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八十六团,每天都有一位步履匆匆的老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忙碌在“三老”联防的路上,忙碌在职工文化活动的现场,忙碌在分发70余份报刊杂志的途中……他就是该团76岁的退休党员、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刘合江。
刘合江退休前曾任八十六团畜牧科科长,30余年行走在温泉县的百里牧区,扛枪巡逻,放牧戍边;他潜心从事畜牧业,刻苦钻研绵羊改良工作,用5只进口种公羊,培育出了万余只新疆细毛羊。
1958年,正在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当工人的刘合江,巧遇兵团在兰州招工。从小就向往绿色军营的他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1959年,根据兵团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他被抽调到新疆红专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
大学毕业后,刘合江先后在农七师红旗种羊场和温泉县八十八团工作,他始终牢记党和兵团对他的培养,倍加珍惜自己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的特殊经历。
上世纪60年代初,八十八团接到了兵团关于“发展边境团场畜牧,一边巡逻,一边放牧”的任务,刘合江先后从团场周边公社买回了十几只粗毛羊尝试品种改良。当时新疆土种羊的年产毛量只有1公斤,这种花色、黑色羊毛的价格每公斤只有8毛钱。而当时苏联和澳大利亚细毛羊的产毛量可以达到6公斤以上,羊毛价格是土种羊价格的8-10倍。巨大的差距,让他坚定了投身羊只品种改良、为兵团畜牧事业做贡献的信念。
品种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将进口种公羊与新疆粗毛羊进行杂交,要经过4年时间才能彻底改良出一代合乎当时国家标准的细毛羊。为了取得改良成功,刘合江和他的同事们在畜群里吃、住、行,一干就是23年。
为了羊只品种改良,刘合江曾守护羊群整个冬季不回家,从团里到山区100多公里的牧道,他吃过雪,爬过冰达坂,发过高烧,冻坏过手和脚。而这些都没有在他心里留下过伤和痛。最让他不能忘的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两次特殊经历。
1968年,在一次转场过程中,他带的羊群在路过边防某连一个叫“二道桥”的地方时,遭遇了两群饿狼,100余只羊毁于一旦。刘合江心里在滴血:那是他和同事们精心培育的细毛羊啊……还有一年冬季,气温降至零下40度,他赶着羊群前往卡昝一个叫哈达海的地方,羊群钻到山岗下觅食时,山上的雪大面积崩塌,200余只细毛羊被砸死。
这两次事故成了刘合江畜牧改良路上永远的“痛”,但他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到了70年代中期,刘合江和他的同事们改良出的优质细毛羊达1万余只,经他们改良后的细毛羊,羊毛价格卖到每公斤5.8元,全团年产羊毛达5吨以上,为五师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99年10月,刘合江从八十六团副总畜牧师的位置上退休了,但他为民解忧、为团分担的本色始终没有丢。2000年,他被推选为团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刘合江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团场面临深化改革和跨越式发展两大主要任务,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稳定。他说,团场不但要在新疆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团场内部稳定也十分重要。针对少数职工和极少数老干部对兵、师党委政策和团场决策部署理解不透、甚至持反对意见的情况,刘合江常常对老干部讲:“支持团党委的工作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每年兵、师、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之后,刘合江都要组织老干部、退休职工一起学习15天以上。他坚持每月20日为科级以上退休干部上党课,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每个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以便于向老干部、向职工群众做好传达和宣传。
刘合江还先后任五师老年体协副主席、八十六团老年体协主席、老年学校校长、关心下一代副主任、老龄委委员、光明社区党总支监察委员等职务,热心公益事业。
他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文体活动,每天赶早去老年活动中心为400余名退休人员准备台球、乒乓球、跳棋、弹力球等娱乐活动工具。他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夕阳红演出队,自编自演各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节目。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友谊赛,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每天活动后,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收拾好每一桌玩具,打扫好卫生,最后一个离开。
团党委为老干部订阅各种报刊和杂志达70余份,他不分严冬和酷暑,风雨无阻每周二和周五从邮局领来并发到每个干部手中。14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春秋大忙季节,组织三老联防队站岗放哨、看家护院,为团场的秋收和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他所在的老干部党支部连续10年被团评为维护社会治安的先进单位。
刘合江两次被兵团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被五师评为十佳老军垦, 2012年被团评为十佳老军垦。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六团)
责任编辑:张 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