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1-03-11作者:李尚兰&#8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2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需求侧新变化的现实选择,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解决农业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垦是农业的国家队,承担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垦高质量发展实践及成效

(一)发展速度加快。2019年,全国农垦实现生产总值7886亿元,较2015年增加1000亿元,增长14%。据20个垦区统计,垦区生产总值年均(2015-2020年,下同)增长2.61%,其中较快的垦区有:吉林垦区(13.26%)、山东垦区(12.59%)、上海垦区(11.35%)。人均生产总值56305元,较2015年增加7657元,增长15.7%。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3元,较2015年增加6586元,增长45%。据18个垦区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9%,其中增长较快的垦区有:安徽垦区(17.88%)、陕西垦区(15.89%)、山东垦区(13.48%)。据21个垦区统计,国有在岗职工职均收入年均增长9.65%,其中增长较快的垦区有:浙江垦区(27.13%)、山东垦区(25.54%)、陕西垦区(15.89%)。

(二)发展效益增加。农垦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高,从2015年实现利润162亿元,2016年172亿元,2017年223亿元,2018年182亿元,到2019年212亿元。2019年农垦企业经营表现“四增一降”,实现资产总额11838.67亿元,较上年增加995.37亿元,增长9.18%;实现营业总收入6422.37亿元,较上年增加307.02亿元,增长5.02%;上缴税金473.59亿元,较上年增加33.68亿元,增长7.66%;实现利润212亿元,较上年增加29.36亿元,增长16.07%。盈利垦区27个,其中江苏垦区58亿元、上海垦区51亿元、北京垦区44亿元、天津垦区10亿元、广州垦区10亿元。社会性负债364.29亿元,较上年减少49.76亿元,下降12.02%。

(三)发展基础夯实。“十三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038.62万亩,达到3554.06万亩,占比36.56%。据19个垦区统计,垦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天津垦区(112.11%)、北京垦区(75.99%)、河北垦区(58.95%)。农田有效灌溉率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据20个垦区统计,垦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2015-2020)增长4.79%,其中较快的垦区有:辽宁垦区(64.03%)、吉林垦区(7.14%)、甘肃垦区(5.80%)。2019年粮食产量约716.8亿斤,单产478.47公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5%。201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02%,较全国高出22个百分点。据18个垦区统计,垦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四川垦区(15.63%)、湖南垦区(6.61%)、甘肃垦区(3.71%)。科技进步贡献率60.81%,较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据10个垦区统计,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四川垦区(9.54%)、新疆(农业)垦区(6.07%)、河南垦区(2.31%)。

(四)发展环境优化。一是困扰农垦多年的“双重负担”问题初步解决。2018年底,全国1558个国有农场(不含新疆兵团),完成办社会职能改革任务,完成率90.6%。2019年全国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2966个,较2014年的9400个减少6434个,企业补助性支出减少100亿元以上。二是土地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面积4.13亿亩,确权登记率96.2%。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扎实推进,农场土地价值凸显,累计1000多万亩农垦土地经评估作价注入农垦企业,金额1650多亿元,农用地抵押担保金额近40亿元。三是“边缘化”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据对1554个国有农场统计,各项规划衔接率达到83.1%,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率达到84.1%,改善民生政策落实率达到88.1%。

二、农垦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创新

(一)坚持绿色发展。2019年末,农垦系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作物种植面积1123千公顷,产量636万吨,其中绿色A级农作物种植面积972千公顷。绿色、有机水果种植面积57千公顷,产量86万吨。深入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组织实施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点,集成推广了一批适合垦区生产实际的环境友好、品质优良、节本增效的种养新技术、种养循环新模式。棉、油、糖、奶等主要农产品平均单产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发布《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产品标准 生鲜乳》《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标杆牧场通用要求 奶牛》《农垦粳稻谷》《农垦粳米》《农垦稻谷储运技术规范》《农垦稻米加工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垦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热作标准体系更加健全,累计发布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93项,地方标准400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建成36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黑龙江垦区推行“一控二减三基本”措施,“三减”示范面积150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比例90%以上;江苏垦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家基地通过首批验收,数量占全省的27%,面积占垦区的76%。开展休耕试点,新增西瓜轮作6万亩。水稻纯氮、农药亩用量分别同比下降6%和5%;重庆垦区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饲料加工新基地智能化升级;浙江余杭农垦在南山林场、长乐林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原生态种植铁皮石斛、三叶青等浙江道地药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安徽农垦被列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河北垦区投资13亿多元,开发利用御道口、察北、沽源、康保、青锋等农牧场丰富的风能资源,带动相关产业链延伸。

(二)坚持安全发展。全面升级质量管理,将原来单一追溯质量管理,向“生产环境优、产品质标高、品牌商誉广、追溯准快灵”的全面质量管理转变,着力推进稻米、乳品、菜籽油、肉类、茶叶等农垦重点优势产业质量升级,质量追溯企业由2015年的343家增加到了2019年615家,追溯面积由1600万亩扩大到3300多万亩。

甘肃农垦亚盛好食邦食品集团下功夫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QC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出口有机认证等多项资质认证;江苏垦区建立质量安全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平台获国家著作版权证书;陕西垦区把生产安全放心农产品作为经营的首要任务,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目标,建立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持续向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光明乳业通过建立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打通牧场、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与公司总部的信息互通,实现全产业链的流程优化和数据实时反馈,提升全程追踪管控能力;浙江垦区积极导入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生产过程透明化,实现质量可追溯、过程可管控、安全有保证,提高品牌的信赖度和忠诚度;广东垦区推进甘蔗标准化管理,实现栽培技术标准化、作业质量指标化、作业规程程序化、农机管理规范化;重庆垦区加强鸡蛋生产全过程控制和实施产品100%可追溯等措施,其“正大富硒蛋”“正大儿童蛋”等功能型鸡蛋在消费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供不应求;上海农垦对接山东、海南、江苏等12个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探索解决供需平衡难题,用“互联网+智慧食安”技术,实现市场与基地在食品安全、田间管理、食品追溯的共建共享;辽宁垦区制定《辽宁垦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等措施,实现化肥零增长目标。

(三)坚持创新发展。构建农垦主导产业新动能新机制,推动成立了农垦乳业、种业、节水农业等产业技术联盟,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协同促进农垦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上海、黑龙江、湖北、重庆、宁夏、甘肃等6垦区组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动重庆、陕西农垦组建“中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力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组织宁夏、河北、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垦区围绕创新发展节水农业、油菜产业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形成集技术创新、功能拓展、质效提升、产业融合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黑龙江九三分公司突出打造“中国大豆食品专用原料生产基地”,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着力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优质专用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万亩,每年实验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海南农垦成功研发出“一机多树”割胶机器人,全球首条全乳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投产;江苏垦区华麦5号高产示范田亩产1467斤,水稻绿色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田亩产2118斤,分别创下省内麦稻单产新纪录;光明乳业荣获巴氏奶相关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重庆垦区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配料系统、全自动高精度微量秤、无人值守发货系统等21项新设备和新技术,劳动生产率提升50%以上,成为全国饲料行业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发展的示范项目;江苏垦区集成推广规模化高产技术体系,着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超高产栽培、小麦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土壤深松、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广东垦区成立广东农垦热带农业研究有限公司,形成“1个研究院+5个科研所(中心)+3个分公司(试验基地)”的科技研发与示范、转化、服务一体的科研推广体系;吉林垦区水稻、玉米节水灌溉面积占40%,玉米免耕播种占44%;安徽垦区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

(四)坚持融合发展。2019年,农垦经济实现生产总值78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9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67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3.2%、41.7%和35.1%。

安徽农垦拥有水稻、小麦生产基地40余万亩,旗下有倮倮米业、雁湖面业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麦面和稻米为主的全产业链模式;黑龙江九三分公司大豆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占黑龙江农垦的四分之一,占全国农垦的五分之一,全力打造大豆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优质食用大豆种植和精深加工,大豆产业总产值22.3亿元;北京农垦构建以“一体两翼三平台”为核心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形成“立足北京,依托京津冀,布局全国,走向国际”的发展格局,提出集团产业“8+2”发展模式,即乳品、种业、现代农业、油脂、粮食、肉类、水产、副食调料八大板块,文创产业、生物科技两个培育板块;甘肃亚盛股份公司整合14家基地分公司优势农业资源,组建了亚盛好食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加工和营销平台;广东垦区发展天然橡胶、糖业、粮油、剑麻、畜牧、乳业、农产品物流营销、旅游、房产物业、金融服务等产业,共拥有1家上市公司、4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江西垦区全面推动“旅游+”,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上海垦区筑牢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肉案子”,始终坚持深耕食品主业,大力发展乳业、糖业、肉业、粮油、蔬菜、水产、现代农业、分销零售业;浙江垦区以茶为根,打造农旅融合的“抹茶小镇”,延长茶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一场一品”,积极谋划农场区块功能规划,拓展农业衍生功能;江苏垦区持续构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医药健康、房地产、金融投资为支撑的“1+N”新型产业体系,在城郊型农场探索发展农业旅游,拓展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广西垦区确立“一核三新”主导产业定位,推进畜牧全产业链扩张,策划布局屠宰冷链和深加工终端产品项目,打造畜牧养殖领域新桂系“龙头”; 河北垦区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柏各庄、御道口、南大港3个农场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

(五)坚持品牌发展。多方位、多渠道持续宣传推广“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发布实施《中国农垦品牌标识管理办法(暂行)》《中国农垦品牌目录管理规程》及相关细则,形成了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的长效机制。编制了第一批农垦品牌目录,收录67个企业品牌,第二批目录收录了2个垦区公共品牌,42个企业品牌,61个产品品牌。在7个垦区建设13个中国农垦绿色产品体验中心,“良品生活、源自农垦”的公众形象健康成长,农垦公共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安徽垦区有3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5个,产品覆盖米、面、茶、酒、肉、鸡蛋、果蔬、龙虾等;黑龙江九三分公司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九三大豆荣获“2018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品牌故事”;广东垦区培育了“广垦”橡胶、“燕塘”牛奶、“红江”橙、“蜂泉”“三环”“丰”“银月”白砂糖、“雄鸥”“华煌”茶叶、“华粮”大米、“黑加宝”黑土猪、“佳鲜农庄”、“太阳”剑麻纤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江苏苏垦米业公司成为“水韵苏米”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企业;江西垦区黄岗山垦殖场投入7800万元打造“九天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众多产业的发展;浙江垦区积极融入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拥有泰顺三杯香茶、绍兴平水日铸茶、金华两头乌猪、余杭大观山猪、苍南马站四季柚等区域特色农产品;黑龙江垦区全力推进“三品一标”工作,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达137家、产品339个,绿色食品产品申报认证面积738万亩。有机农产品再认证和新申报企业13家、产品36个、认证面积8.18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累计10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原料基地37个,基地面积1253.6万亩。

(六)坚持共享发展。一是推进平衡发展。2019年,农垦系统贫困农场实现营业收入179.55亿元、利润4.61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37.7%和420%,贫困农场年人均纯收入15292元、职工人均收入24555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70.3%和54.3%。截至2020年11月,28个垦区304家贫困农场全部脱贫摘帽。二是着力共享发展。垦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改造危房330万套,已形成1547个农场小城镇,场部集中居住人口732.8万人,城镇化率51.9%。据14个垦区统计,垦区累计改造危房数量年均增长2.37%,其中,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上海垦区(14.25%)、河北垦区(4.84%)、内蒙古垦区(4.3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据21个垦区统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新疆(农业)垦区(6.68%)、四川垦区(3.88%)、内蒙古垦区(2.0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年均增长较快的垦区有:新疆(农业)垦区(26.05%)、内蒙古垦区(4.30%)、四川垦区(3.93%)。农垦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垦区和谐稳定。三是“走出去”开放发展。在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4家农业企业,累计投资370多亿元;境外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

三、推进农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思考

(一)面临的形势。1.就挑战而言。从国际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跨国农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趋势更加明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加快。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布局,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从农业看,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紧箍咒”,农药、化肥、农膜等用量居高难下。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到岸价格,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大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发展面临由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乡村全面振兴、“保供固安全,畅通促循环”任务艰巨。从农垦看,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表现在: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需要培育壮大,产业融合拓展深度不够还很普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垦区间、农场间、职工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一些农垦集团仍未真正建起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行政化管理色彩依然较浓;干部、人才短缺,职工老龄问题突出;民生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就机遇而言。从国内外看,全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农业农垦看,一是政策驱动力持续增强,农垦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二是农产品市场驱动力增强,农垦产业发展市场空间扩大。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日益成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三是农业技术驱动力增强,引领农垦产业转型升级。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是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明确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农垦企业做大做强有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二)发展思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农垦将面临内外新的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出色完成“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稳定器”四大使命任务,需要深刻认清形势,沉着应对,立足发挥优势,厘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务实措施,主动担当作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农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创新农垦现代农业经营体制,促进“一衔接两覆盖”要求落地落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条件建设,探索农垦融合发展新机制新业态,推进农垦“三场”强基赋能和巩固提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垦企业集团,不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和天然橡胶战略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垦力量。

(三)对策思考。1.牢固树立农业高质量发展观。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实现循环发展、友好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要使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行动指南,把高质量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事业观结合起来,切忌只顾眼前。2.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什么样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报酬,要求减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职业化“新四化”进程。扩大规模,加速要素、产业集聚,提高抗风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4.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经营主体遵规守约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走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5.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统筹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垦区人民。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培育具有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农垦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农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立足新阶段、构建新格局,紧紧抓住政策和市场两大机遇,利用好在农业领域抢得的先机和农垦改革带来的活力两个有利条件,发挥好农垦文化和农垦品牌两大优势,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辜负新形势下农垦的历史使命。


本文是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垦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报告的核心内容。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