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农垦史研究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2015-01-26作者:本刊记者 钟 恳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9期

    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农垦史研究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农业部原总经济师朱秀岩,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胡建锋,中国社科院当代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中国社科院当代所副所长武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有国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等32个垦区的主要领导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171名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委托张星星代致贺词。朱佳木在贺词中说,新中国农垦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创建的,新中国农垦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首任名誉会长便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震将军。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王震将军为首的解放军高级将领遵照中央命令,率领几十万官兵转业地方,屯垦戌边,成为第一代农业产业大军的主体,开启了新中国农垦历史的序幕。以后,千千万万的内地知识青年又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亲人,离开城市,陆续投入开发边疆、献身农垦的伟大事业。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代代相传、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在沙漠戈壁里开辟了成串连片的绿洲,在沼泽地里建成了一个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在热带丘陵山区种植了大面积橡胶园,在沿海、滨河等盐碱荒滩上建设了大批商品生产基地,在祖国边陲建立了一座又一座新型城镇,为增强国力、巩固国防、繁荣边疆、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同“两弹一星”事业、“三线”建设事业一样,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都是新中国历史的亮点。它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通过一代又一代农垦人的努力,大大增加和增强了农垦企业的数量、实力,形成了独特的集农、工、商、运、建、服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和集全民所有制、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军事安全于一体的管理体制,以及集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国企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农垦文化,涌现了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显示了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稳定边疆、繁荣边疆、巩固边疆的战略意义,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抓紧资料收集,深入开展研究,认真加以总结,广泛进行宣传。希望农垦史研究分会成立后,主动争取农业部农垦局的指导和各地农垦管理部门、农垦企业的支持,积极发展会员,密切联系农垦史的知情者,广泛团结全国农垦系统、高校系统、科研机构中的农垦史学者,抓紧收集、整理当代农垦史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抓紧新中国农垦史的编撰,深入总结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历史经验,积极开展农垦史研究的学术交流,大力宣传和热情讴歌农垦战线的历史性成就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认真完成有关部门交办的研究任务;同时,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执行民政部的有关规定和国史学会的章程制度,争取成为模范的学术类社会组织。
胡建锋在代表农业部农垦局致辞时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农垦已经发展成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较为完善的经济社会系统,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引领我国农业“走出去”、维护边境稳定和生态安全等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农垦史是一部厚重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全面系统挖掘农垦史,把农垦事业的伟大实践形成系统的史料载入史册,客观真实地展现农垦发展的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部农垦局将积极支持农垦史研究分会的工作,努力做好协调和服务,共同推进农垦史研究工作,携手创造农垦事业的新辉煌。
    农业部农垦局原局长魏克佳代表分会筹备组和大会主席团作了农垦史研究分会工作报告(报告摘要参见下文)。
大会审议通过了分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会费管理办法和工作报告,推举了分会顾问和名誉会长,选举了分会理事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分会会长由魏克佳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有国、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周公卒、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勇健、北京首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福平、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总裁曹树民、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桥、新疆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和鸣、农业部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冯广军、中国热带科学院院长王庆煌等担任副会长。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北大荒博物馆,听取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博士、中国社科院当代所经济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所作的专题讲座。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