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巨浪干,定叫巨浪变”。这是祖父在弥留之际对父亲说的话,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看到父亲成家立业,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无比热爱的家园——巨浪牧场。
把生命献给农垦
我的祖父叫张广起,他的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
1960年,在国家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他瞒着家人,从山东茌平来到黑龙江,以一名普通垦荒职工的身份,见证了巨浪牧场建场的光荣时刻。祖父那一代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是集体,眼里看到的都是工作,他们似乎从不吝惜自己的身体,付出再多都觉得远远不够。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粮食科工作了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是为集体省钱。他懂技术、会修机器,为人踏实可靠,很受领导的器重,被安排去加工白面,兼职机器修理工。那时候,粮食科只有一套大型加面机,既要多出面、又要省着用,这可是技术活。祖父的技术最好,总能及时足量地加好面,又能合理利用机器,用他的话说:机器少出故障就是给集体省钱了。
祖父只知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是经常事,还时常替别人值班,有时候加班和替班连在一起,好几天都不回家。奶奶埋怨他心里没有这个家,他则嘿嘿一笑,说:“多干一点能咋地?毛主席的恩情俺一辈子都还不完!”他的心里一直有份感恩,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为国家建设献一份力,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祖父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死脑筋”,就认准了一门心思干活,从没想过给自己家里改善点生活。邻居们见他家总是缺米少面,便觉得好奇,问他:你守着粮仓,自己家里却时常断炊,这传出去谁会相信?他则一脸严肃地说:“粮食是集体的,个人绝不能占集体一分钱便宜,宁可自己饿点、累点,也要保证集体的粮食颗粒归仓。”
正是这种再朴实不过的初心,支撑着他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17年里,集体的粮食总是足斤足两,一粒也不少,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身体却累垮了。
1977年夏,祖父在工作时突然一头扎在地上,昏死过去。领导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心,一再叮嘱:只要能治好老张的病,什么药咱都可以买!可祖父听了却直摇头,他说:“我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能为牧场建设尽一份力就知足了,不要为我浪费集体的钱……”
谁也没想到,年仅45岁的他从住院到去世仅仅过了二十几天。祖父的去世惊动了全场,他也成为巨浪牧场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火葬的人。牧场在大礼堂为他开追悼会,前来送别的领导、群众有500多人,牧场场长亲自护送他的骨灰到墓地安葬。
用行动建设家园
我的父亲叫张汝银,巨浪牧场基建公司职工。1975年参加工作,当过保管员、开过车、做过装卸工。1988年基建公司解散,他也随之下岗了。
下岗再就业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父亲向场里贷款买了两头牛,因为没有养殖奶牛的经验,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了公家5000块钱的贷款。就在这个家即将走到崩溃的边缘时,平时柔弱的母亲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从此扛起了全部家庭重担。
我的母亲叫刘月英,从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是在扫盲班里学的,至今写起来仍然歪歪扭扭。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硬是凭借着一股超出常人的韧劲儿、倔劲儿和不服输的精神,把这个家挽救回来。她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种地、养牛、摆地摊,种菜园子、打短期工,几乎没有她不能干的活。在母亲的打拼下,我们家终于在1999年把欠了10多年的贷款全部还清。
后来母亲谈起这段往事,总喜欢拿妹妹开玩笑。她说胎教对孩子真的很有影响,怀妹妹的时候,她摆起了地摊,整天与零钱打交道,虽然不怎么会算账,无论卖蔬菜、瓜子、冰糖葫芦还是冰棍儿,几乎没有不赔钱的。但是妹妹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大学读的是数学教育,如今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母亲的嘴里,我们从没听到过“苦”,在母亲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永远是坚毅和希望。1999年其实有两件大事,一是还贷款,二是我即将上高中。我清晰地记得,在还牧场贷款还是让我上学这件事上,母亲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先还公家贷款。母亲对我说:“你爷爷说过,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自己再苦再难,也要先顾着大家,后想小家。”
但母亲并没有把我放弃,为了能让我继续上学,她硬着头皮去亲戚家借钱。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劝她,这样的家庭条件就别让孩子上学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我一定要让他们上学,只要他们能考上,我就供!砸锅卖铁也供!”正是母亲的坚持,我和妹妹都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一家出两个大学生,这在巨浪牧场也是屈指可数的。
别看那时家里穷,可母亲在牧场备受尊敬,人人见了都会竖起大拇指。母亲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北大荒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她带给儿女的永远是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不低头、不绕行,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011年,巨浪牧场城镇化改造,我家搬进新楼房,邻里乡亲都来祝贺,无不对母亲竖起大拇指:人家供一个孩子都吃力,你家供俩大学生,日子还能蒸蒸日上,真牛!
用笔墨书写未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垦三代”。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常常到同学家里“借”读,一见到书就挪不开脚步,以至于同学总是问我:“你到底是找我玩儿,还是来看书的?”我则笑而不语,继续翻着书。
后来,学校有了图书馆,我就把书借回来,用小本子一页一页地抄,夜深人静地时候读给自己听。我对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所以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写诗歌、散文,终于在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老婆不杀人》,成为腾讯网签约网络作家。
2011年,我回到家乡巨浪牧场,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工作。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会腾出一小时精读一本书。2016年,由于我在“互联网+”方面的丰富经验,受总局农广校的邀请,去作了一堂《网店开店技巧》的授课,这一年,我被调到机关办公室工作。也正因为这次缘分,使我获得了2017年“黑龙江省全民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作为黑龙江农垦唯一代表登上了领奖台。
读书使我成长,知识改变命运。2018年对我而言是个关键年,这一年,我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讴歌祖国、赞美家乡、宣传牧场上来。从8月开始,4个月时间里先后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被《北大荒日报》评选为“百强通讯员”。随后,我的散文《更上一层楼》《冷热酸甜北大荒》、通讯《从“牛倌”到“牛场长”》又幸运地被《中国农垦》杂志选中。散文《最后一里路》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你只管努力,生活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我在文学路上一直拼命地追寻着,惊喜也随之从天而降。
2019年4月,中国残联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鲁迅文学院首届全国残疾人作家研修班,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彻夜难眠,带着农垦人的热情、带着文学的梦想,我踏入了这座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在开学仪式上,我见到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并亲耳聆听他们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在铁凝主席与我亲切握手的时候,我激动地说:“我来自黑龙江农垦,就是总书记说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地方,欢迎您到北大荒做客……”
从鲁院归来后,我被调到牧场宣传部。从此,宣传牧场、推介家乡成为我的光荣使命,无论走到哪,都会把“北大荒”三个字挂在嘴边,诚挚地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我家乡做客。
小小的巨浪,大大的农垦,我们一家三代人从没离开过这片土地。就像祖父说的那样,我们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我的根,就在农垦,就在巨浪牧场,我将用全部的热情为农垦改革发展摇旗呐喊,用手中的笔墨为巨浪的未来涂抹更加绚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巨浪牧场宣传部)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