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时间:2019-04-02作者:王洪 李龙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2期

不经历风雨,哪有彩虹;不经历寒冬,怎知阳光的温暖。一年前,华阳河人无惧滔滔洪水,同唱抗洪歌;以灾后转移安置为起点,共谱民生曲;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职工生活为目标,齐奏发展乐;以防洪保安为第一要务,在大堤上吹响了冲锋号。经过一年的拼搏,谱写出一曲灾后重建的凯歌。

奋力抗灾,同唱抗天歌

2016年6月19日-7月3日,仅十多天的时间连降三场大暴雨,华阳河湖群水位从14.50米的迅速升至16.81米,超历史同期最高水位60厘米。致使农场125公里大堤险情不断,华阳河农场遭遇一场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6月26日,华阳河农场党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务骨干培训班上,要求在防汛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悬挂党旗、佩戴党徽,党员要在大堤上用行动迎接党的生日。

大堤险象环生。7月 3日,二分场六厂北圩双管闸大堤内坡两处塌方达140米,内坡下挫最深处1.2米;4日,四分场保家圩漫堤,300余人日夜抢搭子埂; 5日,四分场乌池湾20小时建成的百米大坝刚刚完工洪水就涌至堤脚;6日,五分场高排被冲开30多米的溃口;7日,一分场四队迎湖堤大圩内坡出现50余米滑坡,内坡下挫最深达45厘米……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7月8日凌晨4点22分,在四分场乌池湾新筑百米大堤脚下的两处涵闸出现渗漏和塌方。据老百姓反映,塌方处有新老两个涵闸,1999年对老涵闸进行了处理,新涵闸从未使用。渗漏发生在新涵闸还是老涵闸,一时无法确定。凌晨5点,农场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抢险队员们装袋、扛包,几百袋土包丢进渗漏口,全部被水流冲走;把木床、大铁门、手扶拖拉机等重物推入闸口,仍无济于事。上午8时,省农垦集团公司专家组赶到现场会商,确定新的抢险方案:先找闸口、在闸口前打木桩和钢管,再投放土包封堵。大堤上一片忙碌,有的装袋、有的扛包。直到14时,大堤仍在坍塌,由于闸口难以找到,农场被迫采取第三套抢险方案:挖开堤坝查找闸口,然后再实施封堵,同时在缺口外抢筑围堰。终于,渗漏的闸口找到了!此时太阳已渐渐西沉,农场一方面增调挖掘机和运输车,另一方面架起了电灯,为夜间的决战做准备。大堤上,挖掘机轰鸣声不绝于耳,运输车来往穿梭,石块和石子陆续运来,抢险队员分装码包。19时开始实施封堵:2台挖掘机抛石,1台挖掘机在下游堵口防止石块被水流冲走,抢险队员也一齐投掷石子包。又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15车块石和150多包石子全部抛向闸口,水流开始逐渐减小,闸口被成功封堵!

险情,天天都在发生;灾难,被一个个征服。历时三个月的努力奋战,共处置大小管涌300余处、塌方滑坡87处,投入防汛资金1200余万元。终于保住了1万多人的生活区和6万余亩的耕地,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谱写了一曲曲人定胜天的壮歌。

上下同心,共谱民生曲

大堤抢险虽竭尽全力,但仍难免一劫。7月10日10时许,二分场四队大堤因突发的高水位最终导致决口,洪水如猛兽般倾泻而下,3万余亩农田被淹没,曾经的家园变成一片泽国,近万人有家难回。

灾情发生后,农场党委书记王洪第一时间赶到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华港居民区,组织抢险突击队挨家挨户通知人员转移,进行拉网式搜寻营区内人员。单目失明的76岁孤寡老人颜吕桃在溃堤的惊慌中迷了路,被突击队员发现时,惊慌失措的他泪流满面“没有你们,我只能在大水里等死。”洪水在居民区缓缓地上涨,渐渐地漫过了脚踝,漫过了膝盖……直到凌晨,终于完成了第三遍搜寻。确保全场8045人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伤亡。

农场在宿松县木梓中学设立了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集中安置老弱病残人员28名,并为他们提供必须的生活物资。可天不遂人愿,8月下旬,学校即将开学,洪水还没有退,灾民又该往哪里转移?经农场领导多方奔走协商,终于在宿松县千岭乡敬老院找到了新的安置点。当他们从千岭乡敬老院返家时,农场89届高中毕业生还特意从捐款中拿出5000余元为敬老院添置了两台大彩电,以感谢他们对灾区群众的帮助,演绎了一段场地互爱的佳话。

安徽农垦集团公司的领导一直牵挂着灾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在大水破圩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总经理刘超先后六次来华阳河农场查看灾情,研究对策。刘超鼓励农场干部职工:“集团公司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将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与你们共度难关。”“安徽农垦集团先后从社会职能改革专项资金中拨付1000万元用于农场职工医疗及灾后社区环境恢复,拨付冬春救助94万元用于解决灾后职工的生活。”财务科负责人王庆梅介绍说。

但矛盾仍难免发生。在春节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有几十名瓜蒌种植户陆续来农场反映情况,要求对瓜蒌灾后损失给予赔偿。”农场信访办负责人丁长江谈起瓜蒌种植户上访时的情景。“由于瓜蒌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得不到灾后赔付。农场考虑到瓜蒌种植户的灾后损失,从自有资金中拿出50多万元对277户受灾家庭给予补偿。

灾后的一段时间,农场持续开展灾情摸底、登记、核查、救助等工作。争取国元农业保险理赔1500余万元;争取省总工会专项帮扶资金及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在元旦、春节期间对受淹、房屋损毁等3329户困难群体进行了帮扶,保证每一户居民都能够安心过春节。

农场党委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洪水一退就到破圩的二分场上党课、举办“我是党员我承诺,灾后重建当先锋;我是党员我带头,不忘初心做模范”的签名承诺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在灾后重建中当先锋、做模范,走访职工家庭,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一户居民家庭,帮助他们树立抗灾自救的信心。

由于上下同心,各项工作措施得到群众的认可,农场大灾之后无大疫,也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重建家园,齐奏发展乐

2016年9月,农场成立了华阳河农业服务公司,为洪水之后职工恢复生产提供支持和保障。

“灾后我种植150亩小麦,领到56袋麦种,机耕、打药全部是农服公司承担。是公司给我撑了腰,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一分场职工秦德军说。

“公司与职工签订了农业服务合同,由公司统一供种、供肥和机械化作业。”华阳河农服公司负责人包顺平介绍说,“目前,参加农服的有221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争取全部参加农服‘331’模式。”此外,参加农服的职工在农资、农产品交售等方面享受到国家政策性补贴240万元,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小麦收割期间,农场成立了1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岗”,帮助困难职工完成抢收、抢种等工作。三分场居民黄云患胃癌多年,女儿患障碍性贫血正在学校读书,丈夫在外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家里种植了33亩小麦,黄云看着自家周围的麦子开始收割了,正在犯愁时,党员志愿帮扶队及时出现,帮助她家抢收了小麦。

为保证日处理1200吨粮食烘干线在今年午季发挥作用,农场以午收为节点,倒排生产工期,从签约到竣工投产,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烘干线建成后不仅有助于稳定粮价、增加职工收入,烘干业务也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农场大力推行旱改水,还组织90多名职工代表到邻近的湖北省龙感湖农场参观学习“虾稻轮作”模式。一分场五队职工杨全红积极响应,他承包水田1367亩,与外来养殖户合伙搞“虾稻轮作”,今年预计每亩净收入在1600元以上。2017年农场新增旱改水面积约7000亩,发展高效农业“虾稻轮作”面积约6000亩。仅此一项,职工当年就能增收1000万元以上,实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场在抓紧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三年恢复,五年提升”,力争把“农业大场”建成“农业强场”。

在项目建设中,投资850万元的三分场六厂圩1万亩现代农业资金水稻项目、投资1650万元的二分场华丰1.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及四个育秧工厂的项目建设,为农场实施“旱改水”打下了基础。投资3360万元建设的7万吨粮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不仅能解决农场粮食的存储和销售问题,还将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及职工增收、农场增效、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提供保障。

生命线上,再度吹响冲锋号

大堤是农场的生命线。防洪保安是农场的第一要务,2016年特大洪水致使华阳河农场水利工程和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经工程技术人员勘查水毁现场、收集整理数据,全场形成了堵口复堤、浪坎修复、闸站建设等水利水毁修复和薄弱环节治理方案项目60多处,总投资约6130万元。农场按照“建档立项、规范程序,落实责任、不等不靠”的思路,全面推进水利水毁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徽农垦集团和农场的努力下,共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2425万元用于农场大堤建设。

“水毁工程建设遍布农场125公里的圩堤,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一些零星工程,如果招投标程序花去一两个月,就延误了最佳工期,可能导致大堤汛前不能完工。”农场项目部负责人文一林对工程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记忆犹新。面对这一难题,来场调研的刘超当即提出“比照防汛做法、特事特办,启动防汛应急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农场得以迅速实施工程建设。

“为保证应急工程按程序操作,农场制定了《水毁恢复项目应急工程建设工作流程》,对施工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流程和规范要求。”农场监察审计室负责人吴兴才介绍说。

三分场六厂圩薄弱环节治理建设是安徽省政府督办的重点工程。为按时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农场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明确工程招标、开工等关键节点,对整个工程实行节点控制。

抢晴天、战雨天,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抢抓工期。经过4个月的拼搏,全场水利水毁修复工程全部按期完工,取得了大堤建设的最后胜利。

如今主汛期已经过去,华阳河农场顺利通过了2017年防洪减灾大考。随着薄弱环节建设治理工程的进一步实施,管控滔滔洪水、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终将变为现实。“华阳河农场2016年抗击特大洪水取得了最后胜利,灾后三年恢复目标有望一年完成,这是在集团公司党委关怀下、在总经理刘超的直接指挥调度和指导下取得的。”场长谢广和深有感触地说。

回望一年来走过的路,才感到泪水之后的笑容最灿烂,暴雨过后的阳光最温暖……


(作者单位: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