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一批上海、北京、重庆的知青回到曾经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云南省景洪市东风农场。当他们看到当年贫瘠的土地上如今已建成一个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万,处处鸟语花香的“花园小镇”时,禁不住喜极而泣……
的确,东风农场是完全以农场为主体形成的小城镇,这不仅在西双版纳独一无二,就是在整个云南省农垦系统内也不多见。这里不但风景秀丽、市场繁荣,更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农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精神,将城镇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农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两年,在橡胶市场持续低迷、干胶价格连续降低的情况下,农场党委和全场职工群众一起发扬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融资近1亿元建成金观小区500套保障性住房并已交付使用,融资近2亿元兴建的“景苑小区”于2014年3月顺利开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农场采取国家、省、市财政适当补贴、农场配套资金的方式逐年完善基础建设,完成危旧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2569套,通乡公路建设40.5公里,安全、饮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6个。累计争取保障性住房配套资金5616万元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卫生整洁的新兴东风城镇已初具规模:城镇区域内已建有2所小学、1所中学,2家二级医院,4家幼儿园,2家银行、3家较大型超市;交警、通讯、敬老院、博物馆、法庭、电厂、水厂、老干所、派出所等各种机构一应俱全。
农场坚持“以镇养镇”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促进了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拓宽了非公经济发展空间,扩大了就业渠道,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农场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如今,东风农场附近有7个村小组、1194户、人口5677人,其中54.7%的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共种植橡胶14252亩,人均收入达到7156元。这7个自然村的村民文化程度、文明素质逐步提高,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不良风气得到遏制。
农场城镇化还促进了当地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这里的兄弟民族与农场职工群众经过几十年的融化磨合,文化交流,互相增进了解、理解,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差距逐步缩小,相互交往频繁密切。民族团结极大地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将来打造旅游小镇、国家级生态小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文基础。
现在的东风农场,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每当夜幕降临时,东风农场的男女老少齐聚到广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排列整齐大跳健身舞,有的手拉着手围成圆圈齐跳三跺脚,有的二胡、三弦交替演奏,一派和谐繁荣的幸福景象,形成一道靓丽的广场舞风景线。
(作者单位:云南农垦景洪东风农场)
责任编辑:张 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