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探路?“农门”隆昌

时间:2019-04-02作者:陆书鑫 何辉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1期

寒意渐浓落叶黄,谷粒饱实催收忙。

金秋十月,北大荒千里机收粮满仓,连丰喜讯乐开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咱换了脑壳,我们合作社在网上与网民互动,照着大家心思生产有机五谷杂粮,从10月3日开始已有48吨卖到了江苏和浙江,春节前还得给上海供123吨货,每吨订购价8000元。”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沃野山庄”农业合作社会理事长徐龙泉高兴地说。

当记者问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时,徐龙泉不加思索地答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自觉与市场互动,仔细琢磨大家的心思,人家想要啥就种啥。

像徐龙泉一样,红兴隆管理局有一大批种植业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自觉提升认识,自信开展“攻心”战略,焕发了农业的勃勃生机,塑造了新型农业职工的新形象。

“回归”线上?“原”品升值

今年初,国家水稻收购保护价每斤降0.05元的政策一出,许多水稻种植户都捏了一把汗。

江川农场“广粮”水稻种植合作社56户成员家庭却安若磐石。9月4日开始分段收割,9月10日新稻以每斤0.90元的价格进入上市,亩效益超过650元。

“别看我卖的是原粮,因为是原生态生产的,稻子连年升值,今年每斤又多卖0.03元。”合作社成员47岁的张保刚非常自信地说。

原来,“广粮”米业公司通过微信、QQ和微博对客商和消费者进行调查,与广东3家销售商签订了有机米长期购销合同。为保证优质原材料的供应,米业公司与水稻种植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以保证每亩600元利润,建起了80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过去,我们总是盯着国家保护价,生产大宗国储和零储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家调整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要求咱必须自觉回归到市场规律上来,生产前必须了解好消费者心理,打好销售牌。”“广粮”米业公司赵广粮意味深长地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红兴隆许多农业从业者不再单纯依赖政策开展生产,而是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多种方式销售,有效改变了产品不进市场进库房的经营模式。“回归市场”,让农业从业者正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生产者向营销商转变。

“我感觉,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就是要学会营销。不光营销产品,更重要的是营销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今年种的富硒大豆全都卖了,每斤比市场价高0.21元,达到1.9元。”曙光农场种植户黄鹏展说。

曙光农场为做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打“亲情牌”,充分利用分布全国各地的在农场工作生活过的知青开展市场调查,针对消费者需求,与北京“医筋堂”以每斤原粮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签订富硒产品生产合同。农场富硒产品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产品全部进入北京市场。红旗岭“五星湖”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通过与上海客商对接,种植有机水稻1万亩,斤售价比市场高出0.11元。

红兴隆农业从业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抓消费者心理需求,做到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原”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中升值。今年,全局订单种植面积111.8万亩,涉及高蛋白大豆、黏玉米、鲜食玉米、有机稻、高粱、西红柿、辣椒等农作物。

“共生”和谐?“亲”中利贵

今年秋收,可忙坏了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水稻种植户刘长友,随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上海一家绿色食品销售上市公司老总等多拨贵客来访,用刘长友种植的水稻加工出的新米以每斤15元的价格被采购一空。

“我这不是搞的‘雁稻’种植嘛!现在消费者都喜欢绿色健康食品,所以我搞起了生态立体种养,养殖600多只鸿雁,用大雁粪水灌溉稻田,绝对不施用化肥,既卖绿色水稻、又卖大雁。”刘长发高兴地说。

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红兴隆一些农业从业者紧紧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大打自然和谐共生牌,发展起种类繁多的立体种养殖模式。“共生”模式的兴起,改变了过去掠夺式的生产,让产品亲近自然、更接地气,生产者转换成自然环境的保护者。

八五三农场第四管理区李丽梅在上海一家超市发现,在农场几毛钱一斤的“小不点”西红柿,在这里2个就能卖到9元,还有在农场不值钱的胡萝卜、小毛葱、南瓜等蔬菜都卖十几二十元。她泡在超市连续研究了2天,发现上海市民很青睐这些贵菜,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原生态产品。她就回到农场承包了一片水面和30多亩稻田,搞起了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殖,用小河鱼喂鸭子,把鸭子和螃蟹放到水稻里去虫害,再用稻草垫窝发酵成有机肥种水稻。现在她家年可生产鸭蛋7万枚、螃蟹2000斤、大米1.2万斤,鸭蛋卖到5元一枚,大米卖35元一斤;鸭蛋还通过网络卖到日本和美国,美国客户为了吃到她家的纯天然产品,不惜支付每斤85元的邮费。

种植从业人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学会攻心、营心,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态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的销售不断创新高。

“农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们就是大自然果实的采摘工。”友谊农场水稻分场“兴林”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葛春江风趣地说。

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突出重围,“兴林”水稻种植合作社建起了微信公众平台,以发红包的形式吸“粉”,与消费者互动。当平台发出合作社搞“蟹稻”种植项目时,一位粉丝回复愿意出50万元给合作社安装远程监控,螃蟹以每斤60元、大米以每斤40元收购。这位粉丝真的出资在合作社的地里安装了远程监控,以实时监控生产情况,原来这位粉丝是大连“广大兴盛”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9月18日合作的550亩“蟹稻”刚开镰,公司便派人来监督收割和回收产品,合作社“蟹稻”亩效益实现超万元。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模式,有效拓展了中高端市场,不仅让农业从业人员实现了可持续增收,也有效地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并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

在拥有东北最大寒疆果生产面积的五九七农场,许多果农搞林下养殖项目,果子批发价由每斤1.5元提高到2元,食虫鸡、鸭、鹅每只卖到100元以上。

现在,红兴隆管理局绿色食品监测基地达550.1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基地达40.9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90万亩,拥有全国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5个。

“个性”凸显?“殊”道生金

“咱们有好的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根本原因就是同质化现象太严重,没有比较优势。”五九七农场第三管理区副主任刘锡坤深有感触地说。

又是一年收获季,又是一个忙碌秋。

二九一农场水稻种植户刘荣军天天忙着向场外快递大米,最远邮寄到台湾。他去年听说国家水稻收购保护价要降的信息,便开始在市场寻找出路,当了解到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急需适于熬粥的大米时,引进先进技术生产“β-葡聚糖生机米”,受到了市场青睐,大米销售价格比原来提高3.7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红兴隆农业从业人员一味追求规模、产量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向营销心理价值的个性化方向发展,“泥腿子”正在转变成市场攻心的“土专家”。转变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效益已逐步显现,产品“个性化”和功能价值日渐突出。

东北食用菌品质有口皆碑。栽种木耳、蘑菇是五九七农场的传统项目,但是批发价格一直较低。为带领种植户走出收入低迷徘徊状态,刘锡坤通过农场网站、个人QQ和微信渠道调研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食用菌的需求,很多南方网民反映食用菌煲汤养生,但在外出路上就喝不上菌汤。针对消费者心里需求,刘锡坤找到北京一家食品研究中心,研制出味美的食用菌快餐方便汤,产品刚在网上展示,便受到广东客商的青睐。

友谊农场第三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因土壤含铁量高,便针对贫血群体生产“富铁”硬质玉米,每斤售价1元,今秋产品刚收获便被农场人抢购一空。同样,八五三农场生产出高钙米,优品每斤卖50元。

秧歌猪、虫鸡蛋、“水上漂”元宵、五谷方便粥……个性化产品在红兴隆不断涌现,人气不断积攒,CCTV还对秧歌猪制做了专题节目播出。

心有万殊,创意万种。红兴隆农业从业者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中,正聚集消费者的人气,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