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70岁青春正好

时间:2019-04-02作者:高跃辉等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0期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百万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70年来,北大荒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1947年—2017年的中国北大荒,是不可复制的。
       同为世界三大黑土地带,这里气候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现代农业开发时间最晚。莽莽山地,低湿沼泽;冰雪极寒,边塞凶险……
       70年过去,沧海桑田,荒原巨变。
       如今,这片5.5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丰美富饶的“中华大粮仓”。113个农场如颗颗星辰,镶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点点星光,照亮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累累功勋,是奉献给全人类的北大荒精神。
       2010年,作家贾宏图怀着对北大荒无比的眷恋与激情,创作出近1.5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文稿完成后,《人民日报》策划部主任、同为知青出身的曹焕荣对标题斟酌再三,直到有一日抬头看见办公室的中国地图,看到那高居东北的第二故乡,终于心中有感:每次看那里,都必须抬头仰望;每次想起那里,它都是精神世界里的一座高峰……同年9月3日,《仰视你,北大荒:“中华大粮仓”》在《人民日报》两个整版刊发。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体味:青春激昂的北大荒!创造奇迹的北大荒!再次向梦想进发的北大荒!


 一、两大“跨越”:北大荒打造农业大航母初秋,小雨,微凉。


       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海一望无际,平整、密实如金色的地毯。用黑稻围种出的北大荒标志与“中华大粮仓”五个大字雕刻在稻海之中,像是天空洒下的巨大投影。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孕育了北大荒人又一个丰收的希望。
      70年来,背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北大荒人不负重托,耗尽青春、血汗、甚至生命,将希望转化为现实,创造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把亘古荒原建设成了中华大粮仓:70年来,垦区共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粮占全省的二分之一,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一年的口粮……
产量大跨越:
       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
      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1978年的年产粮50亿斤,用了30年时间;
      从50亿斤到1995年的100亿斤,用了17年时间;
      从100亿斤到2005年的200亿斤,仅用了10年时间;
       2009年,突破300亿斤;
      2011年,突破400亿斤;
       2015年,达到441.3亿斤;
       2016年,在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总产仍达到411.9亿斤,实现了“十三连丰”。
       70年来,“北大荒精神”激励出“北大荒速度”!“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
       作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垦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援: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接到命令的建三江管理局50条制米生产线连夜启动。第二天,装满新米的两列火车就已经驶向北京。连续七天每天发出两列火车,2100吨精制大米及时摆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货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在国家需要的时刻,黑龙江垦区真正发挥了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
      70年间,从三台火犁、手拉肩扛拓荒开始,到如今“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垦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垦区拥有耕地4363万亩、林地1384万亩、草地509万亩、水面388万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86家。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黑龙江省垦区加快发展重点产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垦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落实农业“三减”,重点推广水稻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水稻侧深施肥、超早钵育机插、“鸭稻”、“蟹稻”、旱作免耕种植、经济林、中草药,大鹅养殖、燕麦和大豆复种青贮、苜蓿半干贮等示范项目。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89.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221.5万亩。其中水稻2230万亩,玉米931.3万亩,大豆952.2万亩,杂粮73.2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67.8万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2511亩。
       如果你以为北大荒只是粮食大基地的话,那就有失偏颇了。70年来,垦区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打造大企业,目前已经在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快。随着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九三国产优质大豆油、完达山“乳此新鲜”巴氏鲜奶、北大荒有机米、北大荒丰缘高筋小麦粉……这些闻名遐迩的北大荒绿色产品已经深深植入全国消费者心中。
      从简单种植,到粗略加工,再到现在的系列高端品牌产品,70年来,北大荒人一直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执着前行,陆续构建了米、面、油、乳、肉、薯、种、药等十大产业化龙头,打造了一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两家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系统挂牌公司。目前,垦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重点推广的农业产业示范项目有十九大类296个。“九三”品牌连续7次入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完达山”以品牌价值293.95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132位。“北大荒”品牌连续15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从单一生产粗加工到龙头企业高端品牌。垦区人民用举世罕见的勤劳和智慧,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生产方式大跨越:


      从“机械化”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
      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到飞机航化作业的世界一流水平;
      从无人机投入使用,到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70年时间,老一辈北大荒人从“最早没想到”,到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从原始到先进的跨越。
      截至目前,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45.1万千瓦,亩均占有农机动力0.24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9.4%;拥有农用飞机99架,年航化作业能力24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粮食仓储能力2249万吨,烘干能力2100万吨。
      在八五二农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农机大厅,数台如小山般巨大的大农机具威风凛凛地排列着,农机科科长许国忠每次向参观者介绍时都充满自豪:“这种德国产的克拉斯770收获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国只有9台,全部在我省垦区。”这台最大功率530马力、粮箱容积12立方米的大块头,一小时可以收获50亩,并同时实现秸秆还田。“这些农机都是在近三五年更新、职工个人购买的,不仅仅在我们农场使用,还经常跨区支持兄弟农场和地方作业。”
      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驾驶室,先进的操作系统令人赞叹,居高临下的超宽视野让人有种驾驶直升飞机的错觉。据介绍,目前,所有大型农机装备上都配备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智能数据监控和传输系统。把作业地块的经纬度数据输入电脑,系统设定之后,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人工辅助。技术人员远程用手机就可以察看现场工作情况和实时数据,一旦出现问题电脑就会自动报警,保证生产不会出现任何遗漏和失误。而且由于卫星定位导航,夜间同样可以不间断工作,一台收获机一天24小时就可以收获1200亩。“这些机器座位都是航空座椅,体重低于40公斤的人坐上去,机器不会启动,人体离开座位十秒钟机器就会自动熄火,这些都有效防止了误操作。现在的农机驾驶员工作一天下来,衣服干干净净,体力消耗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抽空看看风景,简直可以用‘惬意’来形容。”
       在展厅外,一台长达18米的钢铁蛟龙横卧在地面。这台法国产的贝松13铧翻转犁购置于2014年,整个亚洲仅有一台,被称为“亚洲第一犁”。它的工作宽度为4.55-7.41米,深度可以达到35厘米,配上世界先进的凯斯大马力整地机车,每天可以翻地达2000亩。
      地面农机金刚威风凛凛,天上大荒雄鹰不遑多让。距离八五二农场100多公里外的佳西机场,近百架飞机分区整齐地排列在机场停机坪上,它们刚刚圆满完成今年的航化任务,简单休整后,即将开始护林防火、航拍航测等新任务。
作为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公司之一,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现有飞机99架,其中投入运营77架,在编教练机12架。2017年,共计飞行11883架次,5844小时,航化面积超过1300万亩。于2013年启动,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占地300公顷的一类通用航空机场——肇东机场今年已经达到可运行状态。迄今,全垦区可供农业航空作业的农场已达到85个,农用机场水泥跑道75条,形成网络式作业基地群。
      “空中拖拉机”“大棕熊”“画眉鸟”,不同型号的飞机有不同的名字。机场主任张辉介绍说:“2012年,我们的飞机数量是55架,现在增加到近百架。我们的业务也从农林喷洒、人工增雨,拓展到旅游观光、航拍航测、遥感物探、医疗救援等等。尤其可喜的是我们培养出了更多自己的飞行员,外籍飞行员从原来每年聘用20余名已经减少到现在的六七名。2012年开始,公司与八一农大联合,全国统招大学生飞行员。几年之后,我们的飞行员将全部是中国人。”
      如今,大农机已经成了垦区最美的风景。在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内,从1954年友谊农场建立时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已退役的农用飞机,垦区曾使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200台农业机械陈列于此,向人们昭示着70年来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跨越。
      “目前对垦区而言,机械化率已经不再说明问题,农机装备水平已经不是唯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同时还在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上下功夫,争取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管理和应用,达到农业增产、职工增收的目的。”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副局长冯舟目标明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衡量现代化农业进步的标志,除了大农机的使用,还有科技进步的贡献。近些年以来,垦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信息中心”,垦区科技总投入累计达41.67亿元。目前,垦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2个,综合试验站7个;部级检测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拥有专利1832件,其中发明专利50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3.02件。以垦丰种业和八一农大为代表,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大大小小十几幅画面同时闪烁,200个摄像头、无数传感器、小型气象站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这套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显示出来。这套示范系统分为:业务管理、智慧农业、食品追溯、便民服务四大板块。通过这个系统,人们除了可以了解农业信息政策、农商动态等情况,还可以在手机和电脑终端,实时查看每台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速度、时间、插秧深度、地理坐标等最信息,同时实现了“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高清无线多媒体监测、农机安全生产作业上无线多媒体监控、田间生产无线多媒体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该系统不仅能看到受控地块的实时图像,还可以通过田地中的传感器等设备测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温、水温水量、病虫害情况等等,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据介绍,这套设备投资4000万元,将在今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它的启用将成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又一个新的标志。


 二、供给侧改革:转出新方向调出新效益秀色蕴于险峰之顶,瑰宝藏于艰险之地。

 
       北大荒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她的开发建设史就是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史。
       自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以来,作物品种持续更新,农业结构不断调整。70年来,从自给自足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再到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北大荒人追踪时代步伐,在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以求、不懈奋进。
      尤其是近年来,垦区全面积极落实国家号召,多层多点发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黑土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是垦区成为农业生产“国家队”的重要途径。
针对当前粮食品种供需矛盾,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垦区各级积极应对农产品市场变化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调整,落实“压玉、扩豆、增稻、强经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措施,加快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
      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89.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221.5万亩。其中,水稻2230万亩,比上年增加33.9万亩;玉米931.3万亩,调减411.7万亩;大豆952.2万亩,增加321.8万亩;杂粮73.2万亩,增加40.5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67.8万亩,增加14.1万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2511亩,增加2108亩。为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开展了21种经济作物保险,6种作物价格保险,以及大豆价格“保险+期货/期权”试点,承保面积105.62万亩。
       “今年年景不错,产量低不了,估计一垧地能净剩4000块左右。”捏着饱满的豆荚,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的孙德强心中升起了希望。往年他种的是玉米,自从玉米收购政策发生改变之后,他今年改种了大豆。“过去国家保护,种玉米挣钱,现在保护价取消了,就得转变种植品种。改种大豆,我心里踏实多了。”在垦区不断积极号召与贯彻落实下,职工们已经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共识,并尝到了甜头。
为保证持续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垦区将绿色有机作为生产突破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绿色、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农产品产量提高和品类丰富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垦区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330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12个,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总面积达1596.3万亩;有机食品认证总面积达245.5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85个,产地认定面积达3314.51万亩;有5个产品进入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序列。
      在宝泉岭农场现代农业中心西侧,有一处面积达10000亩的蟹稻生态种养示范田,这里是垦区最早、最大的蟹稻种养基地。蓝天白云下,金灿灿的稻穗与沉甸甸的螃蟹合谐共生。垦区蟹稻最早引进人之一的闫振友,正在进行现场指导。2014年,他和同事去辽宁盘锦参加北方水稻论坛,发现了蟹稻这个新事物,于是产生了引进的念头。从2015年的50亩到2016年的500亩,今年又爆发式增加到了10000亩。据闫振友介绍,螃蟹卖回盘锦,水稻在本地销售,“完全是订单式的,谁价高就卖给谁。”由于螃蟹对生态要求极高,完全不能用农药和除草剂,施用的肥料也全都是有机肥。所以生产出来的水稻绝对健康无污染,卖的价格越来越高。现在,螃蟹每亩效益400元,水稻每亩增收150元,加上不用化肥和农药节省成本72元,每亩地增收超过600元。“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在打听,准备明年也要种些蟹稻了。”
       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种植方式转变的同时,垦区大力抓紧科技研发,用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又一个突破口。据七星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晓辉介绍:“为响应国家‘三减’号召,我们通过实施‘三化一管’栽培技术模式,精确定量化的栽培技术模式,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防病、水稻全程机械化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浸种催芽全过程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技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从2012年开始探索的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技术,目前已经大面积推开,仅这一项技术就实现了亩减肥10%,产量提高9%。现在,我们正在探索提升稻米适口性的科学方法,争取在产量和品质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取得突破。”2016年垦区落实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示范面积193万亩,全垦区化肥施用量比上年减少1.5%,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减少1.6%,做到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减量,作物不减产。
      “互联网+”让“种得好”转向“卖得好”。
       在梧桐河农场“互联网+私人订制”的400亩水稻田里,50个360度全景摄像头立在金黄的稻穗中间,记录着它们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以备客户随时调取查看。农场副场长李晓明介绍说:“大米都是小包装,快递到家,现订现磨,保证是新米。来这里订制大米的多是北京、上海、厦门的客户。他们认准这里大米绿色有机营养丰富,已经成了固定的回头客。现在每亩大米的总售价为10000元,纯效益已经达到3500元,是原来的近6倍。”
      “互联网+精准农业”、“互联网+智慧农业”、“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七星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孟庆民在介绍即将投入 使用的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时,对未来充满向往。“通过这个系统,还可以让垦区外的消费者轻松实现食品追溯。现在只要消费者扫描我们商品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水稻从育种催芽、插秧、施肥、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所有图片和视频都标着精确的时间和经纬度,确保真实可信。等到物流和超市环节全部打通之后,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订单农业。消费者想吃哪块田里的米,可以在手机上提前预订,然后看着春种秋收,直到大米送进家门。”
      在林业发展方面,垦区林业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目标,加快垦区林业发展,使垦区园林化档次明显提高,林业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2016年实现林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当年完成造林绿化6.3万亩,现有林地总面积99万余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9.3%,区域森林覆盖率达17.1%。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6年全垦区种植经济林3198.60公顷,种植中草药1771.27公顷,生产食用菌6703万袋,野生动(禽)驯养和林下养殖42.1万只(头、箱)。
在有着“中国绿色寒疆果都”美誉的五九七农场,万亩果林基地漫山遍野,硕果累累,香味诱人。基地奠基人、“北疆杏王”白琳从1960年起大胆从省农科院引进一批苹果、李子、杏等果树苗木,当时总面积为100亩。1994年被总局列为开发项目后,五九七农场林果面积迅速扩大,至今果树面积5万余亩,已有五大系列120余种果品,年产鲜果5.2万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
      距此不远的双鸭山农场土地瘠薄,丘陵漫岗地较多,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职工收入,农场重点发展“围山林业经济”示范带,目前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榛子3000亩。从业户320户,2016年实现经济总产值3400万元。2011年,农场职工李永山试种了平欧榛子,头三年没经济效益,主要靠树中间套种红豆、西瓜等把租地成本赚回来。如今,老李的140亩平欧榛子树逐渐进入盛果期,大榛子2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
      畜牧业是垦区在供给侧改革上的又一个发力点。
      以“北大荒宝泉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白羽肉鸡产业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肉鸡屠宰加工产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总计投资25亿元,2016年屠宰肉鸡4000多万只,全部建成后年生产、加工屠宰肉鸡可达到1.2亿只。目前公司产品除进入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之外,还固定为麦当劳供货。2016年全垦区畜牧业实现增加值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垦区“两牛一猪一禽”存栏分别达到黄牛4.5万头、奶牛15.5万头、生猪76.8万头和家禽828.6万只;全年肉、奶产量分别为26万吨、4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3.9%。建立“优质苜蓿草+高能量全株玉米青贮+绿色精料”高产高效奶牛日粮饲喂模式,实现垦区奶牛单产超9吨的新跨越,现已建成16万亩人工苜蓿草场核心示范区。
      截至目前,垦区全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企业达到78家,种植业产品可追溯规模达到340多万亩、畜禽产品可追溯规模达到316万头(只),范围涵盖谷物、蔬菜、水果、畜禽肉、牛奶、种子等农副产品。
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以来,垦区加大力度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推进具备条件企业与资本市场合作融资上市和推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四项改革措施,取得阶段性效果。目前,总局直属企业及分(子)公司已有18户完成引资合作或已确定投资方,引入资金75亿元,按合同进度,现已到位资金6.6亿元。垦区国企改革启动时间虽短,但效果已初步显现。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所属北大荒纸业、浩良河化肥、龙垦麦芽三家公司长期巨额亏损,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7.66亿元,盘活资产8.82亿元,减亏2.36亿元。北大荒丰缘集团丰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6808万元,比改革前分别增长43.9%和98.1%,并于2017年3月24日在新三板挂牌。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垦区国企改革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在全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经过了70年磨炼的黑龙江垦区正与市场互相引领,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迈进。


 三、幸福民生:一幅和谐优美的生活长卷

  
      过去提起北大荒,人们的第一印象,除了塞外苦寒、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就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原始蛮荒。的确,在有人类涉足的历史记录中,从魏汉到明清,这里一直是荒凉凄苦的代名词。然而,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开发建设,现在的北大荒城镇现代、衣食富足、人民生活悠闲美好、社会保障坚实有力。
       富饶辽阔的黑土地上,100多个农垦小城镇如棋子散落。走在农场小镇的大街上,两边建筑或古典、或现代、或欧式、或中式,已经完全无法想像几十年前人们住在马架子、地窨子时的景况。笔直宽阔的大街、色彩斑斓的绿化带不亚于城市景观,所不同的是,大街之上车流顺畅,人们步履悠闲,全无大城市节奏紧张、拥挤吵闹的烦恼。
       在共青农场,以知青来源命名的北京庄、天津庄等八个别墅小区整齐而又富有地域特色,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题写的“拓荒牛”三个大字,镌刻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大门前。入夜,在宝泉岭艺体中心,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此免费打球、观影、跳舞、练习书法。几年前,垦区职工坐着公交车去田间种地引来无数的惊讶,现如今,富裕的人们开着汽车驶到地头操持田里的农活已是日常。版画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诗歌协会、旅游群团等等文化组织,让垦区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垦区人悠闲的生活源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2016年,垦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90.1万人,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参加机关事业保险养老保险5.5万人;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0.8万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0.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34.7万人,全年支付医疗保险基金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充足的社会保障带给垦区人民最直接的是幸福指数的提升。当下的垦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生活环境优良,人口已达到148万人;城镇化率8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32.1平方米,住宅砖瓦化率达100%;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城镇集中供热率达81.5%,燃气普及率达83.8%,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9.3%;42个小城镇达到富强镇标准。建三江农垦城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普阳等7个农场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八五三农场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红兴隆管理局榜上有名……
       要想富,先修路。垦区的飞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交通建设。2011年,从建三江管理局到虎林的一条全新省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是垦区负责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虎高速”,当时被列为北大荒“一号工程”。建虎高速公路为双向4车道,主线全长204.33公里,它的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对拉动全省经济和促进垦区城乡一体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国家AAAA景区雁窝岛所在的八五三农场党委书记车国强介绍,高速公路以来,经常有自驾车和旅游大巴来到景区,截至今年8月,八五三农场共接待游客14.5万人,旅游行业总收入达5500万元,“真是交通助力了农场发展,也助力了景区的未来。”2016年8月13日,垦区第二条高速公路,被称为国土上的“东极高速”建抚高速公路(建三江至抚远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全长166.3公里,实现了垦区东部农场群互联互通,为全省又打通了一条粮食运输大通道。较为完善的垦区路网,为垦区建设中华大粮仓提供了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垦区公路建设总里程达25370.911公里;其中国省道2299.69公里;地方道路23071.221公里。
       就在今年9月,又一个令北大荒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传来,建三江机场即将正式通航,这将是黑龙江垦区第一个民用机场。从此,垦区人民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70年来,北大荒精神传承三代,由此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大荒儿女,这和垦区教育的领先发展分不开。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垦区老教育工作者曾写道:“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碾着无数拓荒者的青春与汗水,在这亘古荒原上犁出4000万亩良田。令人惊叹的是,北大荒人不但用无悔的青春把昔日荒凉的北大荒奇迹般地变成年产400亿斤粮食的大粮仓,而且累计为国家输送了12万多名大学生,垦区学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生长在黑土地上的北大荒少儿版画,使千余人在国内外获奖。散落在东北边陲的垦区小学竟能普遍从1年级开英语课,从3年级开计算机课;尤其是垦区10万名中小学生实行集中寄宿制,被原国家总督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称赞为‘中国大地上的创举’……”
       这绝非一名教师的自夸之辞。在宝泉岭局直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先进的教学设备引人赞叹,多达40多项的免费第二课堂兴趣班,更是让城里的家长们艳羡不已。这里的学生没有繁重的作业,有的是童年的快乐与兴趣爱好;这里的家长没有大城市里孩子升学、补课的烦恼和疲于奔命,有的是为人父母的快乐与成就。校长房萍认为:“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还使孩子更有后劲。在以后的初高中阶段,接受了这种教育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更加优秀。”的确,在相隔不远的宝泉岭高级中学的校园内,长长的两面光荣墙上,在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下面,标记着他们考入的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至2016年末,垦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82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所,招生0.9万人,在校生3.1万人,毕业生0.8万人;成人高等院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普通中小学150所。2016年垦区高考再创新高,垦区高考考生9255人,共录取8934人,录取率为96.5%;本科6522人,其中一本1765人。
       与此同时,垦区在医疗、文化、体育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6年末,垦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239个。其中综合医院125所,总局总医院1所,管理局中心医院7所,农场级医院115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7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999人,注册护士4965人,拥有住院床位和观察床位10627张;对外开放博物馆29个,文化馆53个,体育馆42个,图书馆(室)224个,社区、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388个,文化广场、主题文化公园213个;在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上,垦区共获得19个冠军、16个亚军、13个季军。


 四、北大荒精神:伟大丰碑的基石


       作家贾宏图在《仰视你,北大荒:“中华大粮仓”》中写到:(1947年6月)13日那天,李在人把一块写着农场名字的松木板挂在一座草房前。接着,曾在北京上过农业大学的刘岑开着那台旧“火犁”,轰隆隆地拉动4副大犁,身后便隆起四条翻开的土垄,闪着黑油油的诱人光亮。这就是拉起一轮红太阳的“东方第一犁”。
那时的他们尚且不知,垦荒人就是一粒种子,在泥泞的春天发芽生根,随之破土而出,直到如今长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参天大树,这棵树的名字叫做——北大荒精神。
14万名复转官兵、20万名内地支边青年、54万名城市下乡知青、10万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还有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0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组成的百万垦荒大军,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北大荒精神的壮丽篇章。
       杜俊起,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之一。1955年,20岁的他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带领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毅然来到北大荒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创业,建起了共青农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庄”。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发源地——共青农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现年82岁的老人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清矍的脸庞上仍旧带着坚毅和自豪。“北大荒的冬天冷的出奇,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晚间睡觉,棉衣棉裤都不能脱,戴着狗皮帽子,穿着棉靰鞡,把棉被一蒙,用自己喘出来的热气取暖,早上起来棉被冻成个硬盖子。北京来的周俊当了赶马车的车老板,长时间在外作业,脚趾头冻伤了,天天流黄水。一天脱鞋时连鞋带袜子一起脱下来了,一看吓了一跳,袜子上粘着3个趾甲盖。夏天蚊子、瞎蠓像疯了一样轮番向我们进攻,一巴掌可以拍死七八个,满手是血。有人在被咬伤的脸上涂上了紫药水,像鬼一样吓人。在疼痛和奇痒的折磨下,任何坚强的人都有可能精神崩溃。女队员把衣服改成面罩,男队员把稀泥一遍一遍涂抹在头上脸上。我们天津庄的青年们还发明了快乐防蚊法:点起篝火跳舞,蚊子被烟熏跑,我们跳累了,然后倒头就睡,蚊子咬也不醒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杜俊起带领荒友顽强奋斗,1956年5月4日,天津农庄正式成立,建庄三年共开荒2万余亩,三年生产粮豆180余万斤,建造房屋136间。
        考验总是不期而至,有一年春天,队员们辛苦播下的5000亩大豆原本长势喜人,可是,一场特大暴雨夹杂鸡蛋大的冰雹,瞬间将大豆砸成光秆。沮丧没有击垮这些年轻人,他们硬是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又重新播种5000亩地。到了秋天,收获了60多万斤大豆,打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胜仗。1958年天津庄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由于身体严重透支,上个世纪70年代杜俊起得了膀胱癌,2000年旧病复发后再次动过手术,不仅经常打针吃药、化疗,还时时腿疼得走不动路。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杜俊起对农场的热爱,对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传承。他先后做垦荒精神教育报告780多场次,听过他报告的有6万多人次。“尽管我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但把垦荒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我依然要做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
        同时在一个农场的还有来自哈尔滨的马淑清,当年只有17岁。她的乐观开朗伴随她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垦荒岁月。她清晰地记得那么多在北大荒的第一次:第一次买了5毛钱咸菜,伙伴们快乐的表情;第一次发月饼因为舍不得吃,发霉长毛后自己伤心的泪水;第一次吃馒头,一顿吃了7个……在男多女少的北大荒,她几乎天天接到情书,有时是一天两封,她的回答是:你能扎根北大荒,我们才有可能在一起。
      “唱一首《青年垦荒队之歌》吧。”有人提议。
     “我不和她唱,她跑调。”杜俊起有点认真。
     “那我也唱!”郭淑清不顾反对,大声唱道:
      “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程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那遥远的边疆……”
歌声初起,杜俊起就已经随着放声高唱起来。“勇敢地向困难进军,战胜那荒凉的地方,用我们那勤劳的双手建立起美好的家乡,让那丰收的粮食,早日流进祖国的谷仓。”
这首歌还有无数人唱过。
       在位于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的北大荒博物馆里,从一层到二层的一面松木墙上,镌刻着12000多个人名,他们是一个个长眠于北大荒的拓荒先驱。这里面有拓荒先驱“独眼将军”,有新中国最早的女拖拉机手,有为保护生产工具牺牲的烈士,有为北大荒奉献了一生的科技人员,有为北大荒接生第一批婴儿的老军医,有北大荒的音乐家、作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从他们开始北大荒精神薪火相传,70年来在三代北大荒人的心中生生不息。
       2015年,建国以来全国第二大灌区工程在青龙山开工建设,在工期极度紧张的情况之下,青龙山灌区管理站团队组织率领66支施工队伍战胜艰难险阻,一年完成四年工程量。在引渠8.31公里施工段上,每天上1200多人,进场挖掘机和各种车辆近600多台。顶风冒雪作业130余天,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抢在开春前的3月上旬完成了土方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段。整个工程当年完成土方量3910.63万立方米,砂石方20.95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27.07万立方米,以“勇于担当,敢打硬拼”的顽强作风再一次诠释了当代北大荒精神,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史奇迹。2018年春天起,附近9个农场、5个乡镇的561万亩良田将得到江水灌溉,种田成本因此大幅下降,而粮食品质则会明显提升。
       如果说第二三代北大荒人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父辈祖辈,那新一代北大荒的加入者则是更切身地在当今北大荒的建设中汲取着营养。“我理解的北大荒精神就是开拓、务实。当初第一次听老一辈人讲,他们冬天在那么冷的环境里住马架子、地窨子,我就被震撼到了。实际工作开始后,亲眼看到管理局局长常常早上三点就已经到地头察看庄稼长势,我也非常感动。现在,我每天上三个闹钟逼自己起床,好能尽早下到地头开始工作。”
       何培雄,31岁,甘肃张掖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后,成为了新一代北大荒人。先后在红卫农场担任过管理区技术员、农机科科员,现任红卫农场第八管理区主任。
      7年间,何培雄共研发了基于手机网络的电机井智能管控设备、物联网智能化育秧大棚等7项创新成果,其中有3项获国家专利,其它4项正在申报中。这7项技术都已在红卫农场和建三江管理局其它农场推广应用,每年为农户节本增收100余万元。
       在何培雄创办的“曲辰创新工作室”,他和几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正在研究喷洒无人机的改装。普通无人机一块电池只能飞一个驾次,不适合大面积作业,他们改装的无人机两块电池可以飞三个驾次,而且简单易修,出了故障,飞手自己在地头就可以搞定,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失败、挫折和孤单也让我有过不想干的念头,但干番事业的梦想和领导们的鼓励关怀让我又坚持下来。现在我还记得刚到红卫时的情景,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排排大马力的机车,当时感觉这就是我梦想中创业的地方。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永远留在北大荒。”
开拓之路向来没有归途。
      太多的拓荒者在这片土地上倾注智慧和热情,新中国最早的女收割机手刘瑛,全国劳动模范、创造完整爱车节油法的郝焕文,创造农机史奇迹的张守常,著名水稻专家徐一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玉祥,国际知名的植物遗传育种专家郭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鞍钢,全国十大种粮标兵葛柏林……
      无数的人,无数的人……他们献上青春与汗水,却只是寂寂无名。70年过去,北大荒儿女创造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果说北大荒是一幅恢弘壮丽的长卷,他们正是执笔者,他们也是画中人。


 五、农垦改革:振翅再高飞


        70年历史沧桑,北大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农业史上的奇迹。如今,北大荒就是全世界最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人均生产效率均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和其产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
        1947年,在东北战场转向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时期,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指国营农场)”“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从烽火弥漫的战场转战到沉睡千年的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同年,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试办国营农场;1949年,东北人民委员会成立第一个国营农场的管理机构;1955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与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1962年,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1968年,毛主席批示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2年,黑龙江省设立国营农场管理局;1976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1997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一路走来,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黑龙江农垦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1983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垦区,作出了“垦区要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指示;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1985年,以绥滨农场为代表,率先开始了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改革经营体制,建立家庭农场生产协作体,生产、生活费用开始由“两借”(预借生产、生活费)向“两自”(自理生产、生活费)转变;1987年,绥滨农场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7年的探索试验,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1995年国家又批准绥滨农场以建立现代农垦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期改革试验,到2000年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构建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农垦企业制度。新时期,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农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卫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对外农业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历史使命。黑龙江农垦作为中国农垦的旗舰,其各项作用尤为突出。
        在黑龙江农垦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努力探索、踏实前行的同时,国际农业经济竞争格局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全球的粮食贸易中,被称为“四大粮商”的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一方面,它们处处攻城略地,收购、整合、重组,以蚕食鲸吞的方式进入并掌控各个粮食品类;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竞争,不仅仅在本国,同时还将商业战场扩展到了全球各地。它们通过遍布全球的数千家生产基地、工厂、仓储、物流、销售终端,通过“期现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利用资本、金融、期货等工具在全球市场上翻云覆雨——它们在生产环节就锁定几年内的粮食价格,利用强大的仓储物流优势抢占最佳市场价格时机,通过融资降低成本,再从期货市场对冲套利,确保无论市场行情如何波诡云谲他们都可以坐收渔利,并达到风险控制、品类扩张的目的。受其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陷入“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怪圈。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农垦向何处去?黑龙江农垦这艘旗舰将驶向哪里?
        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33号文件);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对黑龙江省农垦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8月3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初步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制造、通用航空服务、电子商务、农业保险、旅游观光、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美丽农场’建设上新台阶,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黑龙江省农垦改革自此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北大荒在它开发建设的第70年站在了战略转型的新起点,一艘即将开赴全世界的农业大航母呼之欲出。
       “航母就是威慑力!航母就是话语权!我们就是要让黑龙江农垦从过去的土地规模和生产规模的优势,上升为经营规模、品牌规模、资产规模的优势。建立完整产业链,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定价权,和四大粮商抗衡。巧妙利用期货、汇率等金融工具扩大企业效益。”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9楼小会议室,原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对黑龙江农垦发展前景的描述十分清晰。在他身后由范曾先生题写的“善积粮、畅物流、汇金融”九个大字格外醒目。
       其实,在33号文件出台后,黑龙江垦区已经就农垦改革进行了先期试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和共青农场实施管委会改革,实现了垦区财税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建三江、九三和共青管委会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39.88亿元,其中2016年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7.1%。2016年启动了7个专题15项具体改革和6项改革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农垦绥化、哈尔滨管理局综合改革试点,对两个管理局所属的21个农(牧)场实施整合重组,新组建的15个子公司已经正式挂牌运行,为全面深化黑龙江农垦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北大荒粮食集团、九三集团、完达山等3户企业已签约确定合作伙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垦丰种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
      “改革的路线图已经画定,下面就是画施工图了。”作为33号文件的参与起草者、黑龙江省农垦新一轮改革的操盘者,对这个全国最大垦区的改革,王守聪坚定而明确:“农垦改革的唯一目标就是: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是农垦改革的主线。黑龙江农垦在全省大局全国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重要。要保证通过改革使垦区生产力实现大发展,使黑龙江农垦在全国农垦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广大的干部职工有获得感。农垦最大的优势是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农垦改革是块硬骨头,黑龙江农垦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这面大旗。只有‘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才是黑龙江农垦的出路。”
       “铿锵走出去,争做大粮商”。2015年,国家商务部同意赋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玉米和大米国营贸易出口经营权,垦区向成为“国际大粮商”迈出了重要一步。早在1987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已经实现产品出口额3.18亿元,排在全省第三位。我国加入WTO后,垦区借着国家放开外贸经营权的东风,进出口贸易乘势而上,外贸主体经营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垦区自营进出口总额已实现24.8亿美元。而在2002年,洪河农场、二道河农场、鸭绿河农场在俄罗斯远东比罗比詹市种植1000公顷大豆,输出劳务30人,迈出了垦区对俄农业开发的重要一步。随后,垦区陆续有30个农场及龙头企业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注册公司、租种土地,输出农机和劳务。垦区境外开发产业结构逐步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工程承包、农业援助等诸多领域延伸。到2016年底,垦区在境外租赁(购买)开发土地310余万亩,种植面积达143万亩。共输出农业机械3910台(套),输出劳务1.5万人次,返销粮食43.6万吨,在境外建立各类公司和企业27家。
       大丰收,打出更多的粮食!走出去,站上国际前沿的制高点!

      农垦改革大幕已经开启。70年,北大荒正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

     有人说,这是一片插杆笔也能扑棱棱长出诗歌的土地。这正是北大荒人诗样情怀的朴素写照。
      一捧大豆,他们笑醉春天;一束稻穗,他们收获成熟。
      烧穿黑夜,他们赶走亘古荒凉;饱蘸阳光,他们写下“中华大粮仓”的绝唱。
      回望过去,那些艰苦卓绝、奋斗不息的拓荒者还未远走;展望将来,怀揣梦想,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北大荒人正迎面走来。
      祝福北大荒,70岁青春正好!
       致敬北大荒,向梦想再次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