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北大荒

时间:2019-04-02作者:韩红运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1期

一、壮哉!“东方第一犁”


1947年6月13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沟的一栋草房前,一场简单的建场仪式在这里举行。曾在抗日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李在人场长把一块写着“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的松木板挂在墙上,副场长刘岑则开着从哈尔滨带来的一台旧“火犁”,拉着4副大犁开荒,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创业火种。

“火犁”就是老式拖拉机,李在人挂牌的农场早已迁场易名为今天的宁安农场,刘岑开的拖拉机后面拽着的大犁杖就是今天陈列在北大荒博物馆里的“东方第一犁”。

还是这炮火连天的岁月,1947年11月小兴安岭南麓通北小站的那个夜晚,因周光亚的名字变得不寻常。这一夜,参加过长征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周光亚和他的战友们蜷缩在车站旁一个四面透风的房框里,靠烤石头和抱着羊羔取暖。他们从轱辘磙河刨冰捞上来日本人丢弃的“火犁”,又依靠从苏联购入的12台“纳齐”牌拖拉机,创建起“东北政委会通北机械农场”(后并入赵光农场),这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

李在人、周光亚为北大荒开犁,荣誉军人们在松嫩平原相继建起北大荒第一批农场之时,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粮食和物资最艰难的岁月。为了巩固东北根据地,为了在办粮食工厂中总结经验、培养干部,为将来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准备,这些从雪山、草地和南泥湾来的年轻人在险恶的荒原上站住脚,用一腔热血为祖国开荒种粮。

农建二师的8300多名齐鲁儿女从孔孟之乡开赴三江平原。他们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济南战役英雄的解放军第九十七师,是第一支整建制集体转业移垦北大荒的军垦队伍,经过多次转点建场后,建起了二九〇、二九一和铁力农场。

人民铁道兵开赴北大荒,唤醒了沉睡的千古荒原。1956年6月,铁道兵9个师进驻完达山麓,建起了一批“8”字头的铁道兵农场群。

十万复转官兵进军的铿锵步伐使北大荒变得更加雄壮。1958年3月至5月,解放军7个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及各军事院校的转业复员官兵组成十万大军,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离别羊城、巴蜀、云贵,云集北大荒,在前10年开垦的基础上,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全面的开发建设。

这是新中国历史和人类垦荒史永载史册的伟大进军。领军的是王震将军,走在最前面的是100多名老红军、128名“战斗英雄”、408名特等功、2929名立大功人员和1418名各等级的残废荣誉军人。共有8批次14万人复转军人,在北大荒为祖国“铸剑为犁”。


二、壮哉!北大荒精神


1955年初,王震将军在八五○农场为垦区点燃了第一把荒火。2002年9月4日上午,垦区为新建成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下安葬着“生为祖国开荒、死为人民站岗”的王震将军的部分骨灰。在他心里,北大荒顶得上几百个南泥湾。老将军从长征、延安、铁道兵司令、共和国首任农垦部长一路走来,亲手点燃在黑土地上第一把荒火,并把脚步永远的停留在北大荒。碑高虽然只有9.9米,但它却是北大荒人心中的最高点。10多年间,仰视纪念碑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但碑文最后一句话很多人都不会忘记:“悠悠岁月,全赖群贤,青史留垂,拓垦者英名常念,逝者如斯,北大荒精神永存!”

也是这翠绿的7月,一个66岁名叫宋再端的北京知青,背着妻子吴少敏的骨灰,从北京徒步54天走到小兴安岭的锦河农场。这对兵团伉俪定于今年夏天徒步到他们下乡和恋爱的地方,但不幸的是妻子在春天突患心脏病离世,“我背着你走”是他对她的承诺。2017年7月26日,宋再端把妻子的骨灰埋在了她15岁下乡时看护土豆的锦河农场22连的水泥洞旁,一起入土的还有宋再端一路陪着爱人走来的那一绺长发。在他们心里,第二故乡北大荒值得他们下一辈子再去爱。

8月,一片青松林静静地陪着八五三农场的雁窝岛烈士陵园。“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纪念碑后有三座白色的坟茔,坟前的碑文无言地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关于青春和骨灰的故事。三座坟茔里,转业军人罗海荣牺牲时年仅26岁,组织上把他的妻儿送回四川老家,17年后长大的儿子又来到雁窝岛继承父业。山东支边青年张德信为了抢修机车,被宝清河水吞没,牺牲时年仅22岁。另一个是从宁波来的女青年陈越玖,1975年4月2日,她24岁的生命因患癌症而终结,唯一的愿望就是把骨灰送回雁窝岛。这是有字的碑文,在广袤的原野上,更多的是无字的碑和无名的坟茔,它们默默地解读着北大荒精神的不朽传奇。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2005年9月2日开馆。一楼的入口处,有一面写着“北大荒精神万岁”的红色旗帜,是供人签名用的。每次走进这里,不少人会习惯地抬头凝望二楼的“故人墙”,不敢轻易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红旗上面。这面铜色的“故人墙”镌刻着12429位长眠于北大荒的开拓者,没有性别,没有出生年月,也没有事迹介绍,他们密密麻麻的汇聚在这里,一如当年会战北大荒时的千军万马。如今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已超过10万人,不少人不敢轻易写下自己名字的原因,是“故人墙” 的上方印着一排红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生命的痕迹需要敬仰,更需要传承。

北大荒精神“随根儿”。当年开垦北大荒的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知青、10万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20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中,已有5万多人的忠骨埋在这块黑土地上,在北大荒的4000多万亩耕地中,每开发800亩,就有一个拓荒者倒下。有名的,无名的,逝去的,健在的……他们的名字和创业与奉献一起永远流淌在北大荒精神的血液里,成了北大荒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成了与“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齐名的黑龙江省的“创业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弥久愈珍的精神财富。


三、壮哉!“中华大粮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北大荒的水土养八方人。

72年前,毛泽东主席发出号令《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党中央指示驻东北部队和机关创办试验性和自给性的农场,解决吃饭问题。现在曾经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成了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从开垦初期到1978年,用了30年时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亿斤;1978年到1995年,用了17年时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而从1995年到2005年,仅用1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0亿斤;从2005年到2009年垦区年产粮突破300亿斤,仅用了4年时间;2011年垦区年产粮突破400亿斤。北大荒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7411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 是现代农机、科技和水利建设托起了“中华大粮仓”。

金戈铁马铸就“中华大粮仓”。北大荒开发最初是人拉犁、马拉犁,三台“火犁”成了那时候北大荒人的机械化梦想。1954年,国家依靠苏联援建的机械设备建起的“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如今占地1888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和新加坡面积的总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4年以来,垦区引进和购置世界先进大马力农业机械,建设了266个现代农机装备区,农机总动力达1045.1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99.4%。“约翰迪尔”“纽荷兰”“凯斯”,一台台智能化大马力牵引的犁铧,宛如一组组编钟,奏响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华章;一台台点播机、喷药机、收获机驰骋黑土地,播种着眷恋,耕耘着责任,收获着理想。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了农机作业的标准化和劳动生产率,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北大荒人年均生产粮食35吨,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8吨的水平。

科学技术托举“中华大粮仓”。当初复转北大荒的不少官兵参军前就是大学生,他们从组装“万国”牌拖拉机和荒原勘测的“第一行脚印”开始,成了北大荒科技的拓荒者。1958年创办的八一农垦大学,累计培养的一万多名科技和管理人才根植黑土地,为北大荒现代农业建设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联合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科技人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三江平原综合治理、五大作物优质高产攻关,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目前,垦区已建成了庞大和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拥有17个科研院所,9个技术推广中心,11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占垦区职工人数七分之一的10万多名科技人员,培育推广农产品3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

兴修水利筑牢“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的“荒”字拆开来,上边是草,下边是水,水草连天的北大荒70年的开发建设史也是一部水利建设的编年史。以排、灌、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治水患,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以稻治涝,北大荒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大江大河主要干流堤防建设达标,黑土地水土流失有效治理。目前,北大荒水利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建成了大中型灌区的配套工程,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灌溉面积2312万亩,受保护农田面积达到80%以上。


四、壮哉!北大荒人的113个家


曾经的北大荒“塞外苦寒、水泽莫测”,而今,她的9个管理局、113个农(牧)场、177万人口已成为遍布黑龙江省12市、72个县(市、区)的百场百城。

113个家得天独厚。哈尔滨管理局是“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北安管理局是“老兵新传”的故乡,建三江管理局是“中国绿色米都”,齐齐哈尔管理局是“中国马铃薯产业示范城”,九三管理局是“中国绿色大豆之都”,宝泉岭管理局是中国曲艺和版画之乡,红兴隆管理局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牡丹江管理局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祥地,绥化管理局用垦区倒数第二的耕地规模创造出了位居垦区第二的人均纯收入。

113个家美丽神奇。北有小兴安,南有完达山,西有松嫩平原,东有大三江。这里的美,人间天上难寻——你可以在最北部的锦河农场游览北大荒“北极村”里的情侣大峡谷,你可以在最南部的宁安农场领略“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的美景,你还可以去前哨农场看乌苏迎日,去兴凯湖农场看兴凯饮鹿,去八五三农场看挠力雁舞,去八五二农场看霞映白桦,去胜利农场看喀山奇峰,去洪河农场看洪河观鸟,去海林农场看雪海完达山,去红星农场看网上种地,去嘉荫农场看兴安林涛。这里清流有痕——在27.3万公顷的水域里,你可一睹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和江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50条河流及200多个天然湖泊沼泽的容颜,你可以走进中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在“亚洲之肾”和别拉洪河、兴凯湖、挠力河、七星河、三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养生。这里岁月有声——你可以在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暗棕壤、白浆土、风沙土、盐碱土织成的垄沟里呼吸北大荒多元的味道,还可以在89.1万公顷的林地里观赏黑熊、梅花鹿、紫貂、大雁等珍稀动物,采摘中药材、山珍和野菜、野果,把老红军的微笑和小知青的梦想装进行囊。

113个家是中国东北角的最美画卷。北大荒的4300多万亩耕地是幅“国画”。它的底色是曾被白俄匪徒杀人掠物、清初百年“封禁”、民国官僚抢垦霸荒、侵华日军肆意蹂躏的寒冷、荒蛮之地。70年来,北大荒人把它变成了“北大仓”, 2017年有15.98万台套的农机(设备)和92架农用飞机驰骋,在5.62万平方公里的画布上描绘着自己的作品。北大荒的生态是幅水彩画。垦区已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6个、AAA级景区19个。截至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局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9个、国家级生态场49个、省级生态局6个、省级生态场52个;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达51.5万公顷,占垦区土地面积的9.1%。北大荒的城镇是幅版画。在地窨子、马架子、砖平房的版面上雕刻农垦新城,城镇化率85.8%,人均住房面积32.1平方米,100多座小城镇里,像海林农场一样的北美、欧式、日式和韩式等建筑风格使北大荒新城缤纷多彩,像八五六稻米文化广场“丰收鼎”一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使黑土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垦荒文化、知青文化和新开流文化、抗联文化、女真文化成为城镇的人文积淀和地域风景。


五、壮哉!北大荒集团


70年来,北大荒人一直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北大荒因黑土而生,因改革重生。

兵团基因积淀了40年。垦荒初期,北大荒实行“军垦制”管理,人员住营房,生产生活皆由军队统一部署。此后,军队的管理职能平移至垦区,农场盈利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职工工资由农场统一发放,两套机制并驾齐驱的管理运营模式持续了近40年。

“家庭农场”推行了20年。1983年,垦区农场开始在小范围内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制,因承包经营不善,职工连年欠款挂账。但变革从未停止,北大荒人勇敢地突破了垦荒初期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军事化管理形式、集体化劳动方式的传统体制,选择了“生产费、生活费自理,生产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使土地承包制2002年在垦区农场全部落实到户,20万个家庭农场经营了垦区82%的耕地,创造出了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奇迹。  

吹响推进政企分离的改革号角。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组建北大荒集团。2002年3月29日,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登陆A股。这是北大荒在内部实施政企分开的关键举措,表明北大荒在从农垦制向现代化农业公司转型。改革彰显了北大荒农业产业化的实力和优势,近年来,垦区陆续构建了米、面、油、乳、肉、薯、种、药等十大产业化龙头,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中国驰名商标和31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北大荒品牌已经连续15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品牌价值达568.12亿元,稳居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北大荒走上打造农业航母的第二次创业路。2015年底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对新时期深化农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的改革主线。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特别强调黑龙江农垦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明确要求要努力形成农业领域里的航母。2017年8月31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黑龙江农垦改革大幕。

在纪念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座谈会上,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明确指出: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努力打造国际化大粮商,要努力形成农业领域里的航母。我们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七十年的成功实践!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来自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我们的动力源泉来自哪里?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信任重托和全体北大荒人的凝心聚力、同舟共济!

垦区177万干部和职工群众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理解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从荒无人烟到北大仓,从“巨无霸”到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北大荒正在凤凰涅槃。

致敬北大荒,祝福北大荒!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