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彰显农垦特色和农垦速度

时间:2020-05-26作者:陈晓彤&#8 来源:《中国农垦》2020年第5期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垦贫困农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了解黑龙江垦区贫困农场脱贫认定进展情况,我们于2019年9月赴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开展脱贫攻坚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始建于1956年,位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三市一县交界处的三江平原腹地,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而成。管理局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农场有限公司),耕地面积1141万亩,人口22万人,享有“中国绿色米都”称号。管理局有重点扶持贫困农场3个,即洪河农场、前哨农场和鸭绿河农场。经过多年扶贫开发资金支持和项目建设,3 个贫困农场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已高于垦区平均水平,均已达到农业农村部农垦局脱贫标准。2017年管理局上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申请3个贫困农场退出扶贫序列,并得到批准,至此管理局3个贫困农场全部脱贫摘帽。

在完成了贫困农场的脱贫任务之后,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脱贫攻坚部署,按照总局党委、扶贫办的要求,2016年以来管理局开展了辖区内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和精准脱贫工作,全局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056户1790人。

3年来,管理局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低收入户脱低、以精准帮扶促进低收入户致富”的全面、立体、长效帮扶思路,做到帮扶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到2019年底,全局15个农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今后,管理局的精准脱贫工作将进入巩固提升阶段,争取不返贫少返贫,确保精准脱贫高水平高质量。

二、贫困农场扶贫脱困领跑黑龙江垦区

从1991年最早确定为贫困农场的前哨农场,到2006年鸭绿河农场、2011年洪河农场纳入扶贫序列,管理局共有3个贫困农场纳入国家扶贫范围,经过了5-25年不等的扶贫开发历程,以实现贫困农场整体脱贫为目标、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农田设施项目建设为主要途径,管理局和贫困农场积极主动作为,加大资金投入,严把项目质量,奠定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增强了农场整体经济实力,扶贫开发效果十分显著,比“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贫困农场脱贫摘帽提前了5年时间,走在了黑龙江垦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前列。

(一)建设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贫困农场的扶贫项目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而建设,如中低产田改造、水泥晒场修建、机耕路修建、水稻催芽育秧温室建设等等,项目的建设减少了由人为操作和自然灾害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为农场和农场职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前哨农场的水泥晒场,年平均晾晒粮食9900吨,年减少粮食损失297吨,提高粮食质量,年累计增加收入128.7万元;机耕路修建,农机田间作业的有效利用时间提高了20%左右,农田作业成本降低了5%左右,减少了雨雪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洪河农场的中低产田改造,建成水稻育秧基地200栋,年新增优质粮食360吨,年新增销售收入92.2万元,年新增利润总额36.5万元。

(二)夯实基础,提高收入水平。贫困农场因地制宜搞发展,持之以恒促脱贫。通过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质量,实现农场增效职工增收。2016年,前哨农场、鸭绿河农场和洪河农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6472元、25588元和25652元,高于全省垦区23855元的平均水平。2018年,3个农场的经营利润分别实现629万元、4951万元和736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8.1%、12.6%和4.2%;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2%、42.3%和76%。

(三)加强管理,提高扶贫工作水平。贫困农场建立了严格的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制度,筑牢“高压线”,防止资金“跑冒滴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明确规定建成项目的管护原则、机构、范围、标准、经费保障和运行程序,确保项目管护有章可循,提高了项目建成后农场职工的受益程度。如鸭绿河农场修建的高标准桥涵沟渠路已经覆盖全场耕地面积91%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高,农场职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道路硬化、文教娱乐、医疗服务、职工住房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三、精准脱贫创新模式实现全员脱贫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201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精准脱贫的重要部署,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和扶贫办打响了在全垦区开展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建三江管理局在已经实现了贫困农场整体脱贫的前提下,高站位高起点,在所属15个农场全面展开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工作。2016年-2017年,通过建档立卡识别标准、程序,逐户逐人全面摸排、召开全员大会评议、公示公告、“回头看”等环节,坚持“十清四不漏”“核查细则13条”等原则,确准了全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6户1790人。3年来,在管理局“精准脱贫”工作总体要求下,各农场集党委、工会、扶贫、民政、工商企业等多部门力量,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社区居民等多方面人员,创新多种脱贫模式,精准脱贫取得巨大成效。2018年底全局1790人全部脱贫,2019年之后的两年是各农场巩固提高年,保证贫困户不返贫、少返贫。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农场大力改善农场面貌和职工群众生活条件,我们在创业农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看到了“一廊、二轴、五片”的美好前景,已经建成的“绿色家园”小区建有独栋、双拼和联排户型住房,绿化覆盖面积19.5万平方米,职工群众都说自己“耕种在绿色田野上,居住在美丽城镇里”。纵观管理局的精准脱贫工作,可以用以下“三力”来总结。

(一)合力——“四责协同”工作机制。从管理局到农场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建立了党委统筹、各部门分工协作、基层党委负总责、基层党群组织抓落实的“四责协同”工作机制,采用“全民招商、全民创业、全民扶贫”的全民工程发展“组合拳”,以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困难帮扶中心、慈善会、爱心超市等为载体,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扶贫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社保政策兜底为保障,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下,狠抓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实现脱贫成效长期稳定持续。三年来,管理局参加帮扶的单位有400多个,参与帮扶的党员干部2400多名,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

(二)推力——“四个一批”脱贫模式。管理局积极推广“四个一批”工程,通过产业带动、创业促动,夯实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四个一批”作为最有效最实际的脱贫模式得到了局属各农场的广泛认可。

1.“以业扶贫”脱贫一批。核心是实施“全民招引”工程吸纳就业,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各农场根据自身产业实际,将高效水稻种植、绿色果蔬种植、特色种植养殖、大棚二次利用、食用菌种植等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如八五九农场采用以果蔬产业为主建设扶贫基地,2016年以来以产业扶贫180户,投入帮扶资金386万元,户均增收1.05万元。

2.“以地扶贫”脱贫一批。对于想种地却没地的贫困户,农场动员党员、种植大户“瘦身”出让土地,据统计全局共出让土地3367亩,投入扶贫资金131.89万元;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帮扶种植的方法,共帮扶172户种植水田3432亩,旱田1319亩,户均收入1.18万元。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了土地挂靠在大户的做法,如洪河农场对这类人实行人均挂靠100-200亩地,年人均增收1000-2000元。

3.“以岗扶贫”脱贫一批。在社区、机关、管理区、医院、商服餐饮等单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成员,共提供公益岗位87个,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

4.“以政策扶贫”脱贫一批。这是脱贫兜底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保证兜得住、兜得准、兜得好。针对全管理局贫困户95%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实际,管理局出台《贫困人口享受扶持政策(暂行办法)》,包含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五大政策20项内容。全局共投入72.47万元,资助1169户2382人参保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为450户719人参保阳光农业医疗互助补充保险63.74万元。2016年以来发放低保金、生活救助、取暖救助、廉租房补贴、电价补贴、残疾人补贴,生活、助学、医疗救助等各项救助款2186.88万元,累计救助1111户1938人。为126户投入47.17万元解决廉租房和修缮、改建住房,为199户321人减免物业管理费52.43万元。慢性病救助范围从15种扩大到25种,最高救助金额5000元。教育救助从幼儿园到大中专高等院校,共为85户贫困学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发放救助资金33.98 万元,同时为管理局三所中学在读的22名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发放助学金等政策补助计2.4 万元。

(三)助力——多种有效的模式。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各农场发展实力和贫困群众实际有差异,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各农场都创新性地总结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扶贫模式。如八五九农场的“果蔬产业基地+责任单位”为主体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通过“1112”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种植果蔬20余种增加收益。七星农场的“企业+贫困户+股金收益”转移式(或间接式)帮扶模式,即农场干部集资20万元、企业投资10万元共同入股益华米业,产生效益后给贫困户分红。洪河农场的“5+1”(1名场领导+机关科室、场直单位、管理区、驻场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帮扶小组与1名贫困户对接)捆绑式扶贫模式,通过实行“两策、三通、四帮、五到位”参阅长效化帮扶机制,确保如期完成精准脱贫目标。“两策”即对症施策、因人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以岗帮扶1户、以业帮扶1户。对9户无劳动能力的,实施土地承包挂靠、帮助申请廉租房补贴、爱心企业救助、慈善会救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五项救助政策,累计为11户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48条;“三通”即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管理区或居民委相互沟通,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四帮”即通过帮资金、帮项目、帮技术,帮解决生活难题将帮扶措施逐一落实;“五到位”即对接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走访到位、考核到位,以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洪河农场党委还以“德福生态养殖园”为典型示范,实施养殖大户带贫户的(委托代养)“三带式”方法,三年来带动30余贫困户通过林下养殖美洲雁、芦花鸡、白鹅等增加收入。

四、确保贫困农场和贫困群众不错不漏

(一)实现脱贫标准。在农场层面,管理局三个贫困农场前哨农场、鸭绿河农场和洪河农场,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6472元、25588元和25652元;经营利润分别为3029万元、3464万元和3678万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32%、47.12%和92.29%,贫困发生率均降至2%以下,已经达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的脱贫标准。在贫困户层面,按照四个百分之百即饮水安全100%保障、安全住房100%保障、教育扶贫100%落实、健康扶贫100%兑现标准全面考量精准脱贫成果。截至2018年底,建三江管理局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家庭健康、教育、医疗、住房、取暖、生活等“兜底”保障落实到位,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5万元,让贫困群众在生活上能够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在发展上能够有产业持续支撑有奔头。在贫困农场和贫困户已经脱贫的前提下,管理局制定了“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减贫不减力度”的“三不”原则,针对已退出贫困(场)户继续实施巩固提升工程,确保2020年贫困农场和贫困群体“稳得住、不返贫”。

(二)科学退出认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高度重视贫困农场和贫困户的脱贫认定工作,为了准确地认定,2016年总局以黑垦办发〔2016〕7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农场退出原则、标准、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和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指导和衡量贫困农场和贫困人口科学退出的重要保证。根据文件规定,2017年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认定,管理局所属3 个贫困农场全部脱贫。2018年底全局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退出。以贫困户脱贫认定工作程序为例,贫困户的脱贫认定,首先是贫困户自己提出脱贫退出申请书,由农场作业区等基层单位入户核实,填写退出调查表,再经基层单位召开民主评议会一致通过后,将评议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向贫困户开具退出告知书,并将相关材料提交农场主管部门,经再次入户核查填写核查表后由农场公示退出信息,之后由管理局相关部门办理退出呈文。在退出认定过程中,农场党委挂帅牵头成立多部门联合的脱贫认定工作小组,严格审批过程,完善工作预案,全面落实责任,确保脱贫认定工作公正公开透明,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五、推动精准脱贫工作更上一层楼

建三江管理局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实践中创新了一些好的做法,农场和贫困户均实现了基本脱贫。在调研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点。

一是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一帮一。如洪河农场贫困户张景德,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所在管理区支部书记二话不说拿出4万元引导他发展林下养殖,目前张景德年收入超过50多万元。

二是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农垦的组织化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局直还是各农场,脱贫工作不仅仅是扶贫部门的事,更是党委、工会、民政、医院、企业以及局各部门农场各科室各管理区的事,每个部门以各自的优势加入到扶贫开发精准脱贫工作中来。如工会通过帮扶中心为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救助金、慈善会通过慈善捐款筹集善款来扶贫济困。

三是认定工作扎实稳妥。精准脱贫在于精准,纳入时精准,退出时也要精准,不能降低标准虚报数据,也不夸大,做到“真”与“实”。建三江管理局在脱贫退出认定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成熟一个脱贫一个,让贫困户进的有标准,出的有指标。

脱贫脱困永远是相对的,需要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对于基本脱贫的农场和群众要保持关注,避免返贫现象或者徘徊在贫困边缘。为使建三江管理局的扶贫开发工作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3点建议。

(一)保持高度责任意识。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尽管全局范围内基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还需要继续履职尽责,继续坚持当前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好巩固提升工作。保持脱贫政策继续执行,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责任。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帮扶。

(二)坚持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坚持产业扶贫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扶持脱贫与防止返贫致贫并重。建三江管理局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是最有效可持续的动力支撑;提高社会保障救助力度,发挥保障救助的作用,对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工作,缓解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返贫或者成为新的贫困人口;不断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稳定实现“政策性”脱贫;对失能弱能贫困人口,摸清底数,应保尽保兜牢保障底线等等,不断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三)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作用。在扶贫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农场和贫困群众的作用,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要脱贫的主体意识,明确贫困群众的脱贫责任,宣传扶贫标准和政策举措,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更好地参与政策落实,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保持与精准扶贫主体的有效衔接,在管理局和农场的带领下,共同参与脱贫攻坚与农场建设,持续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