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加快推进国有农场振兴

时间:2019-05-13作者:张文妹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7期

国有农场作为农业国家队,为承担重大使命而建立,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业绩,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农垦“保供给、做示范”的使命仍在,保持初心,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好地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安边固疆稳定器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国有农场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垦区作为小垦区,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体现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一、国有农场振兴的基础扎实

浙江国有农场虽然个体规模较小、发展参差不齐,但大多地处城镇周边,地理位置优越,且社会职能基本剥离,企业化、组织化程度高,开拓创新氛围浓,推进国有农场与乡村同步振兴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体制机制灵活。1997年以来,浙江垦区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大力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经营机制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理顺了产权关系,放活了经营机制,强化了市场主体地位,激活了发展活力。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土地权属关系清晰;社会职能基本剥离,有效减轻了农场负担,为轻装上阵发展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实力较强。浙江垦区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通过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盘活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等,不断扩大收入来源,壮大农场经济实力。据统计,2017年,全省50个企业场约800名在册职工实现生产总值19.42亿元,利润4.8亿元,场均分别达到3884万元和960万元。经济结构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农场全面振兴增添了活力。

(三)基础设施改善。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加强国有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农场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体系,水、电、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及沟、渠等农田灌溉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全垦区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推进危旧房改造,职工人均住房面积从2009年的1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9.4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普遍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国有农场的生产生活更为便利,增进了职工福祉,为农场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要素优势明显。浙江国有农场土地面积29.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7万亩,人均43亩,是全省人均耕地0.56亩的76.8倍,土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耕作条件良好,这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尤为难得。还有建设用地5698多亩,场均57亩,一些农场地处城镇周边,交通便捷,开发潜力大。国有农场还具有一定的组织、技术、人才优势,生产经营和组织力较强。资源要素相对优越,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建设,也有利于推进深度开发,为农场吸纳现代元素提供了空间。

二、国有农场振兴的目标定位

不同历史时期,国有农场有着不同的使命和定位。新时代,农场应当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职工幸福”的现代农场,并力求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带动者、供给者和服务者。

(一)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发挥示范效应,一直是国有农场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长期以来,农场不仅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对外合作等方面也发挥着示范功能。在乡村振兴中,农场不仅要在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中树标杆,还要在组织治理、生态保护、场风场貌等方面做表率,着力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二)乡村振兴的带动者。国有农场有体制、组织和技术优势,生产力较为先进,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理应也必须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场村联动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方面相互配套,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制度供给方面相互融合,实现协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农场的骨干作用,建设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辐射带动农村实现产业振兴。

(三)乡村振兴的供给者。保障农产品供给是国有农场的初心。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场保供给的产品和领域应当进一步拓展。继续扩大农业生产,努力建设成为城市蔬菜、生猪供应、调节市场余缺的菜篮子基地;发挥农场生态环境特色,做足生态、文化、休闲、养生的文章,满足人们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消费多元化的需求;还应当立足服务城市化发展,接纳城市转移的产业和产能。

(四)乡村振兴的服务者。服务大局是国有农场的必然要求,农场也具备服务的基因和资源。农场应当利用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壮大服务经济,进一步拓展服务新领域,有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农业生产,开展农技培训、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围绕城乡居民生活,开展园林绿化、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服务。

三、国有农场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农业绿色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科学规划农场内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功能区块,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生态循环生产技术模式,严格防控耕地污染,确保资源和生产方式绿色化。做强做优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产业带、产业群。充分挖掘农场的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建设茶叶等农业特色小镇,发展“一场一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省内外农场间合作和对接,以产业链节点形式融入特色全产业链,或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合作机制,组建茶叶、种业等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综合配套运用,创新农作制度,开展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生产经营新模式,提升先进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和示范带动核心区。

(二)坚持经济高效发展。进一步打破国有农场产业边界,拓展经营业务,培育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转换经营体制机制,大力推行区域集团化,整合区域内国有农业资源资产,或以资产、技术、品牌为纽带,组建专业化经营组织;或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盘活土地等资产要素,增加经济收入。坚持多产业联动、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走农业、工业、服务业齐头并进的路子,建设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交易市场,组建农业企业小贷担保公司,农旅结合创建农业公园,发展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环境治理等产业,从而跳出原有功能做大做强农场经济。当前,浙江正在推进大都市、大通道、大湾区、大花园建设,为农场借势借力发展拓展了空间。有土地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农场,应当主动做好规划,对接适应项目,接续相应产业,加强产能合作,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三)坚持文化创新发展。国有农场为承担国家大办农业、保障社会有效供给的使命而建立,广大农村有志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部队转业官兵,在大规模围海垦荒造田中形成了特有的农垦文化、知青文化,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弘扬农垦精神,更好地为农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农垦文化阵地建设,在农场社区建设一批农垦博物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传承教育传统文化的基地。加强农垦精神宣传,通过拍摄影视片、编印图书资料等方式,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激发农垦精神内在活力。将农垦精神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文化与产品和品牌叠加,讲好产品和品牌的文化故事,不断扩大知名度。发展文旅产业,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拓展新的外延,让文化变成产业,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坚持社区和谐发展。国有农场社区社会管理属地化以后,农场职工集中居住的现状没改变,呈现的还是农场职工家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保护好耕地、水、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治理生产生活污染,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美丽田园建设。注重环境营造和生活配套,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以及社区功能,加强重点历史建筑保护,将职工居住区建设成既能享受城市现代生活便利,又拥有农村优美自然环境的新社区。强化社区社会治理,坚持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完善场规民约和社区治理体系,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农场生产发展、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五)坚持场村融合发展。国有农场地处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又具有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职工属于城市居民身份,又与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相融相通,可以说,农场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融合体。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考虑和兼顾农场,使农场有序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坚持场村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场延伸,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向农场覆盖,推动农村产业布局向农场拓展,促进公共资源场村公平共享,不断改善农场民生福祉。加大垦地资源要素流动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人才和技术流向农场,支持和服务农场振兴,进一步优化现代要素配置。积极开展垦地多维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股份合作、流转租赁等方式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联合开展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共同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垦地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四、国有农场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人才培养。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国有农场经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场的振兴进程。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农场骨干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向农场职工覆盖,不断提高农场经营者、管理者及整个团队的素质。加强农场职工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职业技能鉴定,造就一批专业型生产经营力量。完善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大力引进农场职业经理人才。营造重才爱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到农场创业,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支懂业务、爱农业、爱农场的农场工作队伍。

(二)加大资金投入。国有农场振兴,一个重要保障在于资金支撑。完善公共财政、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注入保障机制,健全包括农场在内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资金支持体系。强化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国有企业、农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全覆盖并向国有农场倾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及种业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农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场。加强农场对外招商引资,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吸引外(台)资投入农场资源开发,形成良性的投入产出循环。

(三)加大制度供给。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激发国有农场内部活力、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农场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政策体系,形成财政保障、金融倾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成果对农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和周边农村资源要素流向农场,让农场成为现代元素的集聚地。切实维护和保障农场及职工利益,依法保护农场国有土地,巩固和完善农场经营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场经济运行机制,完善职工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实现农场及职工各方面权益和利益。明确农场属于农业生产型企业,强化税收、水电费等优惠支持,清理不合理不合法负担,促进农场生产经营降成本提效益。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营运管理责任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强化结果审计和过程公开,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四)加大改革创新。随着国有农场社会职能的全部剥离,农场成为了真正的经济组织。深入推进集团化、企业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经营者持股。深化薪酬分配制度、用工制度改革,建立经营者、员工薪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坚持因场施策、分类指导,撤销“空壳农场”,培植重点农场。坚持扬长避短,针对不同的资源基础、技术条件和经济状况,做好特色发展的文章,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跳出农业发展农场,更好地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