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现代农场

时间:2015-11-10作者:孙良和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5期

    在两个“五年规划”衔接的关键节点,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农垦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国有农场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是摆在农垦各级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农场是农垦战略大棋盘上的一颗颗鲜活的棋子,走活这近1800颗棋子,全国农垦将满盘皆活,农垦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近几年来,江苏农垦东辛农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已任,以解放思想为驱动,在改革、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东辛农场座落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市的南郊,是江苏省成立最早、人口最多的国有农场。农场连续1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2013年度位列全国农垦百强农场第45位。

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为了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掌控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江苏农垦于2011年实施了农业资源战略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全产业链协同与纵向一体化管理的公司制农业企业——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苏垦农发公司的分公司,东辛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实现吨粮目标,先后两次被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以机械化、水利化为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近三年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机械、大型收割机械等,目前全场农机总动力近5万千瓦,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农机标准化管理,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场以防涝、抗旱、降渍为重点,强化水利建设,投入近亿元新建大型灌排两用站2座、小封闭区7个、防渗渠100余公里,实现了封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目标,确保“百日无雨能灌溉,日降150毫米不受涝”。新建水泥晒场60余万平方米、新建日处理600吨粮食烘干线、5万吨粮食储备库,彻底解决粮食收储难题。
    二是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增粮战略,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稻麦良种,在小麦生产上全面推广浸种催芽、复式播种等技术;水稻生产上全面推广了钵形毯状育秧、窄行机械插秧技术,示范了钵苗机插摆栽和旱整水栽技术;注重农业科技的集成转化,注重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农场三麦、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体系,实施精准、精细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出效益。2014年,农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三是围绕“三年内再造一个苏垦”战略,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放大农场现代农业优势,示范带动地方发展。农场先后与新沂市、泗洪县等地政府签订流转土地承包协议,目前签约面积已达20万亩,实际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2014年,农场外拓基地粮食亩产量较周边乡镇高出100余斤,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地拓展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二、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东辛农场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推动农场持续、快速、跨越式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国有农场的基本属性是企业,必须把生产经营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好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优势,提升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江苏农垦率先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以农发公司为主导,建立公司与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调动职工种田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2014年,在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情况下,农发公司东辛分公司仍然取得了三麦平均单产近900斤、水稻单产近1200斤的好成绩。
    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业链、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省农垦集团公司产业整合整体框架下,目前东辛农场已形成稻米、种子、水产、乳品和肉鸡五条产业链。以苏垦米业为龙头的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的稻米产业链,拥有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近15万亩,年产水稻9万吨;以大华种业为龙头的种子研发、繁育、加工、销售的种子产业链,年生产各类良种8000万斤,带动种植增收500万元;以水产公司为龙头的鱼虾育苗、养殖、营销的水产产业链,拥有养殖水面2.2万亩,被评定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年培育南美白对虾一代苗20亿尾,建成苏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对虾供苗基地,年产销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2万吨,实现国有收益近4000万元;以三元双宝为龙头的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的乳品产业链,建有现代化牧场8个,奶牛存栏5000头,是连云港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和鲜奶供应基地;以东米食品为龙头的肉鸡养殖、加工、销售的肉鸡产业链,资产规模近亿元,年养殖加工肉鸡800万只,相关从业人员超千人,被江苏省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是发力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垦区、融入地方,整合内外资源,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农场转型升级。与滨淮农场合资新建金鲤渔业公司,新增水产养殖面积7000余亩,提升了规模化优势。立足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积极融入城市东进南扩发展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场部小城镇居住人口近3万人,外来人口达3000人,被连云港市列入东部城区重点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民营企业2014年交纳税收超2000万元,农场获得地方政府税收返还600余万元。大力发展房地产业,5年投入6亿元,再造东辛新城,吸引场域和周边农民进镇入户、安居乐业,重点打造金色家园商住区和温馨家园安置区,建成商品房3000多套,目前2000余户家庭已迁入新居,房地产业一年为农场创利超千万元。农场城镇化建设开拓了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城镇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三、注重食品安全,发挥品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农产品供给,既要保数量,更要重质量。国有农场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组织化优势,生产环境有保障、生产原料有保障、生产标准有保障,食品安全有保障,生产绿色、生态、安全农副食品不仅可以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农垦作为国有企业的诚信度和责任担当,提高社会效益。
    一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东辛农场积极保护农业生产源头,作物秸秆全面返田,畜禽粪便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施用,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严格实行“五统一”措施,坚决做到统一苗种供应、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病虫疫情防治、统一产品销售。严格加工过程监管,生产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全程可控。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种养业全部建立了质量可追溯系统,目前全场粮食可追溯面积达到15万亩。肉鸡产品是全国第二家被农业部确定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单位,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以品牌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近几年来,东辛农场主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牢牢把握产品质量核心,坚持以品塑牌、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品牌兴场战略,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农副产品,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目前农场拥有自主品牌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个、连云港名牌产品5个、连云港市知名商标3个,“东升”牌肉鸡、“东辛”牌水产品等绿色放心食品畅销大江南北、享誉市场。

 四、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农场

    东辛农场在重点加快经济发展、“强身健体”增强经济功能的同时,始终把履行好社会职能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是在省农垦统一推动下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机构运行经费、事业建设经费主要由农场预算拨付、争取各项收入为补充,实行收支两条线核算。农场内部社企分开但不分离,这样既强化了农场的生产经营职能,又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双增强。建立完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社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在江苏农垦首家创立运行社会一体化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农场连续四年被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评为年度先进企业、江苏农垦社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连云港市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二是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委托授权和扶持政策,全面履行场域社会事业管理职能。近几年,农场将争取地方政府部门依法授权、委托管理作为农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强化依法管理意识。先后争取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授权、城管行政执法权、城建督查行政执法权、水政管理执法权、土地管理执法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察权等12项政府授权管理事项,争取相应的工作经费补贴,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依法授权、社区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衔接机制,使农场社会管理更加规范,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2014年争取到政府补贴近3000万元,授权收费300余万元。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覆盖范围。农场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纳入地方规划,职工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观。先后实施“饮水润民、通达利民、康居安民、文化悦民”四大民生工程。农场投入近5000万元与连云港市区自来水联网对接,居民告别了喝咸水的历史;农场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50余公里农村等级公路、村庄道路,中心镇及通往各卫星镇主干道全部实现硬质化,城镇道路和居民区实现亮化;投资6亿元改造场部中心镇和基层集中居住区,职工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四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职工公园、文化广场、东辛文苑职工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健身场所、文化设施,全场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依托东辛文苑,办好孔子学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企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会上作典型交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农场先后荣获全国排舞联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江苏农垦趣味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广场舞比赛第一名等,为农场转型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大开放格局、农垦新的战略定位,对做好农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动员和发动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进方法,创新发展,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挥好农业国家队示范带头和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场外基地拓展步伐,充分抢抓连云港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机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走出国门,利用国际资源,兴办农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进一步强化经济功能,壮大国有经济实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办好兼具的社会职能,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提升职工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城镇化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化促进城镇繁荣,提高农场经济总量,为农垦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江苏农垦东辛农场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