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

时间:2019-06-25作者:覃超恒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4期

“改革说了几十年,这一次是最彻底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是许许多多广西农垦职工发自肺腑的话。

广西农垦,一个走过60多年风风雨雨的自治区直属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土地面积200多万亩,管区人口41万人,其中农垦在职职工2.5万人,离退休职工4.5万人。建垦60多年来,特别是2006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广西农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企业化改革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抓。广西农垦抢抓机遇,积极响应,特别是201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敢于担当,实干为先,明确发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时代强音,围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这条主线,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广西农垦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拉开了谋求农垦高质量发展、推动农垦全面振兴的序幕。

解放思想,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2017年6月2日,肩负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垦改革的重托,甘承会到任自治区农垦工委书记、农垦局局长、农垦集团董事长,随后便马不停蹄地深入垦区企业调研,大量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交流,还分别向农业农村部和自治区领导作专题汇报,展现出将农垦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自此,广西农垦改革工作铆上了新发条,驶入了快车道。

经深入基层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甘承会发现,前期农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对深化改革认识不够、信心不足、决心不大、落实不力,存在不想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现象,对改革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过分依赖顶层设计,观望试点单位成功经验,等待“复制+粘贴”;部分试点单位没有因地制宜地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非试点单位也没有真正动起来,有些单位甚至连改革工作都还没有启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改革步伐。

为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推动改革,2017年9月至11月,广西农垦在垦区上下深入开展“学文件精神 促改革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引导干部职工学深吃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桂发〔2017〕3号)两份文件精神,以“农垦深化改革我怎么看、怎么干,推进农垦创新发展我要干什么、做什么贡献”为总提问,紧紧围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专业集团、产业园区、海外农垦和科研院校6个方面的改革发展问题展开大讨论,并开展“我为农垦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广泛征集和深入研究合理化建议。

“怎样组建新的集团”“怎样厘清今后的主业”“困难企业如何破题”“农垦变成纯企业后,下属事业单位是去是留、改革怎么改”……很多在过去看来十分敏感、轻易不敢触碰的问题,如今直接被摆到桌面上进行剥丝抽茧。面对一个个尖锐的话题,广大干部职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针针见血切中要害。经统计,共3702名干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或“金点子”6209条,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324人提出建议916条,经梳理汇总后形成合理化意见建议458条。大讨论促进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实现了从“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转变,增强了投身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推动农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组建智库,搞好改革发展顶层设计

就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启动的同时,广西农垦成立了决策咨询专家小组,聘请10位区内有名望的专家来把脉会诊、建言献策,确保农垦改革发展少走弯路。专家小组全程参与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农垦工委(局)领导赴兄弟垦区考察及下基层单位调研取得的成果,谋划广西农垦长远发展。

此外,广西农垦还聘请了由光明食品集团原副总裁张汉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黄国桢等专家组成的上海专家组,为农垦改革发展把脉问诊,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专家组认为,政企分开是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确定主导产业,合并同类项,一体化整合,消除内部企业间的矛盾,消除内部分散经营的弊端。

2017年12月15日,广西农垦印发《组建广西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方案》,提出改革“三步走”思路:第一步,从即日起到2018年春节前后,搞好顶层设计,明晰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第二步,从2018年春节后,在自治区国资委指导下,逐步去行政化,推动农垦集团实现企业化运营,用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场企业化和企业优化重组,用2年的时间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用好改革过渡期政策,加快农垦集团发展;第三步,到2020年,在农垦集团的基础上组建农垦控股集团。

经过不断完善,方案明确了农垦集团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分别是:

——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国有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逐步迈向国际化产业集团;

——做大做强“一核三新”主导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核”即以糖业、畜牧、木薯生化、剑麻、果蔬等现代农业为核心,“三新”即培育壮大综合地产、商贸流通、金融服务3个新产业新业态,“走出去”即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农垦海外项目;

——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同时明确,要借鉴先进垦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农垦实际,按照“合并同类项、一体化整合”原则,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对企业进行优化重组,依法依规处置僵尸企业、濒临破产企业。

总部先行,自上而下强力推进改革

顶层设计完成后,接着就是大刀阔斧、真刀真枪地干。

针对基层企业“总部未动,无所适从”的普遍心理,广西农垦决定总部先行,作出表率,自上而下强力推进改革,吹响了进军“深水区”、誓啃“硬骨头”的改革集结号。

2018年1月中旬,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广西农垦聘请了中介机构负责集团总部机构改革方案的设计。1月22日,中介机构正式进场。春节前,初步方案出台。春节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和修改完善,一揽子方案全部形成。3月15日,广西农垦集团总部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逐步去除行政化、实行企业化运营的模式正式启动。甘承会在会上强调:“这是广西农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将永载广西农垦史册。”

总部机构改革,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原则、大部制原则、平稳过渡原则、结构调优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并结合农垦实际,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推进总部机构职能优化协调高效为着力点,着力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增强集团总部管控能力,将原来的17个处室压缩为11个部室,除集团领导层由自治区任命外,中层及以下人员分部门正职、部门副职、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三批进行选聘上岗,所有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排,总部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2018年4月3日,总部人员全部到位,标志着总部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垦集团全面开启企业化运营模式,垦区集团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农场企业化改革和企业优化重组提供了引领示范。

2018年8月10日,农场企业化改革和企业优化重组动员大会召开,广西农垦改革迎来“破冰之日”。甘承会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农场企业化改革和企业优化重组是当年“改革攻坚”的重头戏,是一项牵动全局、涉及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大变革,事关农垦体制机制的转换,事关农垦今后的发展走向,在广西农垦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农场企业化改革和企业优化重组的目标任务是: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二级公司充分的生产经营管理权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构建符合农垦特点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体量相当的原则,将原来97家下属企业进行“合并同类项,一体化整合”,压缩为28家,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集团总部是战略决策、资产管理和监督监管中心,二级公司是资产经营和利润中心,三级子公司是安全生产、企业管理和成本中心;

——建立健全企业经营业绩和薪酬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收入增长与经营业绩增长同步、经营者收入增长与一线员工收入增长联动、资源条件差的企业与资源条件好的企业进行平衡调剂;

——激发农场经营潜能,让农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改变部分农场只收租不经营的现状;

——促进垦地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树立农垦新形象。

2018年8月30日,全区农垦领导干部会议宣布27家二级公司领导班子;9月6日,广西农垦糖业系统干部会议宣布广西糖业集团人事安排。至此,广西农垦28家二级企业领导班子全部产生,320多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得到了妥善安排。同时,三级公司的优化重组也在稳步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糖业集团(以下简称“广糖集团”)的组建。

此前,农垦糖业单独划出组建自治区直属糖业集团的方案出台在即。然而,农垦糖业是广西农垦的半壁江山,“糖业打个喷嚏,农垦都要感冒”。为此,广西农垦主要领导积极沟通、主动汇报,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农垦糖业非但没有被划出去,反而是以其为班底,整合华盛集团等国有企业资产资源资本,组建广糖集团。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先后对广糖集团组建工作作出批示。鹿心社要求“重组后要力求发挥标杆、示范、龙头作用”;秦如培要求“加快组建好,形成新的发展活力,服务广西糖业的二次创业”。从2018年5月31日组建方案获得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到8月31日第一次股东大会暨创立大会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顺利产生,再到9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广糖集团组建工作前后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广西农垦集团以66%的股份占比,成为最大股东。目前,广糖集团已完成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三定”方案和部分规章制度的编制工作,正面向社会招聘一批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同时积极推进区内制糖企业并购重组工作,重点启动了4个重组项目,其中对世纪飞龙集团的并购重组工作已经完成,广糖集团工作组已经接管有关糖厂并顺利组织开榨。迄今,广糖集团旗下制糖公司达到15家,甘蔗面积135万亩、产能9万吨/日,年榨蔗量680万吨。

克难攻坚,推进“两个三年”重点工作

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紧锣密鼓加速推进的同时,农场办社会职能移交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简称“两个三年”重点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强力推进之中。

中发〔2015〕33号文件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即到2018年底),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并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这就是“两个三年”重点工作的由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广西农垦“两个三年”重点工作直到2018年才真正全面铺开。特别是2018年4月和7月,先后两次召开的全区农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从自治区层面持续吹响了全速推进“两个三年”重点工作的冲锋号。

在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垦地双方勠力同心、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共同推进“两个三年”重点工作。6个自治区农垦改革工作督查组、6个农垦督导组、5个农垦驻点工作组轮番深入各县(市、区)和农垦单位,对“两个三年”重点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协调解决了垦地双方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极大加快了各项工作进度。

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因涉及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权属材料管理不够规范、被非法侵占严重等,在农垦改革“两个三年”重点工作中被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迎难而上才能破解困局,广西农垦聚焦典型带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两次全区电视电话会议上,先后推出桂林市雁山区、来宾市、陆川县、贵港市4个先进典型,推广他们在社会职能改革和土地发证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头雁效应”。如陆川县与五星总场建立县乡党委政府、国土、农场三级联动机制,采取“创新图解法”破解勘测慢难题,采取“包干法”破解权籍调查面太宽难题,采取“公告法”破解确权时村民不配合难题,采取“绿色通道法”破解登记录入慢难题,形成了“三方合力、四法推动”的“陆川经验”,创造了土地发证的“五星速度”。2018年8月18日,五星总场累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65857.02亩,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此时,距离“两个三年”工作的完成期限还有4个多月。

在借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力量大力推进的同时,农垦自身更是加足马力全力冲刺:针对垦区“两个三年”重点工作排名持续靠后的4家农场,农垦工委、农垦集团党委专门约谈了相关负责人,要求正确认识问题所在,找到解决办法,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确保全面完成中央下达的改革“硬任务”。

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广西农垦“两个三年”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硬任务”: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8项监测指标完成率达到或超过100%;截至2018年底,农垦完成国有土地累计发证总面积199.54万亩,发证完成率98.22%。

广西农垦用了不到1年时间完成了“两个三年”重点工作,背后的压力、工作的难度和力度有多大不言而喻。对此,甘承会常常感慨万千。他说:“一年多以来,我们始终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强力推进改革,大家日夜奋战、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事非经过不知难啊,太不容易了!”

高位推进,为农垦改革提供根本保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农垦改革“两个三年”重点工作作为中央交给广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狠抓落实,高位推动,为农垦改革攻坚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根本保障。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6次听取农垦改革“两个三年”工作专题汇报,作出批示指示11次,其中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分别对农垦改革作出2次批示,对加快推进“两个三年”重点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至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4个月内召开了2次全区电视电话会议,大力度、全方位推进“两个三年”重点工作。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农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大伟,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农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春明先后深入农垦基层企业,调研检查“两个三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传导了压力,切实推动中央和自治区政策落地生根。

针对部分市县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进度不理想等“老大难”问题,自治区充分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将农垦改革“两个三年”重点工作纳入全区12个市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建立督查的常态化机制,每月对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动态排名通报。同时,制定《全区农垦改革“两个三年”工作责任书》和《任务分解表》,并下达给12个市,将问题清单变成工作清单、责任清单,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措施要求。12个市向涉及农垦改革的42个县(市、区)分解下达任务,层层传导压力。2018年底,自治区级考核验收工作把对各市的考核验收与自治区绩效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组人马、两个考核、一个结果”考核模式。事实证明,绩效考评对各市县压紧压实责任,加快“两个三年”工作进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广西农垦改革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的多次表扬和肯定,希望广西继续深化农垦改革,为全国探索出可借鉴、可评估、可复制的经验。2018年,广西农垦圆满完成中央下达农垦改革“两个三年”硬任务,圆满完成自治区党委下达的集团总部机构改革、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企业优化重组等重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集团年度经营目标,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18亿元,增长6.3%,实现营业利润3.2亿元。

2019年1月2日,新年伊始,鹿心社听取广西农垦改革情况汇报,对农垦发展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要求广西农垦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垦改革的任务,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立足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整体实力,在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中更好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为建设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今,随着“改革攻坚”工作的逐渐落实和“一年打基础”目标的基本实现,广西农垦开始步入“发展攻坚”阶段,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阔步前进,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不移发展好“一核三新”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广西农业领域航母,扎实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农垦全面振兴,不断谱写农垦事业新篇章!


【短评】

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中,广西农垦唯有彻底去除行政化,实行企业化运营,参加市场化竞争,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激发其内生动力、发展活力,从而不断增强其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顶梁柱。

“改革前途光明,不改革死路一条!”广西农垦人用行动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朝着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实现农垦全面振兴的目标砥砺奋进!

正如许多农垦职工说的那样,此次改革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之深远定然也是无法估量的。

对广西农垦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时代的新姿态、新作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广西农垦报社)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