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锐意向未来

时间:2019-04-03作者:王苏平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1期

1957年冬,皖河根治,杨树河、伊家湖等地出现了湖滩。一批刚脱下军装的拓荒者在这里划下了第一道犁。天当房,地当床;垦荒湖,治恶水。皖河农场在湖汊棋布、芦苇从生的环境中诞生。

2017年冬,皖河农场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60年创业,攻坚克难;60年发展,成果丰硕。几代皖河人风雨同舟、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改革创新,经历了起步创业、徘徊求进、振兴崛起的不同历史阶段,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拓荒者之歌。

六十年风雨兼程

皖河农场60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发展史,是一部催人奋进、令人感动的光荣史。

60年前,拓荒者们战天斗地的场面犹在眼前。皖河人不会忘记,关希羽、胡祥瑞……永远记得,最初拓荒的140人和3台拖拉机。

1981年,敢为人先的皖河人开安徽农垦先河,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1982年,在企业性质不变、工人身份不变、工资级别不变的“三不变”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全面推行自主经营、单独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大包干”责任制,广大职工成为生产、投入、利益和风险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职工收入开始大幅度增长。

1985年,皖河农场在“大包干”的基础上,兴办了5360个家庭农场,统一经营利润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农场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

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长江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江水猛涨,皖河咆哮,引河水位更是达到历史极限16.92米。皖河沿岸唯有皖河农场境内3个圩口牢不可破。这是皖河人同舟共济,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也是皖河农场两万多人民用心筑起的防洪大堤挡住洪水的结果!皖河的抗洪精神就是风雨同舟、万众一心,越是艰难越向前。但洪灾导致农场经济陷入困境,人员工资和基本工作经费开支困难,全场广大管理人员克服重重阻力,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终于度过难关,走入改革发展的起步阶段。

2003年,在安徽省政府的关怀和安徽农垦集团公司的鼎力支持下,皖河农场继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动农业发展。农场千方百计争取政策,用活政策,让全场8100多名在职职工和4000多名退休职工搭上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最后一班车,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险和养老金发放统一规范操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60年,既是皖河农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皖河农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公交车开进来了,场区道路拓宽了,农田水利设施逐步改善,低产田得到了改造,农场融入大安庆经济圈,百姓安居乐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新时代再谱新篇

正当皖河农场艰难跋涉走过60年改革、发展创业历程之际,我们又迎来了农垦大改革大发展的跨越之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目标、新征程,我们要以崭新的姿态和更高昂的斗志迎接未来,开创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农场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按照安徽农垦“一体两翼”战略布局要求,通过一系列大项目、大工程、大改革、大政策落地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真正实现农场企业化。我们要以长江、皖河为依托,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场容场貌焕然一新,居民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倍增,把农场建成安庆市的西花园,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场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目标,加快美丽农场建设步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

六十年风雨征程,六十载岁月如歌。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农垦集团公司正确领导和地方政策关怀下,我们深信皖河农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不忘来时路,锐意向未来。让我们一同见证皖河农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场长)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