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看黄海

时间:2015-01-12作者:王信学 陈贤华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8期

    江苏农垦黄海农场始建于1952年,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万亩,现有职工6000余人。2013年农场全年实现总收入3.85亿元,利润达到9240万元。2012—2013年被省农垦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评为“先进企业”;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苏省名优企业、中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2014年黄海农场又获得省总“五一劳动奖状”殊荣。

经营管理的“试验田”

    自黄海建场以来,不同时期的管理方式都表现出企业自主发展与国家政策环境相适应的共同点。上世纪50年代农场确立“垦务未动,水利先行”方针,边垦荒边建设。60年代初期推行评工计分,人员实行定额计分,以分付酬的工资制度的三定一奖办法,60年代后期试行大寨式计分和劳动定额相结合的办法。按工分进行分配。70年代分配形式则以基本工资和作业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80年代农场发展起来了畜牧业、工业、商业、副食品加工业及多个外向型工厂,农场确定各业利润考核指标及分配比例,按考核结果进行分配。据了解,1983年初,22大队宋兴义、胡义美、杜福田3户职工创办“家庭农场”,跨队承包土地,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高度赞扬。从1984年开始先后成立“职工家庭农场”1329个,实行农业大包干。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转换企业内部机制”的六项改革措施,打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深化激励机制,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黄海农场经营模式和工资分配的原则在一次次改变,成为一个“试验田”基地。2006年,黄海农场根据集团公司新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二次创业”。2011年再次实施农业资源整合改革上市重大战略举措,黄海农场和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实行“一套班子,分块运作,共同责任”,即对农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分公司和存续农场分开运行。

农业产业的“示范区”

    自整合资源后,农场实行“种植能手牵头规模承包,少数职工联合参与”为理念的农业承包体制,实行生产区所有干管人员挂钩到大队参与协作管理,大队干管人员分片承包管理,员工与大队干管人员共同承包农业生产,年终双方年薪收入、承包收益和分片管理田块效益挂钩,用1000人从事规模种植,分流出近5200名职工。1000人种植原6000人的土地。经对比得出结果,2011—2013年,分公司麦稻亩效益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加344元、122元和88元。分流出的5200名职工在全国各地创业打拼。被农场评为种植能手的王刚,2012年在阜宁承包4005亩土地,运用农场的种植模式管理,亩利润达300元。
    黄海人说农业产业提升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运作。近3年,累计投入1.6亿元,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封闭排水工程、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新增晒场8万平方米,新增烘干能力1000吨/天,新增仓储能力2万吨。投入7100万元,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73台、高速插秧机160台、大马力拖拉机400台,带动职工投入1000余万元购置各类配套农机具300多台(套)。目前,黄海拥有大中型收割机160台,小型收割机100余台,75马力以上的四轮驱动拖拉机达到近50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5万千瓦,农机装备新度系数达到0.75,农机作业质量合格率98%。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是打造大型农业生产基地。黄海农场3年共建立“五大基地”,即5万亩杂交制种稻基地、6万亩常规稻麦育种基地、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5万亩优质啤麦基地和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五个基地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狠抓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钵苗摆栽、卫星导航应用等10多项关键技术。近3年来向苏垦米业黄海有限公司提供小麦4万吨、水稻19.6万吨;向大华种子黄海分公司提供大小麦种子粮5.8万吨,水稻种子粮4万吨;向苏垦麦芽公司提供优质啤麦9万吨。2013年完成亨氏3.3万亩杂交籼稻、洋河酒厂2.3万亩小麦质量追溯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海农场加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效益为核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苏垦米业黄海有限公司、大华种业黄海分公司等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先后上马,强化了生产、加工、营销标准化程度,形成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优势。近3年来,苏垦米业黄海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利润4500万元,大华种业黄海分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利润1800万元。
    黄海农场还走出去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牵头成立了农发公司旗下第19家分公司——宿迁分公司,把农场会管理、懂技术、业务精的骨干和职工选派到宿迁分公司,提高涉外流转土地的组织化程度,扩大黄海的影响力和放大黄海模式的经济效应。迄今已经与宿迁市、盐城市响水县签订土地流转意向合同面积达45万亩。
黄海农场与国信风电公司合作建设风电场,计划一期投资4.5亿元,装机总容量5万千瓦,建设升压站1座,风车25台等,预计2014年8月份投产。按协议约定,30万千瓦风电场全部建成后,通过投入林地、青坎等非基本农田土地资源,农场每年可实现分成1000万元左右。
    这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地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黄海农场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永恒动力,迎接各种挑战,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实现新突破。

改善民生的“带动型”

    黄海农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发展,3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推进危旧房改造,新建住宅606套,维修加固1500户,投资1840万元,新建地面水厂一座,投资800万元,新建居民文化广场。
    黄海小城镇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城镇建设有3种类型:小城镇集聚型、生产区新建型、危旧房改造型,这是黄海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符合农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建设“三型”之路。仅2013年,大有鸿泰花苑288套、新荡安置小区154套住宅顺利完工交付,投资826万元的新建龙腾花园住宅60套已完成主体封顶。在3个场属区域实施维修加固480户,总投资911万元;实施结余资金增项工程767户,完成两个自然居民点56户的整体拆迁工作,腾出土地145亩,其中建设用地约97亩。在完善配套水泥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上,投资487万元,打造了园林景观式的居住环境。投资409万元,实施新建核心镇区三纵两横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投资300万元,精心打造广场二期景观工程,铺设花岗岩地面5300平方米,防腐木、面色砖、塑胶等园路2500平方米,建成文化墙1面,篮球场2座,安装健身器材27组,完善了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健身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
    完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落实社保和生活补偿政策,按期缴纳职工“五险一金”。共缴纳7440万元,其中集体缴纳5370万元,个人缴纳2070万元,按月为离开土地自谋职业的职工发放生活补偿费,全年发放900万元。每年为临时救助和残疾人特别救助发放240万元。创办“爱心超市”,动员全场企业、个人不定期捐款捐物,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推行免费健康体检,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幸福生活指数。

(作者单位:江苏农垦黄海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