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模式 拓展致富途径

时间:2013-09-05作者:文/许开峰 雷金成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4期

    近年来,黑龙江农垦江滨农场创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模式,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着力建立“企业+基地+农工”三位一体化经营、利益共享的合作经济联合体,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经营,打造新的致富增长点。

一、因势利导,创建合作经济联合体

    江滨农场有耕地34万亩,2660余户家庭农场,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产业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农场党政班子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坚持大农业走向,必须打破“小农”经济体制,引导农工转变思维,从家庭农场向合作经济新发展模式转型,有效破解农工增收难题。
    一是合作经济成为破解农工增收瓶颈的新模式。实践中,农场大胆尝试,探索出家庭农场自愿联合、自主建立,与社会化、市场化有机结合的“企业+基地+农工”合作经济联合体模式,形成新合力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打破了以往农工分散经营、抗御双重风险能力较弱、农工增收难的“瓶颈”。江滨恒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场第27作业站于江龙等9名农工本着自愿联合、自主兴办、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出资350万元建立的一家从事绿色水稻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合作经济联合体。该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农资采购、统一农技推广应用、统一农事生产和管理、统一收获加工销售、统一分配利润”的运行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带动农工增收的目标。
    二是合作经济成为打破小农经济体制的新载体。家庭农场通过创新建立合作经济联合体,打破了原有农工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不够、制约大农业发展速度的“小农”经济体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破解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难题蹚出了新路径。农场“邻江食品有限公司”带头创办的“邻江合作经济联合体”,与300余名农工签订了绿色水稻种植和收购合同,成为一家拥有千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可年产5万吨大米和3500吨酱油、食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企业与农工双赢的目标。
    三是合作经济成为推动低收入群体脱“低”的新途径。江滨农场是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的农场,有近千名农工因自然灾害、缺少资金等原因,放弃了土地种植或只耕种少量土地,成为低收入群体。为破解共富难题,农场积极探索,找准共富行动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最佳结合点,2011年春扶持振兴农贸公司创建了第一个共富合作经济联合体示范基地。该合作经济组织由振兴农贸公司“独家”出资500余万元领办,37名低收入农工“零投入”参与,主要以种植、加工和冷冻存储粘玉米、黑土豆、油豆角等食品为主,年加工量2000吨以上,年总产值600余万元;公司提供全部生产费用,37名农工负责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作业、冷冻加工等全部生产过程;采取为农工月兑现生活费,年底按岗位和绩效进行二次利润分红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方式。2012年,振兴农贸公司实现利润80万元,帮扶的37名贫困农工创收135.2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3.65万元。贫困农工邵珠华在公司租种了10公顷的粘玉米,没投入一分钱,仅通过自己的精心管理,2012年秋他获得7万元的经济收入,实实在在尝到了合作经济体每带来的甜头。同时,合作经济体年还为低收入农工提供2000多人次的收获、加工等短期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农工收入,仅秋收阶段,就为100余名农工支付30余万元的工资款。

二、多措并举,扶持壮大合作经济联合体

    江滨农场紧扣农场实际,通过制定倾斜政策,提供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等举措,使合作经济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制定倾斜帮扶政策。农场对振兴合作经济联合体在场地租用、土地使用、解决资金短缺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扶持,使之到2014年能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设立产业基地3个、能够吸纳100余名低收入农工就业的合作经济体,让更多农工受益。为此,农场将闲置的4000平方米的原果葡糖浆厂厂房低价租赁给公司改建冷库和加工车间;提供2公顷土地给公司建设了16栋反季节果蔬育苗大棚基地;帮助协调水稻户插秧后闲置的1000栋育苗大棚,种植了粘玉米、黑土豆、油豆角等特色经济作物;从全场党员干部筹集设立的200万元共富周转基金中,为合作经济联合体提供了60万元的三年无息贷款,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去年,合作经济联合体仅利用1000栋水稻育苗大棚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一项,农户就实现增收50余万元,公司降低生产成本30万元。直接受益的张玉贵等6名农工利用果蔬育苗大棚基地种植反季节富硒西瓜、草莓等,人均获利3万余元。
    二是真诚提供全面服务。农场农技部门全程为合作经济联合体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尤其是为振兴合作经济体创建了“有机粘玉米”、“富硒西瓜”等特色品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去年帮助邻江合作经济体落户农场工业区,扩建厂房8480平方米,使企业达到年产5万吨大米生产规模。去年春,工会积极为振兴合作经济体销售大葱,让其获利40余万元。
    三是规范组织内部管理。农场依据国家《专业合作社法》和《省专业合作社条例》,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帮助其规范了合作经济联合体的内部机制,实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完善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经营管理机制,并在合作经济联合体内建立了工会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农场邻江合作经济联合体以订单种植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工的利益,在工会组织的监督和指导下,每年初合作经济体都与农工签订种植、管理以及产品收购等合同,使企业与农工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开辟新路,培育多元合作经济联合体

    近两年来,针对农场农工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尤其是低收入农工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增收难的实际,农场坚持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与促进更多农工致富增收、创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农场组织和资源等优势,加快市场化整合,走多元化培育合作经济联合体的新路。
    一是依靠本土能人领办。农场发挥农技、畜牧、工业、工会等部门的技术、资产、信息和营销网络等优势,积极引导科技种植和养殖大户牵头自愿联办合作经济组织,共同解决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农场畜牧部门帮扶指导农工张存金联合4家养殖户创建了“生态鹅养殖合作联合体”,他们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价格,去年共养殖大鹅3万余只,获利100余万元。
    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创办。农场第28作业站农工吕世云采取“公司+基地+农工”形式,联手100余户农工创建了龙圣泉米业合作经济联合体,年加工水稻1.2万吨。目前,农场已有邻江、华祥、佰佳华等13家依靠龙头企业创办的合作经济联合体。
    三是依靠党群力量合办。农场发挥组织优势,将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建立在合作经济联合体上,创建了党群合作经济联合体。如,农场华祥合作经济联合体的党群干部在带动引领农工参与经济合作生产进程中,不断提升了党群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和农工的增收能力,促进了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迅速将农场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强势。该企业三年已累计出口创汇2800万美元。
    目前,农场已拥有种植、加工、养殖、销售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3个,全场有1300余名农工依靠经济合作体实现了增收致富,形成了农工增收、农场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