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瓜四十载 蒲草报春晖

时间:2014-12-23作者:郭红伟 王 波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7期

    蒲元宝是陕西农垦华阴农场第六作业站职工、陕西农垦种业公司西瓜研究室育种专家。从1974年开始从事西瓜育种工作,蒲元宝已在这个领域深度耕耘四十载。到目前为止,蒲元宝已持有30多个自有的品种资源,在全国中熟西瓜品种(杂交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培育出了改良红冠龙(1208)、华垦11号、华垦24号、华垦30号等优良中熟西瓜品种(杂交种)。
    蒲元宝自幼失去双亲,是一个流浪街头的孤儿。后来由民政部门将他送到西安一家社会福利院长大成人,又公费供他从小学到中学毕业。1966年4月蒲元宝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华山脚下、渭水之滨的国营陕西华阴农场,从此与农垦事业“缘定今生”。
从小饱尝流浪之苦的蒲元宝,心中时刻牢记:党是他的救命恩人,人民是他的父母。几十年来,扎根农垦,爱场敬业,在事西瓜育种科研上,成就卓著,贡献突出,2002年4月被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05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国资委系统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奖。
    党和人民给予他诸多殊荣,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现在他仍然辛勤耕耘在自己的科研试验田里。

一、刻苦自学 夯实基础

    对于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蒲元宝来说,要去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确实困难重重,首先专业知识的贫乏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决心战胜科研上一个个“拦路虎”,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党和人民。面对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点一滴地消化理解,直到弄懂、搞通。白天有时一个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夜深入睡躺在床上还在继续思考,脑海灵光一闪突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一下子从被窝爬起来,重新作测试,直到搞出结果才肯罢休。
    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试验数据和计算公式,他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迎着凛冽的西北风,天刚蒙蒙亮就骑着自行车到五六十里外的一家农业科研单位请教专家。当他离开这家单位时,已经天黑了,一路上他边骑自行车边思考着问题,突然撞到路旁一个水泥墩上,连人带车子一下翻进冰冷的水渠中。当时冬灌,幸好水不深,他浑身湿透,打着哆嗦,干脆不骑自行车,推着车子步行了三十多里路,赶天亮才到家门口,一进门,妻子都认不出他来了。
    蒲元宝就是这样在科研工作中有一股“犟牛”劲,遇到生产中一个疑难问题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外出交流或考察,总是随身带着书籍、钢笔和笔记本这“三件宝”,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车站、公共汽车上都抽空抓紧学习。每逢春节,同宿舍有家的同志都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宿舍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时也正是他学习钻研的最好机会。他独自一人躲在宿舍里,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记笔记,除了吃饭,大家很难见到他。
    蒲元宝除了借阅资料和书籍外,还从自己当时每月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些钱购买了大量的专业教材,先后自学了农业中专、大专和研究生的教材。几十年来,他作了50余万字的自学笔记,积累了雄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科研资料,从而为他能独当一面从事西瓜制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

    蒲元宝是从1974年开始从事西瓜育种工作的,领导的嘱托和信任使他与科研工作结下了不解情缘。当时西瓜杂交育种在农垦系统还是一个空白点,根据当时农场生产发展和市场的的需求,他自定方向,自选课题,边干边学,大胆探索。那时多数人对他这种作法持怀疑态度,谁也不相信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工能培育出新的西瓜品种。面对来自他人的怀疑、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他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刻苦攻关的决心。
    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场里给他提供了土壤、水利条件好的土地供他搞育种。这一年,西瓜出苗后,他整天蹲在地里,一边管理,一边观察,由于精力高度集中,有时竟闹出笑话,连时辰都搞不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他在西瓜育种上出了成果,制出了1000斤西瓜种子,与有关种子部门协商,全部销售出去,种植户普遍反映良好,一些科研单位主动寻求与他合作。
    1991年他承担了有关科研部门的育种任务,当时的主攻目标是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西瓜成熟的季节正是七月中下旬伏旱高温天气,他头顶烈日,冒着近40℃的高温,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每切开一个西瓜都要用折光镜观察鉴定,用尺量、秤称,硬是从近万斤西瓜中筛选收集了54.5克自交系新品种。下午当妻子把饭送来时,看见他躺在瓜旁,以为他累了睡着了,连叫了几声没见动静,赶紧掐人中穴,他才慢慢醒过来,原来是中暑了。妻子扶他走进瓜棚,这时才发现中午的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妻子落泪了。
    1992年他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研制出的73千克“1208”杂交种提供给第五次全国西瓜区试,获1994—1995年区试优质丰产组综合性状全国第一。专家的评语为“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运性强,准予全国推广。”由于该品种抗逆性好,有效解决了西瓜地倒茬年限不足的问题,先后在全国10省市17个试验点进行试验。从各地试验结果及反馈的信息看,“1208”从东北、西北到华东、华中以及海南岛均表现良好,一般亩产4000公斤左右,在肥水及管理条件好的地区亩产可达5000公斤以上,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优良品种。现在,“1208”已跨出国门,在十几个国家种植。对于一个品种西瓜来说,时间最长也不过十二三年,“1208”却不然,时至2013年夏天,其风头犹劲。
    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不前,在西瓜育种科研上继续攀登,1996年他培育出的“9658”西瓜新品种,属红肉高产型,单瓜重量达20千克以上,亩产超过万斤。一世纪之交,他再次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研制出“94-6”,获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第一,现已大规模制种销售。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培育各种优良西瓜品种达6000公斤,自交品系300多公斤,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万亩,创经济价值过亿元。
    几十年来,蒲元宝先后研制出西瓜新品种有红肉“新澄一号”、“金城8号”、“新澄”无籽瓜、“郑杂5号”无籽瓜、小籽红肉“久比利”、小籽“金花宝”、“新红宝”无籽西瓜等。截至2014年,他积累掌握西瓜育种资料2500份,有200个提纯达25年以上的自交系,比一些专业科研单位占有的材料还要多。
    跨入新世纪以来,蒲元宝在西瓜育种上进行大胆创新,刻苦攻关,对“红冠龙”父、母本退化经过提纯复壮,保持了原种性,重新命名为“华垦10号”。近两、三年来全国有7个单位共定购900斤进行制种,面积达4000余亩,可产杂交种20万斤以上,推广面积达80多万亩,占全国中熟品种面积的15—20%。经2002—2004三年试验又研制出“华垦11”西瓜品种,经专家试验比“1208”、“西农8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该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抗低湿能力强,正在全国各地推广。接着“华垦12”又将诞生。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来又研制出“双早3、双早4、双早5”3个适应于大棚生产的早熟品种,其中“双早3”订货人愿以高于市场4倍的价格订货,2012年至2013年他又研制出“华垦36”新品种,这一个个新的科研成果犹如一颗颗明珠,闪烁璀璨,大放异彩,饱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和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扶贫帮困  共同致富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蒲元宝西瓜育种示范效应带动了本场及周边地区西瓜产业的兴起,使广大职工从种植西瓜中得到了甜头,脱了贫,致了富。然而他仍然居住在70年代盖的简陋的房子里。前几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他种的西瓜先后亏损达5万多元,家里仅有的积蓄也搭进去了。在没有较先进的设备和测试条件下,在十几平米简陋拥挤的房子里自制仪器,贷款搞科研。为了节省资金,他和妻子尽量少雇民工,全靠夫妻俩没黑没明的在地里干活。可是当得知本站职工贾作营因家里出事无钱交地费时,他却慷慨解囊相助,一次拿出2800元钱帮其垫付了地费。
    1994年,他看到本单位两位职工家庭生活困难,欠款多,就主动让他们参加制种经营,传授经验,指导他们搞好田间管理。一年下来,这两位职工一次还清了债务,渡过了难关。2002年他被评为省劳模后,政府奖励了5000元,他主动要求捐给公司作为扶贫基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他又将政府奖励的10000元奖金主动全部捐给公司,设立爱心助学基金,用以解决公司困难职工子女的入学困难。2013年农场职工吕向阳夫妇不幸遭遇车祸,他又慷慨解囊,一次捐助2000元。蒲元宝扶贫帮困的事例,大家说起来都如数家珍。

四、继续攀登  再创佳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正好是蒲元宝精神境界的最佳写照。他在西瓜育种科研上所取得的成就,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在的瓜中熟、高产、优质三项攻关技术成果,目前可以说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他并不满足,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又有新的打算:一是对原有的西瓜品种资料进行加代提纯复壮选育,力争培育出西瓜3交种和4交种;二是研制少籽瓜及白肉瓜;三是培育适宜工厂化生产和大棚生产所需品种;四是创建一个集科研、生产、营销与培训为一体的机构,吸收一批年轻职工、青年学生,带领他们一道研究西瓜、棉花、小麦等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营销份额,为下岗工人和社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场所。我们相信他的设想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陕西农垦集团华阴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