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神奇密码

时间:2014-05-09作者:陆书鑫 尹小祎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8期

    拥有713万亩耕地的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2012年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总产达到82.6亿斤,近5年间增长33亿斤;实现劳均生产粮食7万斤,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5.6万斤的水平。
    作为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源地,红兴隆以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为已任,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生产开始迈向“四个转变”:一是由高耗能低效率机械化向高效节能机械化转变,引进机械由180马力发展到500马力,使拖拉机配置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二是由过去的半机械化、电液一体化机械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机械转变,水稻智能化集中催芽、GPS卫星导航作业、精密播种实现100%;三是由传统耕作机械化向可实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转变,全面实现保护性耕作;四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研制开发,向五大作物全程机械化转变,水稻、玉米、大豆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3%,高于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值26个百分点。“良田、良种、良法、良态相配套,农艺、农机、农时、农事相结合”,这就是红兴院管理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神奇密码。

农机现代化:生产降风险 作业高标准 运营成本低

    今春播种,红兴隆遭受了严重春涝和冷春的灾害侵袭,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多213毫米,日平均气温比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年份低4.6度,但全面积全作物仍然100%播在高产期,为今年粮食总产85亿斤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管理局局长王贵说:“我们农机生产化率达到98.8%。强大的先进机械力量降低了农业风险和生产成本,实现了作业标准化率100%。在今春严重灾害下,现代大农机发挥了威力,仅用9天半的时间完成了363万亩旱田作物的播种工作,抓住了农时。”
八五二农场种粮大户王利民承包了2000亩地,他说:“过去小型农机深翻不行,增产效果不明显,也就破破垄拉倒。现在大马力整地打破犁底层,起垄不丢地,实现了旱涝保收,涝年头雨水往垄下流,旱年头能蓄水保墒,靠天吃饭的风险小了,增产增收的年景自然就多了。”
    红兴隆已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去年虽然遭受了春季低温寡照、夏季“布拉万”台风和秋季持续降雨的三重灾害影响,但粮食总产创下了82.6亿斤的历史新高,比2011年增产5亿斤。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增强,现代农业机械更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红兴隆实施了“农机跨越”工程,明确每年投入农机更新资金不低于5亿元,6年间投入总额37.4亿元,更新先进农机具5万余台(套),现代化农机存量超过13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保证作业和农时标准化率达到100%。
八五二农场谭成义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台拖拉机是1993年产的“东方红75”,如今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现在用的是售价70多万元的320马力“纽荷兰8650”,过去的机械翻地一天一夜能干120亩,深松只能达到18~20厘米,现在能干到900亩,深松能达到35~40厘米,一年可代耕1万多亩,收入30~40万元。
    农机现代化提升了作业效率的同时,可一次性完成土壤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平地作业,不重不漏,比传统作业减少3~5次,生产亩成本降低了75元。今年灾害下的春播仍降低生产成本1.3亿元,作业标准化达到100%。

农艺现代化:生产集约化 技术集成化 设施信息化

    因受春涝和冷春的影响,旱田播种普遍延迟7~10天。红兴隆充分利用水稻智能集中催芽室,推行了玉米催芽断根技术播种,抢回有效生长期和积温,330余万亩玉米种植没有受到灾害的影响。全国种粮大户马发强深有感触地介绍,过去遇到灾害都一筹莫展,现在有了现代化设施做保证,不怕种不了地,不怕庄稼管不好,啥时候都是丰收年。
    红兴隆借助先进机械化力量,实施农艺牵“牛鼻子”工程,全面向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迈进,推行了“五个统一”模式,即量化生产统一标准、先进技术统一采用、生产措施统一实施、优良品种统一提供、田间管理统一指导。今年新建扩建智能集中育秧基地67处,智能化育秧大棚保有量达到5万栋;实施标准良田建设项目27个,改造老稻田92万亩,实施6处节水增粮项目;购置GPS自动导航装置330套;完善管理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科研推广网络建设,建立高产创建万亩片52个,百亩核心区128个。实现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和育秧、旱田作物精密播种、GPS自动导航起垄3个100%。
    八五二农场引进40栋国内先进的超大型智能化大棚,大棚占地5亩可为200亩水田提供稻苗,棚内设有智能控温、智能播种、智能水肥喷淋机,保证育苗全程实现智能化作业,有效解决了8000亩水稻土壤墒情超饱和、气温低难育种问题。
    友谊农场引进了GPS卫星导航系统、“满盛”播种机,实现耕地千米作业误差不超1.5厘米,播种匀度由原来的15%提升到了98%,玉米亩保苗株数由3000株提高到5000株,玉米单产水平可提高250余公斤。职工群众都开心地说,现在玉米和大豆都是喊着“一二一”出苗,刷齐。
    农艺现代化步伐加快,使全局推广了 20多项配套集成农业新技术。全局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实现连创新高,单产已超过600公斤,今年力争突破616公斤。五九七农场水稻最高单产1505.4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五二农场大豆单产最高达到577.8公斤,连续两年刷新北方大豆高产纪录;全局12个农场玉米最高单产均突破了1000公斤,吨粮田随处可见。
    如今,红兴隆生产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成化,农业装备实现了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经济社会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全局年人均收入超过2.3万元。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