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在国内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中,乌石农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精心打造茶叶品牌。如今,“白马岭”系列茶产品已经开始走红。特别是白马骏红、白马雾珠两种高香茶,先后荣获“第九届国际名茶密码评比银奖”、“上海茶博会金奖”和“中国绿色产品A级食品商标”、“海南农产品著名商标品牌”等荣誉称号,农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可以说白马岭茶叶已成为海南农垦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这张名片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筑基——发挥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夯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乌石农场岭头分场从1960年开始种茶,最高峰时茶叶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头茶叶加工厂生产的“环球牌”红茶曾多次被农业部、商业部和广东省、海南省评为优质产品,远销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百万美元,被国家经贸部确定为出口创汇基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茶叶市场疲软和生产成本提高等原因,岭头茶叶产业与海南垦区20个产茶企业一样开始走下坡——整体效益下滑,经营年年亏损,茶叶产业发展步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大量茶园开始改种橡胶。到了2008年,乌石农场岭头分场的茶园面积已经减少到不足1200亩。
2009年,乌石农场重组整合后剥离了橡胶业,因此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新一届农场领导班子上任后,决定重振茶叶产业。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查,重新审视和定位乌石茶产业,努力寻求一条符合乌石实际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乌石把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全力推进。由于农场重组前已将茶园拍卖给茶工个人经营,农场重组后,决定向茶工赎买茶园产权,重新整合农场茶园资源。开始相当一部分茶工都不愿将茶园交出,为此,农场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先将茶园交出由农场管理。他们还充分利用大会小会反复宣传茶园整合的发展前景,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做职工的思想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1800多亩茶园的整合工作顺利完成。
收回茶园后,农场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抓好低产茶园改造。先后投入560多万元建设喷灌设施,投入370多万元对茶叶加工厂的厂房、设备及厂区的环境等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初步实现了茶厂布局优化、加工环境标准化、加工过程规范化。农场还聘请技术专家,围绕绿色茶园管理生产,尤其是针对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关键环节,面向广大茶农开展好生产技术培训工作,推广科学的茶园管理技术,组织茶工落实好茶园中耕、施肥等各项管护措施,提高其技术水平,为茶叶管理与加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场购入了广东省农科院选育的红茶品种——英红1号,完成了标准化茶园建设800亩。在此基础上,农场采取收购茶青的方式,又整合当地茶园800亩,使原基地规模达到2600多亩。
创优——研发优质品种,“高香茶班”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为全面提升茶叶品味,开发特色产品,乌石农场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以白马骏红高端茶为主攻方向,研发“新、精、优”的高端茶叶产品重新闯市场。
2010年,农场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岭头茶厂高香茶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在攻关的那段日子里,高香茶班的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吃住都在茶厂,没有人知道他们经历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也没有人听到他们任何人叫苦喊累过。大家都把厂当家,爱岗敬业,默默工作,不用叫、不用指挥,工序环环连接,配合默契,谁有困难,大家共同克服。
班长符小琴为了能够探索出一个可行的茶叶加工工艺流程,每天都要用少量的茶青原料试做,采用不同的温度杀青、揉捻烘烤,并对新产品冲泡审评等。每一次,她都认真做好记录,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准确掌握发酵和烘烤的时间和温度,她与同事们反复研究和试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可用眼测叶面颜色来决定发酵和烘烤时间和温度的技术。如今,这一技术已成为“镇场之宝”,大大提高了茶叶加工品质的档次。到2010年底,符小琴和她的团队相继开发出味鲜甘醇、高香芬芳的白马骏红、白马雾珠、白马曲毫等9种高档优质茶产品,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
茶叶品质的提高,使农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今,农场茶叶价格由不足10元一斤提高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2013年,全场年生产干毛茶1300多担,实现产值达18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3%;销售总额达1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实现茶叶销售利润达200多万元;全场在职在岗人均年工资收入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满岗茶工人均年岗位收入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白马骏红”、“白马雾珠”在全国各类茶展活动屡获殊荣,填补了海南高端红茶的空白。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符小琴被海南省农垦工会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并当选为海南省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高香茶班2013年被授予“省工人先锋号”和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当红——挖掘茶文化,创新理念抓营销,打造极品红茶闪亮招牌
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乌石农场积极构建茶叶营销体系,拓展新的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
为了打响品牌,拓宽销路,由场长和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农场各路人马一起总动员,向各界人士推介白马岭茶,农场的茶叶销售人员更是跑遍了海南比较有影响的300多个茶行。多日的奔波后,白马茶产品的第一单销售额也还不到300元。
面对残酷的现实,场长蔡锦源不气馁、不放弃,亲自带队参加上海、广州、青岛、深圳、海南等茶叶博览会,大力开展招商营销活动;在北京、广州、深圳、海口、三亚和省内各市县建立“白马岭”茶的经销部,利用各种平台,集中展示、宣传、推介白马岭茶叶。
市场营销科科长欧阳剑,副科长、茶厂厂长范时斌带领的营销团队成员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从一个茶行“转战”到另一个茶行,晚上临近12时才找到地方睡觉,有时甚至几个人就在放满了茶叶的货车上“蜗居”。种种操劳忙碌,都是为了让茶叶在市场营销中站稳脚跟。
辛勤的付出,艰苦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专家、客商等社会人士的认可。2012年3月,琼中奇峰特色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与乌石农场一举签订了300万元的茶叶经销协议书,是当初第一笔订单的1万多倍。
为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农场茶厂党支部带领高香茶班团队相继推出了20多款新颖的包装,并注册商标,使茶叶包装、尤其是礼品茶的包装水平快速提升。
农场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通过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走进海南琼中》、香港健康卫视的《茶缘天下之海南味道》栏目,报道“白马岭”茶专题节目。同时利用海南电视台、省级报刊和海口公交车、高铁广告等渠道,全方位宣传 “白马岭”茶品牌。
农场积极开展茶歌、茶艺、茶体验等活动,发挥茶文化的催化剂作用。农场以2013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为契机,举办主题为“弘扬绿色文化,引领健康生活”的2014年白马岭春茶开采启动仪式,通过茶品展示、茶叶营销签约、茶文化演艺、茶歌演唱、茶舞表演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寻找商机、培育市场。创作了歌曲《白马岭茶歌》和《俊美白马岭》,制作了《白马岭茶歌》的MTV在琼中电视台展播等活动,进一步弘扬海南白马岭茶文化,提升了白马岭茶文化品味,丰富了中华茶文化。2013年《白马岭茶歌》搬上了琼中“三月三”活动舞台,以《白马岭茶歌》编排的原创舞蹈荣获海南省第四届民族舞蹈大赛二等奖。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乌石茶叶品牌形象显著提升,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2013年岭头茶厂茶叶产品质量稳定,工艺严谨,通过了ISO认证以及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确定为AA级产品,为白马茶营销打出了一张漂亮的绿色名片。现在白马岭茶叶品牌名气越来越大,订单接连不断,产品销售全国各地,“白马骏红”成为我国高端红茶的标杆之一。
追梦脚步永不停。从2014年开始,岭头茶厂高香班又领到了新的工作任务:研制开发金线莲养生茶产品。金线莲原料昂贵,制成茶叶后目前市场售价每斤从8000元到上万元不等。正如农场场长蔡锦源所说的:“现在,虽然白马岭茶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白马岭茶品牌,创出了一条独特的一牌多品的发展路子,让引领海南红茶味道的‘白马岭味’飘得更远”。
(作者单位:海南农垦报社)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