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寄哀思

时间:2021-06-29作者:蒙胜国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7期

5月22日上午,我正参加朋友儿子的婚庆喜宴。期间,有朋友打来电话,说刚刚在网络上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上午11时许离世的消息。我震惊之余,赶紧打开手机搜索,看到的却是一则辟谣消息,心情稍稍平复了一点。

然而时隔不久,便有权威媒体发布了袁隆平院士于13时07分在医院病逝的消息,我忽然感觉心里好像被堵住一样难受,不敢相信也不愿意去接受这个事实。当悲伤的消息传来,我相信许许多多的人都和我一样,希望这又是一场乌龙。然而,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给了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端牢饭碗”、被称为“当代神农氏”的老人,是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当天,我打开电脑,一遍遍地翻看当年在南滨南繁基地拍摄的袁老照片,久久默然无语,内心百感交集——那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3月30日,这天,风和日丽。我接到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的电话,说让我到南滨基地帮忙拍些照片。我急忙赶到现场,稍候片刻,便来了一辆车子,刚好停在我的身旁。车门打开,一位老者走下来,他身子瘦削,背微驼,小平头,高高的颧骨,古铜色的脸庞,目光充满着神采,最显眼的是那身鲜艳的格子短袖。

“这不是袁隆平院士吗?”当我意识到这位老人是谁时,内心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连端相机的手都是抖的,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在我眼前的,就是那个在生活上给人“孩子王”“老顽童”印象、事业上不服输的“80后”、做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院士啊!从前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人,我竟然亲眼见到了!

随后,我一直跟着袁老,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瞅准他每一个瞬间的神态和动作,迅速“咔嚓咔嚓”摁下快门……这次我与袁老的近距离接触,着实令我永生难忘。而那些照片,我也一直保存至今,成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

记得袁老曾经这样说过:“海南是我的福地,几十年来,我的许多重要科研都是在海南完成的。”

袁老的“海南情缘”,可以追溯到1968年。那一年,他开始到三亚从事南繁育种。53年来,他每年冬天都从外地飞抵三亚开展科研。他的身影和足迹经年累月地穿行在三亚的田畴稻浪间,而这片热土也给予他很多惊喜与收获。

至今,原南滨农场的许多老职工依然对袁老印象极深。上世纪70年代,国家还拿不出太多的科研经费,袁老和他的同事们在南滨开展南繁育制种工作时,需要克服种种困难,甚至还得动手搭棚住地头。那时,农场是兵营式的住房,本身住房逼仄的职工们,主动腾出了自己的小伙房给袁老他们住,而且还送来了床板、凳子。

一些老职工回忆,那时袁老经常在树底下和农场职工攀谈闲聊,气氛相当融洽。大家都觉得他讲话幽默,人可敬可亲又可爱,都喜欢叫他“老袁”。

正是在那个年代,袁老与农场职工结下了一段难忘的情谊。2005年10月,袁老曾亲笔为海垦南繁种子基地写下“南繁基地 服务全国”这样一句话,字里行间中能看得出他对南滨的热爱。

风吹稻浪,哀思无限。袁老曾经说过:“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可如今遍寻大地,已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但我相信,无论过去多少年月,每当稻花飘香时,人们就会想起这位稻田里的守望者。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单位:海垦南繁产业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