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正能量迸发

时间:2014-09-15作者:农业部农垦局农业处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2期

一、开展创建活动意义重大

    近年来,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物质装备水平、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还是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2012年底,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农垦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任务,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垦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把农业机械化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农业部农垦局启动实施“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13-2015),创建一批“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以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化水平,增强农机标准化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农垦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2012年,全国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6%。许多垦区农机化发展在数量空间上已经不大,亟需在改善装备结构、加强农机管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益以及促进农机农艺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精准作业、精细管理,从内涵发展上来提升农垦农机化水平。
    二是从继续保持领先和示范作用角度考虑。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引导下,近年来全国农机化发展迅猛,2012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7%,农村与农垦农机化水平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如何继续保持农垦在农机化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和更好地发挥示范带着作用,迫切需要农垦在提升农机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三是适应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标准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农垦在种养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在种植业上开展了以模式化栽培为重点的全程标准化活动,在养殖业上开展了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种养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离不开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的支撑。

二、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一年来,农业部农垦局按照“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践、务求实效”原则,研究制定了《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了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部农垦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创新项目实施;下设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垦区及创建单位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技术依托为中国农机学会农垦农机化分会和在省级垦区的分会委员,并成立专家组,具体负责方案制定、培训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16个开展创建的垦区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负责部门和人员,组织当地专家参与创建和现场指导。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机学会农垦农机化分会、各垦区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上下联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有效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实现四大创新,提升农垦农机化发展水平

    创建活动以主要问题为导向,重点在制度建设、技术集成、经营机制和创建工作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一年的创建实施,解决了相关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对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化水平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制度创新。一是将工业企业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引入农机化发展领域,借鉴“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GSP)的模式和理念,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农垦农机标准化工作方案,重点在强化垦区标准制定、体系健全、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二是将垦区和农场原有分散的、片段化的、不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整合凝练成覆盖农机基础设施建设、结构配套优化、机具管理维护、田间作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环节全过程的系统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通过对标准体系进行全面细化,制定出量化的考核验收标准,引导创建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机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田间作业质量,健全农机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工作分工,加强人才培训管理,系统提高农机标准化水平。
    (二)技术创新。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农机发展各环节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基础上,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的标准结构、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的体例和表述要求,编制出符合农场实际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三个企业标准,并颁布、宣贯和实施。二是在创建中贯穿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特别加强对玉米精播、卫星定位导航、水稻智能浸种催芽和高速插秧、棉花和甘蔗机收等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形成了覆盖5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7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蔗等)的农机标准体系49套,制定标准9464个,强有力地促进了农垦系统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例如2013年新疆兵团棉花机收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达到66.1%。
     (三)机制创新。一是着力指导各创建农场根据所在的区域类型、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形成适用于不同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的农机标准化管理模式。二是着力引导创建农场根据各自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大培育适合不同农机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农机大户、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各农机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农机经营服务水平。三是着力构建和完善各创建农场农机技术、工作、管理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各种农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各主体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以更好顺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
    (四)模式创新。一是在创建活动中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与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农业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相结合,创建单位优先在100个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选择,进而推进100个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创建活动以中国农机学会农垦农机化分会和各垦区的分会委员作为技术依托,强调专家现场指导,动态跟踪,不走过场、不讲形式,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帮助农场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通过一年的创建,49家创建单位获得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称号,其中有7家达到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A级水平,29家达到AAA级水平,12家达到AA级水平,1家达到了A级水平,并鼓励各创建单位将标准体系向有关质量标准部门报送,申请取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在更大范围发挥农垦农机标准化工作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在工作中注重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部、省和农场三级系统通过技术培训、标准宣传贯彻、现场观摩、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储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机管理、作业和技术人才。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观摩活动160个,培训农机从业人员8000余人次,发放农机标准化管理手册等口袋书和明白卡超过1万份。
    总体看,通过一年的工作,创建效果显著。一是有力地推动了农垦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创建单位农机总动力达到276万千瓦,同比增长10.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二是有力地推进农机装备条件的改善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创建单位共计新建或改扩建高标准机务区52座,新建机务区面积77.6万平方米;机务区功能拓展到农机具维修、油料仓储运输和新型机具展示出售等多方面。三是有力地规范了农机生产、作业和管理,大型机车入库(场)率和安全生产达标率达到97.1%和99.5%。四是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经营体系完善。通过一年的创建,共计推动形成各类农机服务组织50个,其中农机服务公司14个,共拉动农场和职工投入农机购置和更新资金12.8亿元。五是有力地提升了农机经营服务效益。据统计,各创建单位平均节本增效20元/亩,总计节本增效4亿元以上。如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实施农机标准化工作以后,农机作业亩均耗油量从18升降为17升,126万亩耕地仅油耗一项节省880万元。有农机户反映自家插秧机通过实施标准化活动后,保养和维修得当,作业质量提高,耗油量下降,使用寿命延长。六是有力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各创建单位共实现农机跨区作业7700万亩,作业服务范围从旱田粮食作物扩展到水田、棉花、甘蔗和蕃茄等。

四、创建活动推广应用势头良好

    一是在垦区内形成了开展农机标准化活动的良好氛围,受到了垦区干部职工和农机手的积极响应。如新疆兵团以10个参加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的农场为示范点,制定了《兵团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评比办法》,在全兵团142个团场全面开展农机标准化建设。受此项活动的带动,2014年黑龙江农垦拟在全垦区113个农场全面开展农机标准化农场创建活动。二是推动了农垦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机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窗口地位。2013年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5%。三是社会效益明显。农垦在开展活动中加强对农机标准化创建活动的宣传,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等媒体,深入基层全方位报道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扩大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安徽、江苏、宁夏等垦区更是以集团公司名义颁布了垦区农机化标准,在全省农场实施,得到省级农机主管部门的肯定。
    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正在进入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农垦率先开展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对探索全国农机化发展的转型升级路径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下一步,农垦将按照部农业党组建设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继续总结梳理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努力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效益,为推动农机化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