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民生工程 努力建设幸福农垦

时间:2012-10-09作者:赖诗仁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5期

  2011年,广东垦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大力促进结构调整,使垦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12年是垦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农垦的关键一年,今年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重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建设幸福农垦,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广东农垦经济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农垦社会总产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农垦生产总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主营业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出口商品总金额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职均收入30000元,比上年增长12.5%。

一、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是垦区的基础产业,资产总量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分布广,与二三产业利益关联度高,必须坚持不懈地下大气力夯实夯牢。
  加快创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规模橡胶基地。橡胶产业是垦区两大经济支柱之一,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机遇和条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拥有150万亩胶园的目标任务。国内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好橡胶组培苗、抗旱定植、 葛藤覆盖、胶林间(套)种、专用配方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确保4月底前完成新种5.5万亩。加强技术督导,将中小苗劳均  管理规模扩大到3000 ~ 4000株水平。强化橡胶“六龄苗”工程,确保第三代胶园在明、后两年大面积投产。抓好当年割胶生产,配好胶工队伍,确保不丢树位。做好国内农场残次胶园更新淘汰规划,逐步将工作重点从开垦新植转变为优化提升胶园质量上来。
  建设国家级水平的甘蔗种植基地。垦区甘蔗生产的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高糖高产,关键是依靠科技,目标是“两增一稳”,即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总产稳中有升。要推广甘蔗优良健康品种,力争全年繁育甘蔗组培苗200万株。建立若干个大型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示范点,将旱坡地甘蔗可灌溉面积提升到30万亩以上。扩大丰收、华海、广前3个万亩甘蔗高糖高产技术创建示范区,继续推广甘蔗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成华海、广前生物防治所,完成生物防治面积10万亩。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启动甘蔗灾害保险机制。
  稳步发展农垦特色高效农业。在推进粤东垦区剑麻产业扶贫项目的同时,加快建设印尼广垦东方剑麻基地,2012年力争完成育疏植苗260万株,新发展苗圃基地1350亩,建立剑麻种植样板田4500亩,并做好纤维加工厂前期建设规划。以广垦油茶公司为龙头,在粤西部分农场建立10万亩油茶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5万亩,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形成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油茶产业链。推进广垦沃而多原种猪场二期项目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加快建设火炬、红湖、东升、海鸥、建设、曙光、水丰、鸡山、红十月、葵潭等10个1 ~ 3万头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确保年内有7个以上能建成投产。密切关注生猪市场行情,加强良种推广、品牌培育和产销衔接,建立生猪专业销售公司,构建广垦生猪销售市场网络。乳业基地要以燕塘阳江牧场为样板,加快规划建设新的奶牛养殖场,适应乳业规模扩张对奶源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田水利,实现旱涝保收。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依托湛江丰收生物肥厂、茂名名富生物肥厂和阳江广垦绿园生物肥厂,加大力度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培肥地力技术,全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90万亩。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推行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创建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示范场。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今年垦区已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80万元,创近年来新高。要围绕深松整地、机械开垦、机械植保、精量播种、膜下滴灌、茎叶还田、作物收获储运和自动化饲喂等环节,落实好配套资金,规范实施、全面完成农机购置项目。充分发挥广垦机械公司、广垦农机公司优势,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提升垦区农机自主创新水平。

二、加强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主题和重点,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今年,要在垦区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垦区的应用。在种业创新方面,以橡胶、甘蔗、剑麻、生猪、对虾五大种苗繁育中心为平台,以优质、高产、多抗为导向,积极引进培育与垦区生产条件相适应的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在综合生产技术方面,以广东南亚热作科技园(茂名区、湛江区)为平台,重点加强应对自然灾害、节本增效、节能减排、优质农产品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两覆盖”,我们要积极争取政策、利用政策,加快建成茂名科技园培训基地,新建或改扩建一批科研业务用房,配备检验检测、推广服务等仪器和交通工具。继续完善省农垦科技中心、广垦热作所和湛垦科研所科技设施,全面推进44个农场科研所(农技推广站)建设,构建起“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打造一批高产创建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等现代农业“窗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示范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培训”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完成新型农工培训2万人(次)、农技骨干培训2000人(次)。加强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大中专毕业生400人以上。规划建设适量廉价公租房,优化农场招才引智环境。继续探讨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实施办法,有效控制企业新增普通员工,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三、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壮大集团实力

  近几年,随着垦区小城镇建设和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广东省“三旧”改造和“双转移”政策的推进,垦区的资源优势被大大激活。我们要顺应趋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壮大农垦经济实力。
  继续推进资本运营。对广垦橡胶集团、广垦糖业集团、燕塘乳业公司、粤垦投资公司、广垦畜牧公司等龙头企业,因企制宜采取股改上市、发行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稳步做大企业经营规模。对贸易流通企业,广泛采用仓单质押、应收应付款融资、进出口信用证押汇等方式,保证流动资金,做大贸易总量。继续开展海外项目“内保外贷”业务,积极争取项目所在国银行直接融资,努力化解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此外,还要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扩大国家政策性融资力度,妥善处理农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历史遗留债务,为垦区长远发展扫清障碍。
  加强国有土地开发利用。目前,垦区国有土地累计确权发证率达到98.2%。各级要在保护好国有土地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积极争取农综开发、土地整理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鱼塘),不断提升收益水平;同时,深化垦地合作,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按照“转让一点、开发一点、预留一点”的原则,高起点做好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条件的农场,争取设立一批中心队,将分散的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归并到场部集中开发使用。
  全力推进“三旧”改造。继续抢抓“三旧”改造政策机遇,通过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盘活用好农垦在大中城市和城镇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按照“拟上项目保开工、在建项目保进度、竣工项目保验收”的要求,做好“三旧”改造各个环节的工作。尚未签订合作协议的开发项目,要尽快选定合作对象,商定合作方案,力争燕塘工业园、深圳六联、省农垦中心医院、湛垦一机厂、廉江糖厂等“三旧”改造项目年内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广垦国际商务大厦、省农垦科技大厦(二期)、深圳宇联仓储大楼(三期)、阳江农垦商务大厦和广州萝岗轻电机厂、深圳大众山工业区等“三旧”改造项目年内动工。
  积极拓展物流服务业。留用地资源是近年来垦区新拓展的一项重要资源。要抓住垦地合作不断深化的重大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农垦留用地指标。要将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和农垦系统的实际结合起来,对留用地开发利用作出总体规划。要多渠道招商引资,多形式筹措配套资金,分批分期、有序开发留用地资源,建设一批厂房、仓库、专业市场、商业化居住小区等,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垦留用地用于开发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时,应留出部分物业,用于保障企业长期收益。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与省工信委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打造绿色农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努力实现种养产业配套、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废弃物资源化互用。当前,重点围绕开发垦区生猪养殖资源,打造集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供应、集约化养殖、废弃物再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全面启动建设16个大中型沼气项目,推广职工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进一步清洁农场水源、田园和家园。
四、继续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在高度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在生产要素日益偏紧、生产成本日趋上升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应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
  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天然橡胶、蔗糖、剑麻等为重点,扩大对外农业合作开发规模。积极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各项“走出去”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境外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控,不断提高涉外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金融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增强集团投资能力。继续推进“西进南拓”战略,尽快使已建成的5家海外橡胶加工厂达产达效,同时稳步扩大海外橡胶种植和租赁规模,动工建设马来西亚、泰国橡胶种苗繁育中心和泰东、泰南2家橡胶加工厂。
  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步伐。通过改造提升、转移提升、多元提升、扩张提升等方式,加快垦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广前糖业公司15 ~ 20万吨/年精炼糖项目,推动华海糖业公司万吨结晶果糖项目。尽快做实广垦糖业集团,2012/2013榨季将垦区直接经营的糖厂扩大到8 ~ 10家,力争收榨甘蔗490万吨,产白砂糖50万吨、酒精3.5万吨以上。继续推动燕塘乳业股改上市,以此为切入点,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搬迁乳品新工厂,建设新牧场,推动燕塘地块“三旧”改造。抓紧筹划三马水泥厂技改项目,提升产能。
  深化经营机制改革。落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意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日常运作。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上市要求,选择畜牧、剑麻、酒精等产业,抓紧培育2 ~ 3个上市主体。鼓励农业企业经营制度创新,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模拟股份制经营试点,总结经验,加快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清理规范各类承包合同。以互联网为载体,启用垦区信息化办公平台、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农场土地精确化管理平台、农机具购置平台、大宗产品商务交易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科学精准管理。
抓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已列入计划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并抓紧实施,尽快达产达效。高质量做好2013年项目申报工作,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点生产经营项目,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暂未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的单位,要认真研究、学习领会文件政策精神,争取将企业发展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持。

四、坚持民生为重,发展社会事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推动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更大实效,努力让职工群众对垦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满意,对垦区富裕安康的物质生活满意,对垦区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满意,对垦区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满意。
  努力建设“城市后花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三化”进程全面提速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场与城市的距离和差别正在逐步缩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我们适时提出把农场建设成为“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定位。首先,借鉴城市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农场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坚持按照长期性、超前性、可行性和配套性要求,着力对农场小城镇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通过农场职代会等形式,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其次,借鉴城市的建设理念,统筹使用好税费改革、水库移民、公路建设、水利建设(安全饮水和小水项目)、一事一议、文化信息、扶贫开发、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的资金,着力加强农场教育、文化、科研、卫生、体育、休闲、安全饮水、排污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集中推进一批“亮点提升、新点精品、旧点改造”工程,做到“单体有特色、整体出效果”。坚持从农场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搞建设。第三,借鉴城市的管理经验,着力提升农场社区管理水平。全面建立农场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以“道路亮化、设施优化、环境美化、管理细化”为目标,强化农场社区服务、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工作。第四,融入“后花园”的文化理念,着力提升小城镇的空间品质和文化品位。充分挖掘垦区胶林、蔗海、麻园、茶园、果园和山塘水面等诸多优势,推行耕地田园化、职工庭院园林化和生活区全方位绿化,营造生态休闲、宜业宜居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以场为家,以农垦为荣”新时期广东农垦人文理念,进一步夯实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借助以广东农垦创业史为题材的32集电视连续剧《青春燃烧的岁月》(暂名)公开播映之机,进一步弘扬农垦精神,引导职工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倡导文明新风。
  抓好教育卫生事业。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抓手,继续优化农场中小学校布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农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保持全省同级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做好新建省农垦中心医院综合大楼的前期工作,确保东升、广前、湖光等农场医院住院大楼年内竣工。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借鉴地方政府实行“积分制”入户城镇制度的做法,建立垦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农场的制度设计。完善指标体系,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年限的积分权重,适当提高长期在农场承包岗位、表现好、有技术的外来务工人员入场比例,建立一支以场为家、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

五、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今年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等几类。特别是一些生产经营类项目,如国内外150万亩胶园建设项目、15 ~ 20万吨/年蔗糖精深加工项目、燕塘乳业产业链项目、60个国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10万亩油茶种植项目、“三旧”改造项目等,具有投资总量大、建设周期长、年度任务重、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一旦建成投产,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做大经济总量,还能极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促进垦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继续推行项目建设“倒逼机制”。大力倡导和实践“风气要正、干部要干、赶超要快”的精神状态和过硬作风,对年度重点项目继续实施主要领导挂钩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负责,一套人马跟踪抓落实,一套措施全力保障”的总体要求,定人员、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千斤重担众人挑”。推行重点项目签约制,让干部拿着军令状出征、带着责任书上阵,增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计划性和抓落实的刚性。
  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推进项目落实,关键要抓具体、具体抓。抓具体,就是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把项目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把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方案;具体抓,就是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逐个解决问题。既善于从大处着眼、又能够从小处入手。要注重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尊重基层的创造精神,充分吸取基层的经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变领导干部“干着急”为上下左右齐心协力一起抓。
  加强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重点项目进度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督促垦区各级干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作风凝聚在“快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作者系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