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时间:2019-06-25作者:农垦经济研究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4期

编者按:2019年2月26日,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座谈会召开。参会代表围绕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的经验等进行交流。现将代表发言按发言顺序摘要编发,供读者参考。

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研究室、企业文化部)部长加胜:

天津食品集团由天津农垦、二商集团、粮油集团、利达集团整合而成。产品门类齐全,承担天津城市的食品供应和保障功能。产品包括米面油、肉蛋奶、糖酒茶、调料、水果、蔬菜。产业链条从田间一直到餐桌。涵盖70多个品牌,如王朝红酒、海河奶、利民调料、起士林西餐厅等。

集团所拥有的耕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基地向外地发展,如在黑龙江建立粮食种植基地,在山东建立奶牛养殖基地。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推进,在新疆、河北、甘肃、西藏都设立了扶贫项目,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产业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保加利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现代农业的研发、种植,发展饲料产业,完善集团产业链条,保障食品安全。

按照天津市混合所有制改革计划,天津食品集团今年将从集团层面整体启动混改,正在广泛寻找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各垦区将是潜在合作对象。本着有利于产业发展、促进集团整体的产业链条布局的原则,下属企业混改坚持成熟一家、推动一家。

面临外资企业、外地食品企业、新兴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挤占市场的压力,集团积极向外拓展市场渠道,已与黑龙江农垦、河北农垦、重庆农垦、广东农垦、广州农垦、海南农垦就销售渠道展开合作,将名特优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垦区,同时把各垦区名特优产品输送到天津,互惠互利。准备与各垦区合作建起一个全国农垦各垦区之间的物流平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厅领导李玉晨:

截至2018年底,辽宁垦区如期完成了“两个三年”任务,组建了7个区域性集团,实现了新的突破,呈现四种类型:一是以大连三寰集团为代表的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三寰集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组织的集团化,土地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土地作价、增资入股达到300多亿元。二是以盘锦垦区为代表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农垦企业集团,盘锦垦区以县市区所属的农场为基础,由县市区的国资部门代表县市区的政府出资并绝对控股,组建了四个区域性现代农业农垦企业集团,并明确每个集团的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三是以朝阳垦区为代表的市级农垦集团,由市一级国资部门代表市政府出资并控股,县区参股,组建市一级的现代农垦企业集团。四是以铁岭垦区为代表的市级农垦集团,整合市属农场组建市一级农垦集团。

其中,大洼垦区政府和农场分开,实现了人员分开、债务分开、管理机构分开,实现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人员的身份划分。将17个农场的行政职能划分到社区,农场变成农场有限公司,作为子公司,组建大洼农垦集团。

辽宁垦区集团组建后面临“三难一缺”的问题。“三难”,一是整合难,新组建的集团基础薄弱、能力不足;二是规范土地管理难,盘活土地资源资产面临很大挑战;三是融资难,目前虽已完成土地确权发证,但金融部门门槛较高,配套政策不够明确,盘活土地资源仍存在问题,金融融资难度大。“一缺”是人才缺,场乡合一体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聚焦完善和发展已组建的企业集团,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和壮大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创新土地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的体制。切实地发挥已经组建集团的作用,真正实现企业增效增收目标。


福建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处长李晋芬:

福建垦区完成了三个类型的农垦改革专项试点,一是组建区域性现代农垦企业集团——福州市农垦集团,二是在福安市组建专业化产业公司,三是在漳州实施农场企业化。

目前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面临“三缺一难”的问题。“三缺”,一是缺资金,没有专项资金,从银行融资也比较难;二是缺信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与外界联系不充分,缺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三是缺人才,基本上没有进新人,都是老同志。“一难”是土地盘活难,农场的主要资源是土地,但盘活土地资源的政策依据还不够充分,实际工作中已遇到阻碍。

希望部里牵头组织开展产业联合联盟联营,采取结对子、举办现场推进会等形式,由大垦区大农场带动指导小垦区小农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交流。同时希望多举办产业发展培训班,争取建立农垦产业发展的专项,调查出台土地资本化运作相关政策,指导各地盘活农用地。


四川省西昌农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贺飞:

四川省西昌农垦土地面积共3万多亩,其中两万多亩是风景区,耕地和可耕地不到一万亩,体量非常小。自1999年改为企业公司化管理,目前发展成为小型集团公司,下属控股企业、独资公司超过5家,资产过亿,实施集团化公司的管理。总公司按照投资公司管理,下属企业是独资公司、投资公司或股份公司。

目前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双重管理,机制不顺,业务受农口部门管理,资产和人事受国资委的管理,导致出现农口项目资金难以争取、国资委要求与企业自身发展意愿不一致等现象。二是老企业缺人,待遇上不去,培养的人才留不住。三是缺资金,土地抵押入股,资源变资本资金,在四川暂时还行不通。四是传统产业产值、利润不高。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调研员彭菊泉:

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对于湖南来说任重道远。部分设立管理区的农场成立经营公司,进行土地经营。农场经营存在三个“缺”:一是缺实力,生产经营组织难度大,资本经营更谈不上,土地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政策不明晰,操作困难。二是缺人才,办社会职能分离以后,大部分人员往政府靠,生产经营、企业经营较少人愿意干,缺乏经营人才。三是缺机制,内部机制没有形成,外部投资机制到不了位,如土地确权、办社会职能改革经费拨付到地方政府,不到农场。

总体来说,湖南省农垦改革方向是明确的,准备把优质资产、资源整合起来走区域集团化的路子。有效利用“两个三年”改革成果,学习研究集团化、企业化发展路径。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农场提升影响力、带动力,发挥示范作用。


山西大同市云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高文青:

山西垦区的大同市云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从2017年着手进行企业化改革,以大同市云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整合大同市国资委所管辖的涉农企业,组建大同市农垦产业集团公司。已组建以大同市分管市长、副市长挂帅的农垦产业集团地方协调工作组,出台大同市农业农垦产业集团公司组建方案,办理了集团公司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但由于相关部门调整等问题,集团化进展不够乐观。


江西省上饶市农垦办党组书记、主任段建能:

上饶垦区有42家农垦场,国土面积接近311万亩,人口有38万,国土面积近全省农垦的一半。近年来,上饶农垦把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落到实处,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2016年,整合广丰区3个农垦场、几个林场的国有资产,组建起广丰区农垦集团,也是上饶第一个县域农垦集团,委托专业公司对4个场资产进行评估,约56亿元资产全部注资入股到广丰农垦集团。从农发融资五亿元,用两个亿打造了广丰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目前也在着力打造马家柚、高效农业农田,土地开发光伏项目。鼓励集体资产入股,以国有经济发展带动集体资产,广丰农垦资产有望做到100亿元。

2017年,余干县整合农垦8个场区农业水利资产组建余干县农垦集团,着力打造鄱阳湖国家农业公园,积极发展泥鳅、芡实等专业种植养殖产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8年,上饶市召开现场会、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上饶市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实施方案,由上饶投资集团出资10亿元,在上饶市成立一个母公司,同时督促有农垦场的12个县市区成立农垦集团,通过市级母公司和12个县农垦集团联合发起,组建上饶市农垦集团。2018年12月,12个县市区的农垦集团全部成立,市农垦集团也于12月20日注册成立。

推进垦区集团化,一是做实农垦土地确权,把310万亩土地全部换为不动产登记证,为以后国有农用地作价出资入股、抵押奠定基础。经初评,上饶农垦集团与各个县农垦集团合并报表,资产已经达到703亿元,净资产701亿元,成为江西垦区第一家成立设区市的农垦集团。二是做强产业,着力发展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草药、草地畜牧、水产、油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十大工程,已初步规划马家柚、稻虾共作、茶叶等三大产业。三是做活机制,一方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饶农垦集团与恒大农贸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推进马家柚等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是推进产学研融合,配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上饶市人民政府、上饶师范学院以及江西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同创建上饶创新农业技术研究院,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同时着力把上饶农垦建设国家级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示范区。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经理蒲锋: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1955年建场,作为乌鲁木齐市副食品基地;2004年进行公司化改革,更名为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农场占地30万亩,耕地有7万多亩,现有8个牛场,24000头奶牛,一个饲料加工厂、一个乳制品加工厂,品牌叫西域春。西域春酸奶在新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企业去年产值为15亿元,利润近1.5亿元。企业目前是全产业链经营,7万多亩耕地所种植的苜蓿、青贮玉米供国营场的奶牛养殖场使用,牛场的奶牛、乳品,供西域春乳业加工、投入市场,最终的产品反映在西域春乳业上。

目前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社区负担较重,社区还没有被地方政府接收,费用由农场承担。二是市场开拓困难,新疆乳制品加工企业除西域春外,还有天润、绿地、蒙牛,存在竞争;向内地销售存在运距远、运费高等问题。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垦局办公室主任庞春红:

西双版纳垦区共有12个农场、160万亩土地、约16万人。以种植橡胶为主,兼有粮食、茶叶、糖,产业有木材加工等。2010年,云南省农垦实行属地化管理,农场划到农场所在的县市区管理,林木资源、土地资源实行家庭承包,承包对象泛化。近年来随着胶价下跌,承包户收入减少,承包费很难收上来,农场的经营特点逐渐弱化。

中央33号文件出台以来,省、州文件分别于2016年、2017年出台,云南西双版纳垦区围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主线,努力恢复农垦的经营职能。恢复国营农场的企业挂牌,从2017年景洪农场挂牌以后,到2018年全州12个农场把企业的农场牌子挂起来。景洪市成立了景洪市农垦集团,尚未具体运作,西双版纳州的农垦集团方案正在起草当中。国营农场推进统一收胶试点工作,提高了承包户收入、密切了干群关系、农场管理更加有序、制胶厂原料得到保障。

垦区目前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工作人员进入参公单位、事业单位后,不会回到农场企业经营岗位上来,精力也不够;外部引进人才,在起步阶段又难以实现待遇留人。


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农垦总局)正处级干部江英:

广东农垦总局和集团公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运作,目前有5个区域集团公司,47家国有农场,293家海内外企业,另外,还有84家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广东农垦拥有国家战略资源、城市安全食品两大主业板块和支持板块,拥有一家上市公司,12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14被列入了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型骨干企业。

广东农垦明确了省部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省政府建立了广东农垦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湛江等五个市政府和省编办等17个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上下合力、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有条件的产业集团和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运营,引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粤垦农业小额贷款公司引入了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参股,广垦畜牧改制上市的工作加快推进。

通过改革,垦区在政府支持、行业支持方面得到了加强。集团化的运作机制得到完善,内部的协同协作更加顺畅,建立了省农垦集团—产业集团—子公司三级运行架构,职能定位、内部的分工清晰化,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法人治理结构也得到完善,工作程序、权责关系更加清晰。

吉林省农垦局局长贾志翔:

吉林省委省政府围绕推进“两化”,主动对标,抓好省级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集中研究了5个方面、30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含金量高的举措,落实了40项重点任务,制定落实了56个配套文件,落实工作责任主体。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支持鼓励引导四平的辽河垦区和松原前郭灌区先行先试,引导组建产业公司,鼓励引导基础较好的农场推进公司化改造,转企改制。对没有产业基础,不具备公司化条件的,引导培育内部市场主体。2018年下半年,全省组建和着手组建的、有条件着手组建的集团和垦区有13个,其中9个已经挂牌运营。92个农场单位中,有70个已实现公司化。

三点建议:一是两个“纳入”,将垦区纳入地方规划,纳入经济发展民生政策。二是农垦专项,有些政策有条件和门槛的,属地化垦区实力越弱越达不到,越需要专项扶持。三是改革配套政策措施,如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问题,如果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个具体的意见或办法将更有利于工作推进。


内蒙古农牧业厅农牧场农管局副局长吴江涛:

自治区大力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包括海拉尔垦区和大兴安岭垦区,目前海拉尔集团和呼伦集团合并,大兴安岭垦区变成子公司,继续推进集团化,开展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集团管控和组织架构,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集团。2018年,兴安盟垦区集团公司挂牌,已完成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任命,推进纵向一体化管理体制,10个农场成为子公司。乌拉盖垦区在优化整合资源、打破地域界限的基础上,成立天边草原旅游公司。截至2018年底,全自治区有57个国有农牧场成立了农场公司或者组建了专业公司,完成了公司化改造。

有三点建议,一是将农垦企业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二是以项目资金作为指导、支持垦区发展的手段,三是土地变资产、变资金应有详细的管理办法,避免土地流失风险。


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何军:

广西农垦致力于农垦去行政化,由14+1(14个地级市+农垦)体制向企业集团转变,把集团17个处室全部改为企业部、室,从17个处压缩为11个部室,把下属的原101家单位,压缩为28家单位(含4家事业单位)。

目前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化运作处于磨合期,从行政体制转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章立制、观念转变、工作衔接都有待加强。二是历史包袱沉重,如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移交前,需补足交齐,地方才肯接纳,这部分需要十几亿元。

针对存在的情况,一是建议对“两个三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二是建议免除农垦土地资产化资本化过程中的部分税费。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陈永红:

垦区集团化改革,并非成立一个集团公司那么简单,背后还有非常复杂的问题,如行政体制、垦区治理机制、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母子公司管控关系、专业化管理、人才等问题。产业的优化、重组,不仅限于农垦内部,还需要走出来,甚至走出去。未来的竞争,开放肯定是大的趋势,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在农垦系统里封闭起来发展。


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先标:

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一直关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寻找合作机会。农垦如今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推进企业化和集团化过程中,要尽快形成战略规划、目标任务和方向。一是基于全球视野,二是发展合作共享经济,三是重视人才。

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农业走出去的主平台,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的综合服务商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专业供应商,可为垦区提供多方面合作机会。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