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粮食种子长期依赖外供。为改变“楚地种粮、吴蜀供种”局面,湖北省农垦局充分发挥农垦特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推进种业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农垦农业发展转型,为破解湖北省种业困局闯出了一条新路。2013年湖北农垦种业产销小麦种子2000万斤,棉花种子120万包,其他种子6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成为全省粮食种子生产流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一、活机制,创建现代种业发展新模式
针对农垦系统种子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竞争力弱的现状,湖北省农垦局学习借鉴安徽、江苏、上海等垦区发展种业的先进经验,首先在创新机制、模式上下真功夫。
科学设计整体方案。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湖北农垦种业集群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对推进种业集群发展的路径、目标、重点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设计部署,明确提出农垦种业发展要遵循“立足优势、差异定位、错位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粮食种子生产为主、棉花种子生产为辅、兼顾其他种子生产经营,切实走好“集团公司+农场子(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
积极搭建孵化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湖北农垦联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改组改造,建立健全了组织架构、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调整充实了股东人数和股本构成,并重新变更登记为湖北农垦联丰种业集团公司,构建了农垦种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平台。
加速推进企业整合。按照市场法则,以集团公司为龙头,以资产、资源、资金为纽带,采用合资、兼并、入股等形式,首批对4个建制完整、经营状况较好农场种子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了以“1个母公司、4个子公司、1个分公司”为骨架的纵向一体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大力实施“垦区种业经营实体培育”战略,引导龙感湖、运粮湖等8个农场成立种业经营实体,并按照“依法、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与集团公司对接,携手建立利益共同体,做大发展平台。由垦区内向垦区外拓展,分别在钟祥市柴湖建立“1000万公斤旱粮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和襄阳小麦原种生产基地。
二、扩基地,筑牢农垦种业发展根基
紧扣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突出重点,主攻特色,大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科学规划布局。区分情况,分类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核心区。规划重点建设张集、清河、中洲、五三、万福店等农场22万亩小麦良繁基地;龙感湖、清河、车河、五三农场6万亩水稻良繁基地;三湖、西大垸、运粮湖农场1万亩棉花良繁基地。目前,《张集农场1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建设规划(2013-2017年)》已编制完成,下一步拟开展水稻、棉花良繁基地建设规划的编制。
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场规范土地对外承包经营行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尽可能将集中连片、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适宜良种繁育和试验示范的优质农田流转到集团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已建成小麦保种面积11万亩,水稻保种面积3万亩,棉花保种面积0.5万亩。2013年实际制种面积达到4.35万亩。其中:小麦制种面积3.5万亩,棉花制种0.5万亩,粳稻试验示范面积500亩。今年秋冬播又落实小麦制种面积5.8万亩。
加大基地投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集团公司争取基地建设项目和资金,成效初显。中央投资650万元的小麦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已立项,投资360万元的国家农作物良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已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此外,还从农垦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资金中调剂1200万元用于集团公司基地建设。
三、强加工,提高农垦种业市场竞争力
种子加工是种业选育、扩繁、加工、推广“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种子附加值、提升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是降低种业风险、促进种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省农垦局大力支持集团公司改造升级装备。省农垦局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帮助集团公司引进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烘干贮藏、清选分级、计量包装等装备。新上了一条小麦良种加工生产线,购置了两套日单班烘干能力200吨的粮食种子烘干设备,改造升级了一条棉花良种生产线,集团公司种子贮藏加工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支持集团公司推行品牌经营。省农垦局指导集团公司推行种子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种子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建立种子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助推集团公司打造过硬品牌,树立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支持集团公司扩建营销网络。省农垦局鼓励、支持集团公司采取建立直销点、发展加盟商、收购个体种子营销网点等方式,建立健全覆盖主要销售区域、具有较强调控能力的营销网点。截至目前,集团公司在省内外建立了21个一级批发点,与30多个种子经营部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购销关系,种子营销、辐射网络基本建成。
支持集团公司融资发展。省农垦局在种子收购季节,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对集团公司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放宽抵押或担保条件,竭力缓解集团公司种子季节性收购资金不足的矛盾。
四、重研发,蓄积农垦种业发展后劲
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最大潜力在研发。为此,湖北省农垦局指导集团公司从三个方面着手,着力打造发展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先发权。
构建研发平台。成立湖北农垦联丰农业科学研究院,将系统内的育种精英和种质资源集结起来,建立了精干高效、联合协作的育种攻关协作网。现已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品种6个,其中有国审品种鄂杂棉26,以及鄂抗棉13、鄂麦596等5个省审品种。
强化产学研结合。采取科企协作、院校共建、资助专家合作研发等形式,促进集团公司与科研院所组成产学研联盟,联合申报项目,互换育种资源、共享育种信息,共同培养人才。已与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襄樊市农科院、江苏农垦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交流合作管道。
扩充品种储备。集团公司甘当先行者,乐办“试验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型种子企业到垦区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对其中区域适应性强、田间表现良、推广潜力大、市场反映好的“成长性”品种,采用买断产权、合伙经营等方式率先取得品种区域经营权,借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五、壮队伍,强化种业人才支撑
充分利用湖北省科研院所的教学资源,采取引进人才、送出去培训、专家传帮带、田间地头指导等多种方式,培育种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为农垦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省农垦局每年都组织1-2次集中培训,对公司及相关农场人员进行有关种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了“湖北农垦种业人才库”,加强对种业人才的储备和保护。鼓励集团公司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鼓励集团公司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培训,支持集团公司给予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高额待遇和优厚福利,努力帮助集团公司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和研发人才队伍。
下一步,湖北农垦联丰种业集团公司将以服务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整合种业资源,加强市场开拓,不断提升农垦农作物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农垦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体系,把农垦种业建设成为全省种业新品种研发与推广、种子加工与销售、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新高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海外农业开发提供种子支撑,为农垦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的发挥增加新的窗口,为农场增效、农工增收、农业经济增强开辟新的途径。
联丰种业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上取得突破。力争每两年研发储备至少1-2个新品种,形成研发一批、贮备一批、试验示范一批、大面积推广应用一批的梯次格局。二是在基地建设规模上取得突破。力争小麦、水稻、棉花良繁面积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2万亩、6万亩和1万亩;三是在湖北省种子市场占有率上取得突破。力争农垦小麦、水稻良种在湖北省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牢固确立农垦在湖北省粮食种子产销中的龙头地位。
(作者系湖北农垦联丰种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