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综合能力

时间:2005-03-15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05年第1期

在首届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心副主任 杨培生

二 〇〇 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

       首届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研讨会开幕了,这是我国香蕉产业界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南亚办、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园艺学会、湛江市和 徐闻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和与会的香蕉产业界的朋友们,对 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南亚办、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园艺学会、湛江市和 徐闻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首届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研讨会 的主要任务是:通报近年来各地香蕉产业的发展情况;交流香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香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香蕉产业增效、种蕉农民增收,共同探讨促进香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竞争能力。 结合本次研讨会的任务,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充分认识我国香蕉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香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香蕉的年消费量已经超过 600万吨,容量巨大的香蕉市场需求, 有力地促进了 我国香蕉生产的快速发展。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的香蕉 生产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建成了大批颇具规模、各具特色的香蕉商品生产基地,一批优质香蕉品牌正在逐步形成, 香蕉产业迅速壮大 。 2003年,我国香蕉种植收获面积为 22.84 万公顷,总产量 590.3 万吨。目前,我 国香蕉总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在国内各类水果总产量中也位居第三位。更可喜的是,随着 我国香蕉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实质性提升, 据统计, 2003年,中国进口香蕉34.78万吨,与进口 最高峰相比,下降了 42 %,今年的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当然,这也表明 国内的香蕉消费市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空间,香蕉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加入 WTO 进入后过渡期,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接轨,农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融合。 最近 ,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等有关协议,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又迈进了一大步。目前,中国 -- 东盟蔬菜水果零关税已经启动,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将在 2010 年建成,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外开放,这对我国香蕉产业和其他热带水果产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认真地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全 世界每年进口 1500万吨香蕉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同样能够为我国香蕉产业界提供难得的拓展国际市场的 机遇,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我国农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都大有好处。可以说,我国香蕉产业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又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二、要高度重视我国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香蕉产业进入了新的调整巩固、整体提升的阶段,主要的标志是,香蕉种苗组织培养技术和高产稳产配套技术广泛应用,采收、包装、贮藏、运输、加工等技术进步明显,香蕉产品的内外观质量逐步改善,生产效益的稳定提高,香蕉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对香蕉的生产、管理、科技水平同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更高的标准看,我国香蕉产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香蕉主栽品种逐步老化,后备品种严重不足;二是香蕉果品质量档次仍然偏低,采收、保鲜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流通环节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近年来香蕉病虫害日益严重,危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香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到香蕉种植的效益和种蕉农民的收入,必须引起香蕉产业生产企业、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要努力促进我国香蕉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按照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布局,规范生产管理,加强营销服务,强化行业自律,深化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有效支持香蕉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坚持内外贸、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原则,全面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提出香蕉产业要着重注意的若干重点环节和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香蕉产业区域布局

      国内各香蕉主要产区,要进一步规划和优化香蕉生产的区域布局,使香蕉种植向最佳适宜地区集中,逐步形成香蕉生产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生产结构,调整品种结构,适当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香蕉品种,适当控制不同季节的香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反季节栽培,实现全年均衡上市,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要研究制定政策扶持优质香蕉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按合理的结构比例发展,真正形成优势产业带,提高香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香蕉良种选育,提高种苗繁育水平

      各香蕉生产企业和有关科研机构要高度重视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和引种,强化香蕉后备品种的选育,依照产量高、抗性强的品种选育目标 选育新品种, 特别要加强抗叶斑病、巴拿马病、黑星病等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同时,要 加强品种改良工作, 加强对我国特有优良种质的收集、鉴定、提纯复壮工作。从事 种苗繁育的企业和单位,要努力进行技术 创新, 改进种苗繁育技术,降低种苗生产成本,提高良种繁育水平,确保种苗质量, 保持香蕉产业持续发展后劲。

      (三)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

      通过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带动香蕉生产企业、专业户、蕉农走标准化的道路,改变单纯追求种植面积、分散经营、粗种粗管的经营方式,注重品种改良和产期调节,向香蕉商品集约化生产迈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以推广无公害香蕉生产技术体系和产地监测体系为基础,建立无公害和有机香蕉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严禁香蕉检疫性病害入侵我国,特别是对进口香蕉产品和引进的品种要坚持严格的检疫制度,以防止对我国香蕉生产安全造成危害。同时,大力推广香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各种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协调配套程度,避免防治措施对产品和环境产生污染,积极推广应用香蕉精确施肥技术,减少因盲目施肥而造成的肥料浪费,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

       (四)不断提高香蕉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国内香蕉产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香蕉专业协会、香蕉产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香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对帮助农户顺利地与市场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加快我国香蕉产业的组织化步伐,逐步解决我国香蕉生产企业规模小,部分企业产品货源不稳定、质量管理不到位,在产品的规格、质量、数量上诚信履约程度不高的问题。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协作模式,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协调和解决贸易争端,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贸易行为,沟通业内信息,严格行业自律,依法规范香蕉生产、进出口和国内销售行为,制定和实施香蕉产业发展国内支持保障措施。通过推广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发展集约化作业,稳步推进香蕉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知名品牌,培植无形资产,提高香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五) 认真做好香蕉产业升级示范工作,切实提高无伤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平

     为了重点解决我国香蕉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采收粗放、采后处理简单、香蕉果品质量低下的问题,从 2002年开始,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心配合农业部农垦局 、农业部南亚办 组织实施香蕉产业升级示范项目,先后分两批启动了 7个香蕉产业升级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建成了一部分采收索道和采后处理生产线,带动了整个香蕉产业果品质量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说,我国香蕉产业的采后处理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希望各香蕉主产区和香蕉生产企业,学习模仿已经启动的这些示范点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自主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香蕉采后处理、贮藏、加工技术装备,加快建立健全香蕉采后处理技术体系, 使 香蕉的生产、加工、贮运、运销各环节逐步实现 产业化、集约化 , 稳步提升我国香蕉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同志们,大力推进香蕉产业发展是提高香蕉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对带动热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热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作用。解决我国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应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完善,逐步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多年来,我国香蕉产业界一直渴望有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可以说,从这次研讨会开始,我们就可以共同构建这个交流平台了,这对 继续推动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开创我国香蕉产业发展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 请与会的各位专家和香蕉产业界的朋友们积极出谋划策,共商我国 香蕉产业 发展之策。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的 香蕉产业 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最后,祝 首届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研讨会 取得圆满成功!祝同志们、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