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调研

时间:2013-03-01作者:文/宁夏农垦科技处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10期

  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所在。自2010年自治区全面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来,农垦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机遇,围绕自治区以“一优三高”为引领、示范区内、辐射西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总体要求,突出农垦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努力把农垦建成现代农业样板区。最近,我们对垦区7个自治区级和18个局级示范基地(园区)的创建工作进行了督查,并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积极探索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体制机制

  宁夏农垦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突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支撑、综合配套、机制创新”五大要素,共创建了25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其中7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即:综合园区1个(平吉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专业园区5个(供港蔬菜、生猪、酿酒葡萄、优质牧草与生态渔业),与宁夏大学合作共建1个(银北地区盐碱地改良)。同时结合垦区实际,提升建设巴浪湖设施园艺等18个局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整体情况看,各创建单位紧紧围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方面,从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增产增效上开展基地创建工作。今年8月,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专家验收组通过综合评比,对农垦创建示范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实现政府命名挂牌的自治区级示范基地由3个(平吉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玉泉营酿酒葡萄示范基地、连湖供港蔬菜示范基地)增至6个(新增贺兰山种养加一体化示范基地、沙湖生态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巴浪湖设施园艺示范基地)。    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进展顺利,总体上呈现分梯次、按产业、显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运行管理新机制。创建示范基地,如何科学运行管理是首要工作。自示范基地创建以来,垦区上下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以局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各创建单位都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地公司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的管理工作机制。二是督查力度大,把基地建设内容、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纳入企业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三是组建示范基地技术团队。共聘请了自治区6名首席专家、6名自治区老科协专家服务团,与垦区21名产业发展科技带头人、10名科技特派员联合起来,组建技术团队7个,依托垦区3个技术创新中心与1个工程技术中心平台,以垦区各企业(园区、基地)作为创新实践载体,为垦区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搭建平台,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搭建平台,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坚持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引领示范新机制。根据创建示范基地的要求,结合实际,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农垦示范基地布局与产业发展,注重与自治区沿黄经济区规划相结合,与农垦“43211”产业倍增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相结合。同时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探路。如:贺兰山优质牧草种养加一体化综合示范基地带动南部山区2.6万亩牧草产业发展;连湖供港蔬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永宁县、中宁县以及青铜峡市等周边县市相继发展供港蔬菜产业,辐射全区供港蔬菜产业面积达到3万亩;平吉堡奶牛示范区直接带动提升周边十个奶牛养殖园区、两个小型规模牧场共7000头奶牛的养殖生产水平,实现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的目标,实现了种植业围绕畜牧业需求的产业调整,凸显了以畜牧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新机制。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跳出产业抓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了“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带动模式。初步形成以下两种经营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目前,垦区具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9家。二是联合多家企业共同经营,形成专业市场带动型。特别是连湖供港蔬菜示范基地由贺兰山绿色产业集团公司独家生产经营向联合香港优之菜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同经营、共同带动的模式转变,放大了“连湖模式”,有利于实现示范基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生产要素聚集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服务新机制。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围绕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采取“企业主导、项目支撑”的方法,积极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寻求科技对基地生产和产业的支撑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宁夏农垦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展科技合作与人才引进,其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宁夏农垦平吉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宁夏大学共创银北盐碱地示范基地。依托宁夏大学、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在基地组建了宁夏奶牛(农垦)技术创新中心、宁夏酿酒葡萄(农垦)技术创新中心、宁夏设施园艺(农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宁夏葡萄苗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展示区、示范区,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为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1年,垦区25个示范基地(园区)共引进新品种 145个,示范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56 项,新技术到位率90%以上;购买各类配套农机(设备)120 台(套),创新种养等模式20项,实施试验项目20多项;开展不同类型科技培训活动320场次、3万多人次。
  坚持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安全体系建设新机制。各示范基地严格执行生产规程,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标准化生产,保证了生产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灵农瘦肉型猪示范基地率先在宁夏地区开展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真正做到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跟踪、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实现灵农猪肉产品从养猪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平吉堡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奶牛生产运用了企业标准57个,严格推行标准化管理,今年获得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玉泉营酿酒葡萄和南梁枸杞示范基地都采取了“一卡通”管理模式,重点控制各生产环节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在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全程质量追溯和监控,确保产品安全、健康。暖泉农机标准化示范基地严格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作业水平,被评为国家“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新机制。为加快基地建设,各创建单位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基地,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职工投入。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基地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如与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合作在贺兰山东麓经营1000亩葡萄园,携手打造“中国起泡酒第一区”,并由轩尼诗公司独资建立生产起泡葡萄酒的酒庄,形成了基地建设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职工和招商引资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在高标准、大规模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局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基地整体实力的提升。而针对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设立专项资金,依托企业自筹投资建设,创建进程缓慢。
  (二)科技推广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一是科技推广体系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挥骨干作用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即将面临退休,中间年龄段的科技人员少,而新的技术人员又留不住。二是基层科技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等,同时培训形式较单一,技术到位率偏低,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部分人员观念落后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职工文化素质低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同时,使用新型农业科技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职工在投入上格外谨慎。
  (三)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基地虽以企业为创建主体,但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很少,在蔬菜、果品等特色产业上,缺乏规模龙头企业带动,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的滞后,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大多企业没有与职工建立起紧密的产业联系纽带,与职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技术人员和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必须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范运行,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1.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决策机制:各示范基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建设项目的布局规划、产业重点也有差别。因此,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建立项目申报、专家组论证、领导科学决策的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决策机制。
  2.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责任机制:领导负责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灵武农业公司项目管理实行的“集中管理”与“四定三包”制,即“定人员、定项目、定经费、定质量”和“包项目、包经费、包质量”,实现全公司技术干部全员参与项目(试验)实施的各主要环节,分工全程负责试验实施和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促进技术干部间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确保示范基地的各项试验示范保质保量完成。
  3.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运行机制:规范管理示范区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应制定建设方案、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建设档案和专账记录。建立健全示范区项目建设监管机制,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总结,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确保项目的正常推进。
  4.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考评机制:每年应对当年建设的项目进行验收考评,对建设标准高、实施效果好的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效果差的项目要进行通报批评。
(二)加强科技服务,构建完善的科技推广体制机制
  建议在14个农场落实农技推广服务站建设,突出经营性与公益性结合的特点,带项目、带技术引进人才,在财政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技术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充分调动职工接受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提高职工专业素质。
(三)创新思想观念,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资金筹措机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应采取多方筹措资金的办法,实行项目捆绑,统筹使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技术产业支撑体系、科技计划等项目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二是实行政府补贴与入股经营相结合的办法,调动科技人员与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在新技术、新设备等推广上,应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职工的经济负担和风险。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应尽快出台鼓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实施、技术设备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