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事业 辉煌的历程

时间:2016-10-13作者:郭书田 来源:《中国农垦》2016年第4期

    现代农垦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成建制转业官兵以国营农场的形式,在亘古荒原开发建立起来的,也称军垦农场。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以人民解放军二、六军为骨干,加上国民党起义的26兵团以及民族武装部队为基础在戈壁滩建立起来的;黑龙江垦区先以铁道兵转业官兵在牡丹江,以后由10万解放军转业官兵在黑龙江与松花江的涝洼地建立起来的;广东湛江与海南岛的天然橡胶垦区是以农建一、二师为骨干建立起来的。他们都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创立者,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为了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与管理,1956年在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届农垦部,由王震同志任部长,被外国人称为“开拓大臣”。对新疆、黑龙江、广东以及后来作为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的云南西双版纳垦区等四大垦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以中央为主的管理体制。
    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国营农场由农林部农垦局和国家农垦总局管理。为了备战的需要,中央决定以大军区为单位组建一批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建师,由现役军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并安置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了国营农场的体制,建立了第二届农垦部,由高扬同志任部长,实行改革开放,使农垦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是在1964-1984年间从事调查研究工作,亲身经历了农垦事业发展过程,感受至深,受教育甚大,终生难忘。
    农垦事业既是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产业,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拓的崭新事业。
    农垦事业经历了史无前例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无论是四大直属垦区或是地方国营农场,已成为农业战线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样板,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走在全国前例,对周边农村发挥引领与模范作用,创造了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宝贵经验。
    黑龙江垦区发扬“地窝子”与“马架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建立起以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为代表组成机械化生产队为主体的国营农场群,使“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不仅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把涝洼地改造为高产水稻田,并通过“场县共建”,以大马力机械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村,形成第二个“北大仓”,使全省一熟制的粮食产量超过两熟制的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创造了“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四高”现代生态农业。七星农场投资4000万元建成1 万平方米的设施农业,由35名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生产无季节与地域差别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堪称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样板,每年接待观光游客10万多人次。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现代农业产业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三大差别,正在逐步消失。此情此景,令人鼓舞。
    广东、海南与云南的橡胶垦区培育的新品种与创建的一套栽培技术规程,使橡胶种植超越了北纬17度的禁区,达到23度,有力地突破了外国对我国的封锁,被国家科委授予“一等发明奖”。在一些戈壁、沙漠、重盐碱、滩涂等不毛之地开垦建成稳产高产商品粮基地,不仅获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改善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农二师的二十九团、北疆的哈密垦区的红星二场等将白茫茫的重盐碱地改造为现代农业的沃土良田,成为农业战线的奇迹。
    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大部分分布在祖国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了开荒生产之外,还要承担“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特殊任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队”的作用,在加强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与安全,反对东突厥斯坦等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促进社会稳定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了稳定新疆的局势,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参加的专题会议,果断地决定对兵团实行军管,颁布了十二条规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决定非常必要和及时。全国其他地方在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基础上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与农建师,安置了数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并使他们锻炼健康成长,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动人事迹的模范,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黑龙江垦区的军川农场十三连上海女青年顾学妹一年养猪800头,受到李先念副总理的表彰。云南垦区景洪农场的女青年裴丽娟,把橡胶林段管理与提高割胶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高产的经验,被人们称之为“神刀手”。一部分优秀青年经过大学教育后成为党政部门的领导人。他们至今还怀念在兵团的难忘情景。
    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特别是边境农场实行“亦农亦兵、寓兵于农”的方针,建立有武装的值班连队,在保卫祖国边境安全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黑龙江垦区在维护珍宝岛主权的战斗中,发挥了转业官兵的优势 ,在江底缴获了入侵的大型坦克,成为在军事博物馆供人参观的展品。
    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立起来的,自然会出现“企业办社会”的格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服务,并形成一大批以场部为中心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小城镇。还有一些反映农垦事业发展变化的文化产品,如《老兵新传》《军垦战歌》电影以及《当代中国农垦》专著等。作为农垦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高兴。

要办中国式的国营农场

    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开始建场时,由于缺乏经验,曾以苏联的国营农场为榜样(在黑龙江建立了由苏联援建的友谊农场),学习国营工业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自然会出现脱离中国农场实际的缺陷,造成“三低一高”(产量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亏损高)的局面,这是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的必然表现,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切,并提出要办中国式的国营农场的主张。据此,农垦部党组经过调查,逐步提出改革方案。
    首先经国务院同意改革财务收支两条线(利润上交,亏损全补)办法,实行“利润不上交,经营亏损不补”的大包干办法,这是在国营企业中最早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调动了农场的积极性,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接着,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提出全面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十六条方案,经中央同意,在全国推行。其中主要是为了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实行“包定奖”办法,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以及“一家班”办法,最终形成职工家庭农场,创造了“大农场套小农场”,把生产任务与劳动报酬结合起来的新模式。这些措施虽在“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抓管理险上加险”的思潮下受到冲击,但改革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农垦系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部门。在联合国支持下,集中了一批专家,开展了对亚非一些国家的农业援助项目,收到良好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的进程,学习南斯拉夫的经验,作了实地考察,召开了专门会议,形成纪要,经国务院批准在各地实行(国发183号)。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行者。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最早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一是引进美国大型农机具装备的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创造了每位直接生产工人平均生产20万斤粮食的记录。二是天津葡萄园农场与法国企业合资建立“王朝”葡萄酒厂,是最早的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三是与日本绵业株式会社在黑龙江建三江垦区,第一家用补偿贸易方式在30万亩的白浆土地上实行改造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近些年,一些靠近边境的农场“走出去”,在异国建立粮食、橡胶等生产基地,实现了双赢,增进了友谊。

历史是一面镜子

    毋庸讳言,在农垦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较大的失误。如为了追求发展速度,曾提出实行“五边”(边勘测、边设计、编规划、边生产、边建设)方针,加上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开荒指标,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对此,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作了纠正。1962年在南宁召开的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并制定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总结和记取这些历史经验,可以发挥以史为鉴、防止重蹈覆辙的作用。
    农垦事业的发展又一次充分说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此,要向战斗在农垦第一线的产业大军致以崇高的敬礼!在发展过程中虽有曲折,但总的形势是好的,前景是广阔的,值得欣慰。最重要的是,除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大军的人力资源,以及上万亿元国有资产外,还有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及重要的精神文化基因。如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勇于攻坚的战斗精神,调动农场、生产队、职工积极性从而产生活力能够创新的机制优势,农工商综合经营、产学研一体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优势,还有王震、萧克、陈漫远、姜齐贤、刘型、张仲瀚、张林池、刘培植等新中国农垦事业创建者体现的党的优良传统,以及毛泽东同志倡导并身体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与工作方法的实践效果等。这些都是农垦的精神财富,无价之宝,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牢记并大力弘扬这些法宝,就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农垦梦”也是“农垦魂”,必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两个100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再立新功。
    最后,我以“我的农垦梦”为题,写了几句顺口溜,与农垦人共勉:
    强国富民中国梦,农垦誓当排头兵。
    牢记历史不忘本,弘扬党的好传统。
    革命自有后来人,青年学子展才能。
    现代农业产业军,与时俱进贵创新。
    练好过硬强本领,千秋大业建殊勋。
    勇攀世界最高峰,构筑钢铁新长城。

(郭书田,1931年生,内蒙古人。1949年以来,先后在清华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农垦部、农林部、农牧渔业部、农业部任职,1992年离休。其中,1964-1984年间,先后在第一届农垦部、农林部农垦局、国家农垦总局、中国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第二届农垦部任职。)

责任编辑:张 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