成土地确权14万亩,实现了“有地有权”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年,垦东扬水站取水证获批,农场有了自己的“水龙头”;这一年,农场整体搬迁改造了15个片区(919户),增进了民生福祉。
2018年,农场以高质量“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破题关键,以科技合作、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融合发展的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努力将农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的试验田、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坚持高标准“双招双引”。农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与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展开了深度合作。与中科院地理所、遗传所分别共建了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和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中心;与中科院科发局共同推进的“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是中科院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布局的第一处农业综合科研平台。该实验室将整合20个相关所的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中科院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研发、农业生产全系统的试验示范和转化平台。农场还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综合实验中心野外试验站”,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设立了“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中心”。
着力引进延链补链项目。农场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先后引进了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中科为农智慧农业、正大生猪产业链、通威集团渔光一体生态园、正大集团虾产业化项目等。一系列延链补链项目的入园落地,推动了水稻生态种植和大闸蟹、对虾、生猪养殖等规模种养向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质转变,实现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加快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场布局多个项目后,正大集团正筹备将华东总部迁入园区,这对于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意义重大。
坚持精准化“双招双引”。“临近黄河入海口是农场的先天区位优势,我们主动融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承担好吃住行游娱购功能。”农场党委书记苟宏水说。农场通过恢复生态林场、高标准规划建设湿地走廊等,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围绕发展目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知名公司合作,依托农场场部旧址规划建设了黄河口知青小镇,挖掘知青文化、农垦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现了“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农场先后承办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汽车、自行车赛事,积聚人气、激发活力,实现了“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农场还依托科研机构、科技平台和实施的科技项目,开展了亲子科普教育,寓教于游,实现了“旅游+科技”融合发展。
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2018年,农场通过创新载体建设吸引了众多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聚集,人才强区初见成效。一是吸引了一批院士团队的关注。地理学泰斗孙鸿烈、植物分子遗传学专家李家洋、中国徒步穿越南极第一人秦大河、植物学专家方精云等院士团队先后来农场开展工作考察交流。二是招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入驻。以中科院杨维才、欧阳竹,中国林科院张华新,中国农科院刘春明等为代表的40余名研究员、17支专家团队在农场从事科学研究,地理研究院接收了东营市农学相关领域5名博士进行挂职锻炼。三是举办首届国际三角洲论坛,多名高层次人才围绕三角洲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农业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争取将农场打造成国际三角洲先进示范试点。
奋斗者永远不会停下脚步。2019年,农场将紧紧围绕“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不断提升“双招双引”质量,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美丽农场、幸福家园,科技小镇、绿色园区”,努力在全市乡村振兴中打造样板、争当排头兵。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