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条模式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14-12-23作者:李瑞国 许西河 朱翔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7期

    随着食品安全呼声的不断升级,“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立足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积极探索采用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从食品生产的源头抓起,严格监管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案。

优良种苗源头保障
    “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条,是从选种开始,经过种植、管理、加工、流通等相关环节,最终将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到餐桌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种植和养殖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环节。
    优良种苗保障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第一步。南阳湖农场依托“九五”种子工程,利用土地资源、农业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小麦良种一体化工程,实施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有偿供应良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验、统一组织入库、统一对外销售、统一进行结算的“七统一”管理细则,确保农场提供良种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每年农场加工销售2000余吨“南阳湖”牌小麦良种,不仅满足农场自给,而且销往其他省市。农场自建有种猪场,自行引入优良种猪,开展人工授精繁育,不仅满足自己育肥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周边养殖户提供种猪需求。农场的孵化场、鱼种场、种苗场等,为发展水产全产业链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种苗基础。

科学种养多种模式
    科学种养是“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一环,南阳湖农场场址为湖区浅滩,土壤富含有机质,为发展绿色生态产品提供了土壤、水源保障。农场引入推广沼气生态循环模式、生物反应堆生态循环模式、微生物菌肥循环模式等,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保障了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
    ——沼气生态循环模式。就是将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收集,通过农场两处大型沼气站再利用,变废为宝,产生的沼气用于职工家庭、食堂、发电、猪场加温、大棚沼气灯加温等生产生活需要,产生的沼液、沼渣富含氮、磷、钾等有机质,经管道直接供给粮食、果蔬生产基地,替代传统的化肥施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有机质不仅改良土壤,增加产量,而且提高作物抗病防病能力,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
    ——猪舍菌肥生态循环模式。采用“自然养猪法”秸秆生态循环新技术,将秸秆作为垫料铺在猪舍内,并使用专用菌种对猪粪尿进行分解处理,1—2年内,即将秸秆及猪粪尿转换成生态肥料,直接返田施用,起到了与沼液、沼渣同样的肥力效果。
    ——生物反应堆生态循环模式。采用“生物反应堆”新技术,将秸秆、辅料、菌种进行拌匀,直接埋置于果蔬设施基地,腐熟后生成有机生物肥料,既降低生产成本,减缓作物病虫害发生,又提高粮食、果蔬等农产品产量、品质与安全性。
    ——微生物菌肥循环模式。利用ETS微生物菌种,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出有机肥料。
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农场已成为当地供应中高端果蔬的主力军,其中番茄、辣椒、黄瓜等被认定为绿色食品,韭菜已顺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自主加工安全可控
    农场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相继成立了饲料厂、面粉厂、肉联厂、果蔬保鲜加工厂等相关企业,为生产供应放心食品提供支撑。
    饲料厂严把原料加工关,坚决拒绝不合格原料入厂加工。生产工艺上,做到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确保饲养牲畜的“入口”安全。农场生态饲养的牲畜,经农场自建的肉联厂统一宰杀,避免了因不良屠宰而带来的口感下降。面粉厂以农场特产的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凌荷”牌面粉,不含任何添加剂,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并以其天然色泽、芬香浓郁、筋力高、口感好等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客户信赖。果蔬保鲜加工厂严格执行环保、安全、保鲜、卫生的标准,对刚采摘的果蔬进行清洗、分级、修整、包装,确保供应放心安全的果蔬。

高效监管规范运营
    再完美的方案也要有制度保障,特别是全产业链模式下的各个环节相互依托运营,更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农场自开展全产业链模式运营以来,始终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都硬的原则,确保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高效、标准化运营。
    各单位、各环节均建立起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质量安全责任制,在全场上下推行质量“零容忍”工作制度,严格准入、准出制度。配合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制定农兽药残留标准,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2012年农场实施农垦蔬菜质量追溯建设项目,实现了蔬菜产品“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
    南阳湖农场从种苗选育、仓储、农产品生产加工到订单处理、物流配送、批发零售实施了一条龙的规范高效运营。农场通过建立有机蔬菜基地、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真正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产品专卖打响品牌
    在农业科技上下功夫,用有机肥取代化肥,用生态灭虫代替农药,只是搭建了食品安全生产的框架,真正实现“舌尖上的安全”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流通渠道。2008年农场场长王海存提出了“打造南阳湖自己的品牌,构建农场自己的物流销售网络”的构想。基于这一构想,农场开始探索构建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络,2008年在济宁市区设立了第一家农场专卖店,当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在成功试运营的基础上,农场成立了专门的销售队伍,相继在济宁市区开设了17处南阳湖农场专卖店,不仅配备了电子收款、电子监管系统,而且采用统一店面设计、统一服装、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运营模式,自己的果蔬配送物流体系,每天将最新鲜的果蔬送到专卖店。经过几年来的运营,南阳湖农场系列食品已经成为当地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为确保绿色果蔬第一时间送至居民的厨房,专卖店还开通了新鲜果蔬预订服务热线,基本形成按需、按量、保质保量的绿色果蔬供应链,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当农场的绿色食品通过专卖店进入到济宁市民餐桌时,不少市民感叹“口感回到了七十年代”。正是这质朴的评价,农场的口碑随之而来:猪肉口感好,有嚼头,肉味香嫩;面粉保持了天然的麦香、入口透出真正的原汁原味;果蔬味道纯正,保持了原生态的清香与口感;天然的淡水鱼肉无比细嫩;香油香味浓郁、自然纯香。这些赞誉已经成为济宁市民的“口头禅”。

农家田园广迎宾朋
    良好的口碑、极富特点的产业模式,吸引了全国同行们前来参观考察,农场接待各类观光游客逐年增多,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达12.4万人次。农场还相继承办了全国、全省各类大小会议十余次。为让远来的游客品尝到农场的食品风味,农场自办了绿色餐厅,小到一根面条、大到全鱼宴,餐桌上摆满了由农场自产农产品加工成的各类菜肴,让这些游客赞不绝口。为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农场还开设了11栋农家院。住进农家院,不仅可以体味农家的田园生活,而且可以自己动手,采摘绿色蔬菜,钓野生鱼虾,捡拾林下散养鸡蛋,或是采购农场林下散养的猪、羊肉,用农家院里的地锅炖出香气四溢的家常菜来。农场绿色天然的食品不仅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同样受到来此观光品尝的朋友的倍加推崇。一位来到农场绿色餐厅就餐的湖南朋友,举起泛着麦黄色的原味馒头赞不绝口:“这么纯正的馒头,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品尝到了!”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