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西兰热带水果 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考察报告

时间:2005-03-15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05年第1期

农业部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热带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考察团

       由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 5省区从事热带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组成的“热带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考察团,于2004年9月7至9月22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就热带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进行了为期14天的参观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生产概况及特点

       一、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概况

      澳大利亚北部属热带,大部分属温带。全澳现有耕地 4.55亿公顷,其中50%左右为人工牧场。由于地多人少、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养牛业、养羊业和谷物生产为主要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是牛肉、小麦、肉制品(猪、羊和家禽)、水果和坚果、乳制品、羊毛等,其中60%为畜牧业产品。澳大利亚的农产品80%出口。 澳大利亚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水果种类也很多,温带热带的水果都有,其中有葡萄、柑橘、苹果、香蕉、梨、桃、菠萝、芒果、荔枝、红毛丹、山竹和榴莲等。每年生产水果约300万吨,出口约31万吨。每年产柑橘约60万吨,大部分供应国内市场。香蕉、菠萝和荔枝主要产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年平均产量都在13万吨左右。芒果年产量3万吨。

       二、新西兰农业生产概况

      新西兰年平均气温 12.7℃ ,地区间平均年降雨量差别很大。新西兰现有耕地面积 0.27亿公顷,其中45%左右为人工牧场。新西兰由于地多人少、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也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新西兰的农产品80%以上出口,其中95%以上牛奶制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新西兰种植的水果主要是猕猴桃、苹果、梨、柑橘、柠檬、杏、油桃、桃、李子、樱桃、黑莓、越橘、草莓、红莓、柿子、牛油果、费约果、新西兰番茄、西番莲和葡萄等。其中猕猴桃 是新西兰水果的金牌产品, 苹果和葡萄是新西兰水果的重要产品。

       三、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生产体系的主要特点

      两国农业生产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私有制农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行业协会为核心,以大型批发市场为纽带,以政府相应扶持政策和公益研究技术为支撑体系,维护农产品的市场化,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是私有制农场,农产品实行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

     私有制的农场主拥有大量的土地,采用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率较高。农业生产呈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果生产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适宜的区域,实现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果的种植、浇水、施肥、除草、防虫治病及果品的采摘、加工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一个果树农场主经营规模少则几十公顷,多则几百公顷。

      (二)各种专业协会健全了生产与市场服务体系

     全国性的各种农业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协会,如小麦协会、奶牛协会等。协会作为政府产业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并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通过协会的作用,组织农民同政府、相关产业部门、科研院校、交易组织、新闻媒介及国外公司打交道。行业协会健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了本国全球化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高

       政府以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产品的标准制订和通过对公益研究技术的支持,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农业生产形式,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规范市场交易和农产品标准体系,进行市场信息、科技推广和质量监控等多项服务,提高农场主的素质和竞争意识。

      (四)市场体系规范,农产品以出口为主

      市场体系规范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例如,澳大利亚每个州都有一个大的水果、蔬菜和花卉市场,以法律形式确定市场管理委员会直接向农业部部长负责的具体事项。市场管理委员会主要是控制、维持和管理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和市场所占的土地;促进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设施的高效使用,建立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农业部提供市场信息和建议。具体的市场管理是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农产品销售采用多种方式,一是农场主自销;二是交给专业销售公司统一销售;三是期货交易。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诚信机制提高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信誉, 80%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系统

       一、标准化的生产和采后处理技术

      (一)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手段

      澳大利亚、新西兰 水果生产与 采后处理 技术手段与设备先进。规模大的农场实现了电脑控制耕作,由卫星测控技术和拖拉机上的电脑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拖拉机耕作。农场主把农田水分、肥料等资料输入电脑,由电脑调控施肥、灌水。疫情的掌握控制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也很先进。此外,澳大利亚由于干旱缺水,致使园艺业在高效用水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除了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高外, 采后处理设施也很完备, 均设有产品贮存冷库和分级、包装自动生产线,实现了水果种植、田间管理、采收、清洗、分级、保鲜、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

      (二)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和质量控制

      生产高品质的水果是延长保鲜期和货架期的前提和基础。两国注重生产全过程的环境和质量管理,尽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害和虫害对果体的伤害。在果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注重开发非化学品治虫方法。例如,在澳大利亚蝙蝠多的地区,果农多覆以尼龙网或拉电网的方式进行防治;对水果实蝇采用经过辐射的雄性果蝇放飞果园,以降低后代的生育繁殖能力来控制虫口密度;根据不同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光性,在不同颜色的布上涂上粘附剂进行诱杀防治。

      (三)根据成熟度适时采收

      为了营造品牌,保证产品质量,根据销售目标地点确定合适的成熟度进行采收。澳大利亚成熟度控制在 95%左右采收,一般成熟度不得低于90%。分期分批按要求进行半机械化采果,然后经过自动化清洗、保鲜、分级、包装、冷库预冷或直接进入果品批发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贮存保鲜效率;水果采后运输、预冷,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自动化,并非常严格地控制水果采后至处理的时间和温度,确保果品的新鲜。为了增加水果采后的保鲜时间,在水果采摘前,针对一些水果果皮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点,进行一些无害化处理。 例如,澳大利亚针对樱桃果皮软、不宜贮藏保鲜的特点,在采摘前的24天开始喷洒2%的氯化钙溶液,连续在10天内喷洒5次,以增加果皮的硬度,减轻果皮损伤,延长保鲜时间。

      (四)采后及时处理

      采后及时处理是减少水果损失、促进水果增值的重要措施。在澳大利亚热带水果的总产值中,体现在生产种植领域的只占 30%左右,采后处理增值占70%左右。采收后要尽快将果体温度降到适于该品种保鲜的较低温度,并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最适宜低温。通常采用的贮藏温度和湿度是:香蕉贮藏温度为 13.5℃ ,相对湿度为 85-95%;菠萝贮藏温度为 20℃ ,相对湿度为 85-95%;芒果贮藏温度为10 -15℃ ,相对湿度为 90%左右。对一些鲜嫩易坏、保鲜期短的水果采取特殊处理办法。例如澳大利亚的荔枝,原来的保鲜方法是放到热的苯菌灵水溶液中浸泡,当美国明确禁止澳大利亚苯菌灵处理的荔枝进口后,澳大利亚便采用 47℃ 的蒸汽处理 15分钟以杀死果蝇卵。

       二、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体系

      (一)质量控制体系

      政府采用无兽药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来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进出口农产品安全检查由澳大利亚进出口检验检疫局( AQIS)负责。国内农产品安全监督抽查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工负责。联邦政府的农业部国家农药兽药残留监督处(National Residue Survey)负责组织国家的农产品例行监检。各州政府负责农产品市场监督抽查。行业协会在组织本类农产品拍卖前,由有资质的检查员核实生产记录,并抽样送有关检验机构进行质量等级和安全指标的检测,达到规定质量标准才能销售。

      (二)标准体系

     澳大利亚的标准具有严格的制定程序。他们制定标准的依据主要是国际标准,结合本国实际还制定了一些高于国际标准的标准。标准主要由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密切结合市场,实用性很强。而且所有标准都在网上公示半年以上才能颁布,生产者、经营者、质检人员等都可随时从网上免费获取所需的标准。 为保证农产品的出口,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有关的技术法规,要求生产者遵照执行。政府的管理部门对产品进行符合性检验,同时,要求供货商签订一份没有使用违禁化学药品的保证书,否则不予出口。

      (三)高效的冷藏保鲜流通系统

      冷藏保鲜流通系统包括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冷藏、包装、冷藏运输、集散交易市场等。在澳大利亚从果实采摘到存放于批发市场的冷藏库不超过 16个小时,整个过程为冷链处理。批发市场的冷藏贮存系统为水果保鲜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保障。

     (四)规范的水果包装和机械装卸运输系统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 各种水果的包装,根据不同水果的生理要求、果形、果皮的特点来设计、 改进水果包装。新鲜水果多使用标准纸箱包装,草莓等不耐挤压的水果使用塑料盒进行独立包装。 例如,荔枝的包装程序是:把采摘的鲜果去掉叶、枝,然后进行保鲜处理。净化后的鲜荔枝放在小托盘内,每盘 500克 或 750克 ,上面再用带小孔的自粘薄膜包好,然后把装好荔枝的托盘放入纸箱内 (每箱 5千克 )。芒果也是纸箱包装,每箱2—3层,层与层之间有一个凹型的托盘,托盘的材质一般是纸浆质的或塑料的,也采用格子形的衬垫。纸箱是经过蜡处理的,以防在冷库中由于潮湿而降低纸箱的抗压强度,并且纸箱带有气孔,装潢考究,很吸引人。水果包装箱的尺寸,不但适合水果的盛装且适合托盘的排列,这样便于集装箱的运输。从箱型来看,大部分是天地盖的形式,把盖打开即可看出水果的新鲜度。各种水果经过采用色彩鲜明的纸箱包装后,码成托盘,再把托盘装入集装箱运输。 装载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果体的损伤,具体做法是:用标准纸箱包装,码在支架上固定,用叉车装卸,用集装箱车运输,支架一直跟着果箱走,以减少对纸箱的搬动。这种做法在节省人工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果体损伤。 澳大利亚的水果已实现包装托盘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箱化。

     (五)大型的果蔬饮料食品加工系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了进行果蔬饮料加工外,主要是将葡萄加工成葡萄酒。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业因其醇厚的优质葡萄酒而蜚声海内外,其最大出口市场在英语国家。

      (六)快捷的果蔬产品信息集成系统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为私有的家庭农场。农场主不仅是农场的生产者,还是农场的经营管理者。他们不仅掌握农业的生产技术,还了解生产、贮运、加工、销售等各方面的信息。

     澳大利亚有 5个大型果蔬花卉批发市场,设在五个州的首府。各批发市场配有专职人员搜集世界主要地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质量信息和价格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快速地反馈给农产品生产者协会、农产品批发期货协会和农产品零售协会。

      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主要差距和突出优势

      一、主要差距

      (一)缺乏 “叫得响”的品牌

      尽管目前我国果树种植面积达 847万公顷,产量达5000多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1一12%,但品质普遍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自己的品牌,导致国外一些并无特色甚至不如国产水果的“洋果”以品牌优势在我国水果市场上独树一帜。

       (二)分散粗放的经营模式使水果生产很难形成产业化

      我国目前水果生产大多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栽培方式,真正集中成片统一管理的大型现代化果园极少。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使得果农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优种优育等方面不能统一技术规程,从而导致产出的果品大小不一、色泽不均匀、果型不美观、商品率低。

     (三)采后处理与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水果出口产品数量少、档次低、加工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出口企业在加工、保鲜等工艺技术和设施方面与澳大利亚园艺企业相比,存在 较大的 差距。经过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等初加工的产品还不到 1%,深加工产品只占20%,且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四)水果农药残留测定方法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不够协调

      我国水果农药残留国家标准的制定起步较晚,在已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 50种农药中,尚有21种农药既未提供检验方法,又无测定标准方法。这对于水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实施极为不利,甚至无法检测其残留量,也就无法评价其含量是否超过残留限量标准。

       二、突出优势

      (一) 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是水果生产大国,可以同时生产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果,水果品种多样化,可以保证水果市场的常年供应。 从种植规模看,我国水果面积占世界的 20.2%,产量占世界的14.5%;从品种资源看,我国是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作为经济栽培的水果品种就有300多个。 例如,世界宽皮桔主产国为中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其中中国的宽皮桔产量占世界宽皮桔产量的72%。荔枝更是如此,全世界能生产的地区仅限于我国华南、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量300万吨左右,而我国华南地区就占了七成以上。

      (二)价格优势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因而水果生产成本高。而我国主要是以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为主,农民一般都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而且以自销为主,因此水果生产成本比 “洋水果”低得多。

      (三)市场优势

      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水果消费的市场空间很大;另一方面, 东南亚、东欧是世界重要的水果消费市场,我国水果出口到这些地区距离近、成本低、速度快,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四)政策优势

      近年来我国在水果生产方面制定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对种植水果的农户减少了农业税和特产税,对一些形成较大种植规模的水果商减免了土地承包费等。同时,政府还正在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信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服务系统。

      几点启示和建议

      据统计,我国采后经过商品化处理的水果只占总量的1%左右,大多数国产水果是 “一流水果三流包装”。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水果由只注重质量变为质量和外观兼顾,对水果采后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水果因采后处理技术落后,每年因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七分之一,造成巨大浪费。而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水果出口贸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果采后处理。这次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 实地考察,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发展各有长短,只有通过合作和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政府、中介组织及企业应相互联手,营造和推广园艺产品品牌形象。应在 WTO的框架下实现贸易关系的稳健改革,尽快调整和改革贸易政策,制定更加开放、透明和更有预见性的市场准入规则,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应以民间合作为主体和基础,鼓励企业及民间机构围绕不同领域和项目开展合作。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在信息交流、科技推广、政策优化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在与市场环境有关的网络、机械化等方面,在园艺品种和栽培技术、采后处理、低温运输系统、质量保障、植物检疫等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努力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把好农产品生产质量关,克服检验检疫瓶颈

      在普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常规技术基础上,尽快推广套袋栽培、优质化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审定范围选用低残留、低毒农药品种;要提倡和推广生物防治方法杀虫灭病;要大力提倡无公害栽培,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三、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逐步一体化

      澳大利亚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也涉及农业部、卫生部、澳新食品标准局等部门,但各部门职责划分清楚、目标明确、协同管理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减少管理环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逐步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效率。同时,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从偏重管理向管理和技术指导培训并重转变。

       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的支持力度

      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需要较高的设施与技术要求,需要较大的投入,如果单靠企业和农户的积累来解决,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大我国水果的出口份额,满足人民对优质水果的消费需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完善有关政策扶持措施,鼓励名优水果基地和龙头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其次应在财政和信贷资金上给以必要的支持。对重点名优水果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良种选育、新技术推广等给以必要的财政补助,对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厂的建设给予优惠的贷款支持;第三是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和信息服务。除了继续做好产中新技术推广外,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适时采收、采后及时处理及贮藏保鲜新技术,要做好果品的信息发布和预警预报工作,为果品生产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五、建立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各种各样的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由于行业协会少,发挥作用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建立、发展和扶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及农业标准制定、政策建议、生产监督、质量保障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

       六、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职能管理没有完全理顺,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未得到全面的执行。我们应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制定颁布进程,逐步树立起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信用。

      七、加强水果保鲜、贮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得益于强有力的技术研发能力。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决定于生产实践,即对什么项目进行研究由生产者决定,因而研究成果都能很快在生产上运用转化,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同时澳大利亚农产品尤其是出口农产品的种类不多,他们的研究比较专一,能很好解决某一产品在生产、运输、贮藏、销售中遇到的问题,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国应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切实解决我国水果在保鲜、贮藏、运输和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