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赛黄继光 女赛花木兰

时间:2013-01-23作者:张娅萍整理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9期

塔河五姑娘

赵桂荣口述
  我叫赵桂荣,今年74岁,是当年“塔河五姑娘”中的一员。虽然我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至今在我心中有一面难忘的旗帜,那是1959年9月份,时任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自治区党委常委的张仲瀚亲自颁发给我们“塔河五姑娘”的一面锦旗。
1958年5月底,按照师党委指示,共青团农场组织人手参加开挖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6月初,场各连队青年以团支部为核 心,组织6个青年突击队共360名青年团员奔赴工地,分布在10余公里的渠道线上,各连队根据地形,安营扎寨。青年们一人一个行李卷,一把坎土镘,一担柳条筐,沙包上,大树下,挖坑做饭露宿荒野,开始了艰苦的人工掘挖引水渠的战斗。
塔南总干渠地形复杂,夏天又十分炎热,气温达40℃以上,但为加快进度,团员、青年们经常在场内长达17公里的渠线上展开突击竞赛。
  七月底八月初,工程进入最艰苦的中后期。为按时完成任务,连与连、班与班、姑娘和小伙子之间开展竞赛,摆开擂台赛。记得  那天是星期六,我们五个人(王士卿、赵桂荣、王华玲、赵爱莲、郭桂荣)与五个小伙子(赵遵林、赵国正、朱发全、童荣兴、于会申)摆开擂台。我们把床单撕开,垫在筐子内解决流沙漏筐和挑运的问题,把布片、头巾垫在筐底;坡陡沙塌,就用树皮、树叶垫上,这样,筐子不漏沙,坡不滑,工效明显上升,创人均搬运土方72立方米的最高工效,完成定额的9倍,超过了24个男青年突击组,被大家誉为“塔河五姑娘”。农一师《胜利报》、兵团《生产战线报》先后刊登了我们的事迹,自治区还授予我们“穆桂英小组”、“兵团劳模”的光荣称号。1960年的4月份,我还去三管处(现在的十三团)参加青年积极分子大会。
  1959年秋天,我们“塔河五姑娘”的组长王士卿代表我们参加自治区妇女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自治区党委常委的张仲瀚亲自给我们颁发一面锦旗,差不多1.5米长、宽1米左右,上面写着“人定胜天”四个大字。当组长把锦旗拿回家时,我们几个高兴地围着锦旗看个没完。锦旗由大家轮流保存,有一年师里把锦旗借去举办展览,锦旗后来就不知所踪了,但这面锦旗一直保存在我们的心里,想起来就很自豪。
  时至今日,我们几个健在的“塔河五姑娘”通电话时还说起这件事,当年我们很辛苦但也很快乐。2008年,作为“塔河五姑娘” 的代表,我当选师、兵团“十大戈壁母亲”,到兵团表彰会上领奖台时,手上的奖品仿佛当年那面鲜红的锦旗。

一根扁担两个肩 双手开辟新天地

于会申口述
  1958年5月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二团共青团农场在小龙口以东一公里外塔里木河边上的古树荒原,召开了共青团农场破土典礼誓师大会。创办共青团农场的资金是全师广大职工捐款筹集的。特别是我们团员听了兵团团委关于创建共青团农场的动员后,情绪高昂,积极踊跃报名、捐款参加建设共青团农场。各团团员骨干、积极分子八百余人报名参加,我就是从沙井子报名来共青团农场的一名团员,在沙井子动员会后我捐了自己全部积蓄120元。当时人们把我们这些进驻塔里木的共青团、积极分子戏称八百子弟兵,其中共青团员占百分之七十。
  5月底,按照师党委指示,新建的共青团农场组织人力会同下游三个农场参加开挖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6月初,农场各连队青年以团支部为核心,组织6个青年突击队,360名团员青年奔赴工地,分布在10余公里的渠道线上。各连队选择地形,安营扎寨。干部工人一人一个行李卷,一把坎土曼,一担柳条筐。沙包上,大树下,挖坑做饭露宿荒野,开始了艰苦的人工挖掘引水渠的战斗。
  塔南总干渠地形复杂,有高达几十米的沙包,有合抱粗的胡杨,还有密匝匝的红柳丛。那时既没有独轮车,更没有拖拉机。沙包,要靠肩膀挑走;大树,要用双手放倒;红柳,要拿坎土曼挖掉。盛夏季节,天气炎热,荒漠戈壁被晒得滚烫,气温达40℃以上,为加快进度,团员、青年们在长达17公里的渠线上相互展开突击竞赛。我们每天奋战十几个小时。团支部发出了“收工十担土”的竞赛口号,带动了全队,一些青年还发明了“老鹰扑食”等倒土法。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苦战在挖渠工地上。
  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凭着“一根扁担两个肩,双手开辟新天地”的大无畏精神,在胡杨树下、红柳丛中,搭棚为家。八百六十名指战员,头顶烈日送日落,披星戴月迎朝霞。7月底8月初,工程进入到中后期,也是最艰苦的时间,正值酷暑、土湿,爬坡较高,运距又远。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连与连、班与班、姑娘和小伙子之间开展竞赛。南干大渠一些地段是特级硬土,下层又是流沙,沙土经暴晒后干燥烫人,渠底装一担沙土,到渠顶就漏掉一半,给施工带来了困难,场团委提出了“战胜流沙关,男赛黄继光,女赛花木兰”的响亮口号。为了争夺时间多运土,我们挑的筐子又是踩又是拍,两筐土达100公斤,当日制定的目标不完成决不收工,日定额是8立方,但我们都达到了日工效18 ~ 20立方米,领导催回家也不愿意走,男女互不相让,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后。
  那时五个小伙子赵遵林、赵国正、朱发全、童荣兴和我,组成“塔河五兄弟”与“塔河五姑娘”王士卿、赵桂荣、王华玲、赵爱莲、郭桂荣展开擂台赛。记得有个星期六,该我们五个人与“五姑娘”班组比赛了,下午挖渠工地休息半天,让参战者作准备。聪明的五姑娘们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趁着天亮先把工地上的红柳、树根搬掉,浮土用坎土曼甩掉,到了晚上就单纯的挑土。现在想想我们“五兄弟”就吃亏在这没先打准备之仗吧,就相差一点输给“五姑娘”了。她们在班长王士卿的带领下,与男青年组成的五人小组展开了对抗赛。她们想方设法,解决流沙漏筐和挑运的大问题,工效明显上升,创人均搬运土方72立方米的最高工效,超过了24个男青年突击组。但当时我们也挺自豪的,因为“塔河五姑娘”最终是与我们“塔河五兄弟”比赛取胜的,她们的军功章也曾让我们分享那胜利的喜悦,红花总要绿叶陪衬呀。她们的事迹受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团委的表彰,被誉为“塔河五姑娘”。农一师《胜利报》、兵团《生产战线报》先后刊登了她们的事迹,自治区还授予她们“穆桂英小组”的光荣称号和“人定胜天”的锦旗。在五姑娘的带动下,团员青年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及早完成挖渠任务,各突击队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有力地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挖渠工程进度。
  回忆起那时的挖渠开荒真叫苦,但人人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劲,群众官兵同甘共苦。场长肖世诚、政委崔风螯经常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工地,哪里有群众就出现在那里。在南干大渠第二期工程中,他们更是与群众同甘共苦,他们深入工地现场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记得当时的三连工程遇到了流沙层,一度工效上不去,红旗被人家工效高的连队夺去了,大家有情绪。团首长马上召开诸葛亮会议,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大家想了好多办法,如筐子加密、用草泥糊、棉花塞,破衣破布、被里床单垫筐,解决了流沙漏筐的大问题。全连同志齐心协力,人均工效20.3立方,在流沙层上又夺回了红旗。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8年9月底,大渠工程结束,引水量117立方米/秒、可灌溉面积96万亩的南干大渠正式开通放水。我们没来得及休整又进入了开荒。
  我们枕着沙丘,饮着碱水,硬是用一根根扁担和两只手,让沙海变成了绿洲。昔日的地窝子、荒无人烟的沙漠如今已成良田万顷,高楼林立;棉海、稻麦千重浪,条田成行渠成网,牛养成群猪满圈,职工生活大变样。那些城市人享受的生活方式我们团场人样样不缺,日子像吃甘蔗节节甜,想想我们当年的吃苦流汗,都值得。更希望后代们发扬当年我们开荒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
责任编辑:马作巴远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