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每寸土地的活力

时间:2015-11-10作者:陆书鑫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5期

    “我原来为争夺土地,成了上访专业户。农场建‘博园’后,我将争来的95亩耕地流转了,承包6栋大棚,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职工齐洪武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谋小篇布大局  土地合理流转

    拥有730万亩耕地、44万人口的红兴隆管理局,曾因人多地少,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受阻。
    耕地向生产能手和农机大户集中,让分散经营小户从粮食种植中流转出来,这是红兴隆发展规模现代化农业实施的重要举措。可小户在流转出来后做什么呢?
     管理局局长王贵说:“必须要让流转出来的人有钱挣,有好日子过,这才是转变方式的根本所在。既然流转的是分散经营小户,那我们就引导他们发展占用资源少、产出收益大的特色产业。”
    红兴隆借助森林水草资源丰富、与“四市八县”和众多煤矿交叉分布的优势,打造围城、围场、围矿“三围经济”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给予流转职工小额产业发展贷款等13项优惠政策。
    五九七农场在石毛山上种植寒疆果,规模发展到4.5万亩,亩效益超5000元,建成东北三省最大的林果基地,直接流转出4300人。
    双鸭山农场5973人将18万亩土地流转,从事特色产业,人均收入由1万元提高到3万多元。
全局流转出3.7万人从事小精特产业,将近百万亩耕地流转给种植能手,建成特色产业基地560余个。曙光农场落成东北三省最大肉驴养殖基地,八五二农场建成黑龙江最大野猪养殖基地。
    王贵说:“我们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强大生产功能、高效产业聚集、综合效益显著的复合型经济体系,保证有限土地多产粮,职工快增收。”
    “去年,我局粮食产能达到84.2亿斤,比7年前提高了34.6亿斤,农业职工人均纯收入提高1.3万元。”红兴隆管理局农业局局长刘忠滨介绍说。

强管理激活力  持续提升产能

    土地流转,实现了710多万亩粮田的规模化生产。如何让耕地实现产出和效益最大化呢?红兴隆分局把增产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来经营,依靠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管理有标准,规定耕地必须实现林网化、路硬化、渠系化、田格化,耕作必须100%黑色越冬、春天耕种不动土、秸秆禁烧还田、严禁小车作业,管理做到作业和农时标准化、农艺措施统一化、技术流程专业化等。
    管理局通过新型农工合作组织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出台了对新型农工合作组织实行农机发展基金优先使用、技术人员免费优先培训、先进技术施用优先扶持、风险优惠项目优先保障的“四个优先”新策,鼓励家庭农场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人独资“一带多”和集资“多带多”等灵活的合作形式。
    八五二农场893个家庭农场联合成立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筹资购置4台国内马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农用机车和1台13铧的“亚洲第一犁”。去年玉米平均亩产2044斤、大豆平均亩产508斤,亩效益超千元。

转方式优存量  质效集约增长

    红兴隆管理局旅游局局长刘永明说:“我局在质效集约增长思维下,不断优化产业资源,借助难得一见的大农业壮观场面、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山林水草资源,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融为一体,形成了农业经济新亮点。”
    目前管理局已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个重点旅游景区、23个生态农业景观点和17个生态林业景观区,开通现代农业之旅、宜居城镇观光之旅、北大荒红色文化之旅、北大荒湿地体验之旅4条精品旅游线路,建成全国首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题的 “中国农业公园”。 去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
    “是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商机。浙江客商来景区旅游,看到这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稻追溯体系建设,吃到可口大米,就决定与我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采购‘五星湖’牌大米3万吨,追溯米一斤能卖12块钱呢。”红旗岭农场场长张晶华说。
    红兴隆开发8大类365个系列旅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生产的叶黄素树脂、大豆、大米、大麦、小粒豆、芸豆、红小豆、白瓜子等29个深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荷兰等13个国家,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