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围绕“突出特色、彰显示范、做大产业、做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先后被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农场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果蔬储藏基地和生猪出口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厂。
一、黄泛区农场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
1.加大投入,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保障机制。为确保农业增产、职工增收,农场实施了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小麦生产资料垫支、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更新、盐碱地改良、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修建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如每年的小麦生产资料垫支,仅钾肥、尿素、磷肥三项,农场垫支额就高达1100余万元。总场还设立了每年50万元的农业风险基金,从制度上提高了职工种地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006年以来,农场利用国家项目支持和自筹资金,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完善农业基础 设施,基本建成了适合农场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及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营造起能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全场1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喷灌浇水,其中半固定地埋喷灌4万余亩。全场耕地能3天浇一遍水,且用水量比大水漫灌节约60%,浇地成本节约50%,速度提高近3倍。
3.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物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场先后投资3582万元用于农机设备更新改造。目前,全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2台,大中型收割机230台,机械总动力达6.43万千瓦,各种农机具2644台,机械作业率达到96%,居全省领先水平。2011年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农场利用先进雾化喷灌设备对小麦进行灌溉的消息,2012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农场大型机械化收割小麦的照片,彰显了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运用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4.加大科研投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场现有农业技术人员223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4人,高级农艺师32人,农艺师95人。地神种业农科所拥有300亩高标准试验田,每年科研经费投入200多万元。五年来,先后培育新品系20个,获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11个。每年做杂交组合5000多个,拥有各世代材料1.2万份,并在海南省设立了50亩的育种站。在全场及周边地区成功推广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化学除草、节水灌溉、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重大技术。全场16个农业生产单位的31名农业技术人员都建立了科技示范田,通过“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
5.坚持标准化生产,用标准打造品牌。为确保生产管理和操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农场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生产和管理,对黄金梨、生猪等产品建立了质量追搠系统,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业上坚持了“统一区划种植、统一种源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检验收、统一收储加工”的“六统一”政策。配套实施了“统一供应农药化肥生产资料、统一免费土壤化验和配方施肥指导、统一免费职工技术培训、统一兴建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统一对农机购买进行补助、统一对合格种子进行加价回收”的“六统一”辅助措施。坚持用标准打造品牌,目前农场已拥有“地神”、“绿原”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场年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达6500万公斤,占河南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13%、全国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3.5%。
6.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发展健康养殖业。按照现代养猪防疫的要求,依据猪场的生产工艺特点,把猪场生产分为妊娠产仔区、保育区、生长育肥区、销售区等四个区域,各区之间相距50到100米,中间植树种草,周边安装防护栏,杜绝人群、猪群以及物品的串通。猪群需要周转和销售时,按照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只允许猪群从上一个生产区流入下一个生产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进全出。在每个单独的生产小区内,实行净、污道分离,减少环境污染。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500吨的大型污水发酵沼气生产设施,猪场猪粪和尿液分离,采用干清粪工艺,猪粪集中堆积并拉运到有机肥厂,通过发酵处理,生产生物有机肥。猪的尿液等污水集中排放,经过暗沟排到污水处理厂,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全场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提供种猪3万头,年供应香港商品活猪3.5万头,占河南省供港活猪的1/6。另外还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万吨有机肥厂和生产养猪设备的畜牧机械厂。
7.探索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途径。总场成立了信息办公室,办起了黄泛区农场网站,利用多媒体技术向用户展示企业产品、技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树立现代企业形象,增值企业无形资产。投资100多万建起了局域网,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短信等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政策、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病虫疫情防控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等信息,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者提出科学指导意见。许多职工在网上查阅信息、咨询技术问题和进行简单交易。
8.培养新型农工,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为提高职工素质,农场编印了8000余册《企业文化手册》,系统地对职工进行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教育。以农场培训中心为阵地,多次举办在岗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后备劳动力岗前培训及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共培训6000多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编写出版了《农业实用技术读本》,编制和印发《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其他作物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3000多册。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1.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加快促进农垦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效益。要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职工素质高的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开展超高产攻关和技术推广活动,采取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饲料转化率、牲畜出栏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和入户率。跟踪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方法、技术装备、良种良畜,加快消化吸收和研发,实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本土化。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选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种畜(苗),将地神种业公司、鑫欣牧业公司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集团。搞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用农业标准化引领生产各环节,对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实行全过程控制。
2.优化农业结构,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支柱及优势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优化种养结构,提高养殖比例。保持和提升种植业、养殖业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加快场部城镇建设和分场居民社区建设,拓展就业门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业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区流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建设渠成网、树成行、田成方、土肥沃的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综合规划农场道路建设,提高场区道路等级和田间道路质量,增强农产品运输能力。继续开展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林和治沙林为主的生态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规模化养殖小区及养殖场配套设施,提高良种化水平和供种能力,促进养殖小区及养殖场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快速应急反应体系和动物疫病检测体系。完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作物各生产环节的农机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提高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配料、饲喂、除污、防疫等工厂化养殖机械。加强良种繁育、科学施肥、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气象预报、人工增雨、防雹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仓储、保鲜和运输能力。
4.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深化国有农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职工负担。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完善土地租赁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办法,实行职工身份田“货币化”,推进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职工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协会,提高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基地联动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5.多措并举,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用好项目资金。积极引导战略投资者、民间资本、非国有机构投资者、基金、外资等投入农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开发等领域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推进集团化、股份化和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快提升现代农业人才素质。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企业家、高新科技人才加入农垦团队,培养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农机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领军人物,形成管理、技术、营销等各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为培训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业队伍。
7.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办好农场信息网,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相关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提出科学指导意见;开展有线电视专题服务,建全视频数据库,打造农业电视专栏;继续重视科技小报、明白纸、分场信息专栏的信息服务功能,确保信息服务不留死角。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以粮食生产为突破口,开展农情监测、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实时监测;以生猪生产为突破口,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开展环境监测、饲料投喂、远程诊断。逐步探索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模型,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上直销店,实现网上展销、拍卖、交易、订购、支付等功能。加大品牌网上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注重培养农场职工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产销难题,使广大职工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实惠。
8.加强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扩大产业带动。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保护价收购、股份分红、订单农业、价格联动等方式,与周边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场粮、果、种业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布局调整,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品牌优势。
9.加强场地协作,扩大服务带动。发挥黄泛区农场基础设施、现代化装备和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的优势,积极为周边农村提供代耕代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治、灭虫防灾等跨区作业服务。利用农场的优质种质资源和良种基地,增加良种向农村的供应量,扩大良种覆盖率。利用农场商贸流通企业和逐渐发育成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利用农场的培训设施,扩大对周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咨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优势,主动走出去开展服务。
(作者系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长)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