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过北大荒的人,一定去过雁窝岛吧?雁窝岛可是北大荒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雁窝岛,三面环水,一面沼泽,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把河岸冲成峭壁,成群的小燕在此筑巢繁衍,偶有捕鱼打猎的人走过,群燕受惊,一轰而起,遮天避日,于是当地人便把它叫“燕儿窝”,这里成了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所在地。走进分场办公室,就会看到大门上三个醒目的大字“雁窝岛”,这是196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写的。
这三个大字,是当年董必武为八五三农场编写的散文特写集《雁窝岛》题写的书名。这个书名的题写,多亏了董老当年的警卫员、雁窝岛上的老转业官兵刘存亮。
刘存亮,1936年8月生于山西省沁县羊庄乡罗卜港村,1942年3月参军后,到山西太岳军区补充团受训,7月被选派到中共中央警备团警卫连工作。9月到延安地区佳县神泉堡,在毛主席等中央首长身边做保卫工作。第二年4月底,刘存亮离开了延安地区的米脂县杨家沟,随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陆定一等中央首长,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年底,他随董老(董必武,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到石家庄开会。1949年1月,刘存亮随董老进京,当时他就被定为董老的警卫员。3月底,他又随同董老从北平驱车去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此,他一直在董老身边工作。
1951年底,董老先后送刘存亮到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55年,刘存亮到哈尔滨军工学院海军工程系学海岛测量工作,1958年来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所在地雁窝岛。
刚到雁窝岛时,刘存亮在装卸队工作,不久调到三队做政治工作。第二年春,任基建队指导员。1960年春天,又到畜牧队当指导员。建场初期,雁窝岛条件差,环境苦,有不少人思想出现波动,他却严格要求自己。
来到雁窝岛后,刘存亮一直没有给董老写信,但无时不在想念董老。1959年,董老被选为国家副主席,当他从广播和报纸上得知 这一消息后,心里十分高兴。有的领导和同志笑着对他说:“存亮,董老当了国家副主席了,你快写信代表雁窝岛上的转业官 兵,向董老表示祝贺吧!”
1960年春天,刘存亮给董老写去一封信,一是祝贺他老人家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二是向董老汇报他近几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情 况;三是向董老表决心,决心在雁窝岛干好工作。董老收到他的信后,于同年6月作了复信。
1961年6月,作家林予来雁窝岛找刘存亮谈话。一是让他代表雁窝岛上的转业官兵,祝贺董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二是代表转业官兵向董老汇报抗风雪、战严寒,开发北大荒的英雄事迹;三是农场正在写雁窝岛场史,望董老能题词鼓励。当时刘存亮说:“董老年纪大,身体不好,工作还忙,并常去外地,可能不行。”林予说:“试试吧。”时过一两天后,他给董老写了一封信,寄往北京。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刘存亮正在畜牧队养鸡场检查工作,一个姓张的同志拿着一封牛皮纸信封的大信,高兴地对他说:“刘指导员,你看中央给你来信了。”他拿着信一看,信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当他展阅后,发现内有一张长约70至90厘米,宽30厘米的淡黄色软纸,写着“雁窝岛”三个大字。在场的同志听说这是董老写的,都很高兴。
收到题字后,刘存亮马上送到分场政治处,政治处的同志说:“我们马上送到总场去!”过了半个月后,分场政治处的同志对老刘说:“董老的题字已送到哈尔滨裱制去了。”
1962年2月,刘存亮收到家乡的电报:“母病危,父有病,速回。”当时,他工作忙,实在脱不开身。下半年,分场领导批准他回山西探亲。领导对他说:“给你三十天探亲假,再给你加十天,这十天是让你专门去看望董老的。”并给了他一个大熊掌,还有一张免费去打鱼队挑选三十斤大鲫鱼的批条,让他代表雁窝岛的领导和同志们,带着这两样礼物看望董老。
组织上为了照顾刘存亮,1962年底,把他调到了河北涿县农垦部实验站工作。此后,他一直和董老保持联系。
这幅董必武副主席题写的“雁窝岛”的原件,至今还保留在雁窝岛历史陈列室里。
(作者单位:北大荒博物馆)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